个人简介
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协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学术兼职主要有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综合协调组成员、课程标准框架专家组成员、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以及科学与技术共同核心素养专家组召集人,国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长等。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会士(Fellow)。任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reativity、《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技术与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等。承担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58项,横向课题44项。出版专著10部,主编教材26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SSCI 80余篇,2018年和2019年两次进入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全国20多个省的5000多所学校,美国、俄罗斯、瑞士、西班牙,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学校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推进教学改革,建立了1000多所学校的实验基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1项。
学习简历
2008.5.25——2008.5.30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2006.9.1——2007.1.5 山西省委党校中青班
2005.4——2005.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1998.9——2001.6 北京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1999.11--2000.11在英国学习), 博士研究生
1995.9——1998.7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在职)
1980.9——1984.7 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
1978.9——1980.7 山西省霍州中学,高中
工作简历
2013.09—至今 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2012.11—至今 任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主任
2011.12—至今 任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04—至今 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主任
2009.03—2011.04 负责筹建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2006.09-2009.03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4.02—2006.09 任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并兼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其间:2005.04—2005.07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并从事合作研究
2002.10—2004.02 任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正处级)
2001.06—2002.10 任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副处级)
1998.09—2001.06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
1997.08—1998.09 在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
其间:1995.09—1998.07 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
1995.08—1997.08 在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任讲师
1992.12—1995.08 在山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工作并兼物理系任讲师
1990.12—1992.12 在山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工作并兼物理系任助教
1984.07—1990.12 在山西省临汾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任助教
出国(境)经历
1. 2023年12月12日至12月16日,与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师们进行学术交流,并参加亚太区顶尖教育大会的“学与教博览”。
2. 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局长邀请赴香港参加第十二届内地与香港课程交流会。
3. 2019年11月13日到11月19日应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闯教授的邀请,赴澳门大学讲学与学术交流,并与澳门大学认知科学中心主任袁振老师交流了“基于真实教学情境下的脑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4. 2019年7月11日到16日出访美国,并达成了比较两国中小学学校环境、教师、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差异的合作意向。
5. 2019年6月23日到6月29日赴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大学等单位讲学与学术交流,并探讨合作事宜。
6. 2019年6月19日到6月23日赴台湾对高雄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高雄科学与工艺博物馆等单位讲学与学术交流。
7. 2019年4月25日到5月14日受邀出访美国,并与孟菲斯大学胡祥恩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谢魁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戴耘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达成了初步合作事宜。
8. 2018年11月29日到12月2日,赴台湾东华大学参加东亚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
9. 2018年9月29日到10月10日,赴欧洲德国、荷兰和法国三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胡卫平教授和衣新发教授与德方合作伙伴讨论了新近获得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BMBF)资助的“CHINATIV项目”的核心目标、主要内容、实施策略、合作模式和预期成果。先后与荷兰内梅亨大学(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和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的同行开展了合作交流。与巴黎第五大学创造力研究团队负责人Todd Lubart教授举行了深入会谈,双方商定将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
10. 2016年10月30日到11月3日,赴台湾宜兰参加“2016科学教育创新测评高峰论坛”,报告题目: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质量监测。
11. 2016年9月7日到10日,到台湾中山大学参加林焕祥老师博士生答辩。
12. 2015年12月10日到12日,赴台湾屏东参加“2015第31届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特邀专题报告:Increasing Students’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
13. 2014年12月28日到2015年3月2日,赴美国交流访问。12月28日,到达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2015年1月16日-19日,访问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柳秀峰教授(17日,参观了Syracuse University 和Cornell University,18日去了 the Niagara Falls和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教育学院和Center for Education Innovation).1月24-25日,考察Penn. State University;2月9日—17日,访问Drexel University; 其中,2月13日, 访问Pace University.
14. 2014年1月22-25日,新加坡:应邀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国际创造力研讨会上做大会报告,费用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负责。
15. 2013年7月3日-7日,香港:参加2013年EASE会议,并被第二次选为执委。
16. 2013年6月15日-22日,台湾:台湾师范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湾中山大学5所大学邀请讲学与学术交流,费用全部由台湾方面负责。
17. 2012年12月4日—24日,美国:加州高等教育培训考察。
18. 2012年6月19日-24日,美国:考察材料世界模块项目(赵斌、石云、袁奋光、张举范、刘文、胡卫平)
19. 2011年10月25-30日,在韩国Chosun University, Gwangju, Korea 出席第二届东亚科学教育会议。
20. 2011年6月20-24日,英国:在英国北爱尔南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出席第15届世界思维科学大会。
21. 2010年12月20-21日, 在香港教育学院参加全球华人科学教育会议。
22. 2010年12月15-17日, 在香港教育学院参加第二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
23. 2010年8月12日-15日 美国:在San Diego, California参加118届美国心理学会年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18th Annual Convention)
24. 2009年10月25-31日 德国:作为教育部的专家考察德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管理。
25. 2008年11月22-24日 在澳门大学参加华人社会的课程与教学改进学术研讨会。
26. 2008年6月11-14日 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第六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
27. 2008年7月20-25日 德国:德国柏林参加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28. 2005年4月——2005年7月 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9. 2002年6月15日——19日 英国:英国Harrogate出席第十届世界思维科学大会。
30. 1999年11月——2000年11月 英国: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博士研究生。
社会兼职
1. Journal of Creativity编委(2021年11月)
2. 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2021年8月)
3.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编委会(2021年6月)
4. 创新方法研究会创新能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1年5月)
5. 《儿童大世界•小学科学教学》顾问(2021年4月)
6.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2024)
7.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
8. 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编委(2020年9月)
9.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会士(Fellow)(2020-2021)
10.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年),聘期5年
1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委(2018年1月)
12.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7年),聘期4年
13. 教育部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2017年)
14. 《教师发展研究(北京教育学院)》编委(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为第一届;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为第二届)
15. 《心理技术与应用》编委(2015年12月)
16.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长(2014年10月31日,厦门)
17.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e & Problem Solving编委(2013年8月)
18.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2013年8月)
19.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编委(2013年7月18日)
20.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编委(2013年5月1日)
21. 《基础教育参考》编委(2013年4月17日)
22.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学类专业)(2013年4月22日)
23. 第十一届陕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2013年4月)
24. 第十一届陕西省政协委员(2013年1月)
25.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副组长(2013年1月)
26.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2年12月),聘期4年
27.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2012年10月),任期5年
28. 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2011年11月)
29. 东亚科学教育学会(East Asia Science Education Association)执委(2011年11月22日)
30. 《心理发展与教育》编委会委员(2011年1月1日)
3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11年1月)
32.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审稿人(2010年11月)
33. 陕西省“春笋计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2010年)
34. 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10年9月)
35. 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
36.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2009年11月9日,南京)
37. 山西省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2008年)
38. 山西省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2008年)
39.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1月)
40.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2007年)
41. 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9月20日)
42.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北京)
43.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7年)
44. 山西省心理学副理事长(2007年9月15日,临汾)
45.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领导组成员,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小组副组长(2007年)
46.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7年,珠海)
47. 山西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7年,临汾)
48. 大同机车中学教育顾问(2006年)
49. 山西省榆次二中教育顾问(2006年)
50. 山西师大实验中学专家顾问(2006年)
51. 山西省教育学会副理事长(2005年)
52. 山西省普通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2004年,山西太原)
53. 山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专家组成员(2004年,山西太原)
54. 山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年,2007年两届)
55. 山西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2004年,2007年两届)
56. 山西师范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4年,2007年两届)
57.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2004年)
58. 山西大学兼职教授(2004年)
5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4年,北京)
60. 山西省吕梁市专家委员会成员(2004年)
61.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顾问(2004年)
62. 山西省实验中学教育顾问(2004年)
63. 山西省人民政府督学(2003年11月)
64. 山西省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12月)
65. 长治学院兼职教授(2003年)
66.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月)
67. 石家庄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
68. 山西师大附属小学顾问(2002年)
69. 山西省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01年,山西太原)
70.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1年,北京)
71. 山西省思维学会常务理事(1996年,山西太原)
从事专业
1.教育学:科学教育;教师教育
2.心理学:创造力心理学;教学心理
2001年以来主要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动机与合作动机影响团队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制,课题号:32171065,经费:59万。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重大研究项目:《2021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报告》,课题号:20212Y2P228,经费20万。
3.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科学质量监测框架的研制,课题号:2021-05-002-BZGK03,经费:10万。
4.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2021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制,课题号:2021-05-002-BZGK02,经费:5万。
5.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2021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制,课题号:2021-05-002-BZGK01,经费:5万。
6. “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研究,课题号:SJGH145-01.学术主持人:胡卫平,行政主持人:高强。项目经费:3万。
7. 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基于监测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课题批准号:2020-05-002-BZPK01,经费:15万。
8.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基于监测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号:2020-05-002-BZPK01,经费:15万,时间:2019年12月9日至2021年12月31日。
9. .教育部教材局项目:教育课程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时间:2019年4月1日,项目编号:1302040002,经费:60万,时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10. 教育部教材局项目: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调研、修订工作(含小学科学、初中科学),项目编号:1202030104,经费:70万,时间:2018年12月13日至2019年12月31日。
11.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创造力思维融入国家科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05-002-BZPD01,经费:20万,时间:2018年12月17日至2019年12月31日。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机影响创造性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课题号:31871118,直接经费:60万元,时间:2019年1月——2022年12月。
13.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度重大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与工具研发,课题号:2018-05-002-BZPK01,经费:25万。
14.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重大课题: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评研究,课题号:2016-05-002-BZK01,经费:25万。(教师教育办公室负责)
15.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重大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测评的技术研究与工具研发,课题号:2016-05-002-BZK02,经费:25万。(教师教育办公室负责)
16.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重大课题:中小学学校创新指数研究,课题号:2016-05-002-BZK03,经费:25万。(教师教育办公室负责)
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数据库建设及其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课题号:14ZDB160,经费:80万。主持人:陈英和。胡卫平负责子课题: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数据库建设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绪影响创造性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课题号:31470977,经费:82万元。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9.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少年儿童创新素质培养、评价和示范。第一主持人: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第二主持人:胡卫平。经费:200万。时间:2013年9月-2016年8月。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project (2013IM030200)
20. 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习质量监测测试工具研制。主持人:胡卫平。课题号:2014AC002。经费:10万。时间:2014年1月-2014年12月。
2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主持人:辛涛。经费:80万。胡卫平是子课题负责人。
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启动效应及领域影响。主持人:衣新发;课题号:31100755。经费:21万。胡卫平排名第二。
23. 陕西省2012-2013年度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中小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KT1208-1。
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思维”课程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神经可塑性机制,课题号:31271110,经费:78万元.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现代教学技术。课题号:GK201101001。经费:160万。时间:2012年6月-2016年6月。
26. 在注明“陕西师范大学”名称的同时,均标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2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儿童青少年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模式。课题号:12YJA190007。2012年2月—2014年10月。经费:9万。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ject, MOE (12YJA190007).
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小学科学)。2012年1月-2012年12月.编号:AHA120008。经费:20万。“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课题: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号:11BG07。经费:16万。时间:2011-2013。
2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 11JZD040主持人:林崇德,胡卫平为子课题(大学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负责人。经费:80万。时间:2011年12月-2015年2月。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Key Projec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11JZD040)。
30.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构建特色项目。课题号:TS2011SXSF062。主持人:胡卫平。经费:60万。时间:2011年6月-2013年6月
31. 陕西省2010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陕西省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对策研究。课题号:ZDKT1005. 行政主持人:张荣祖,学术主持人:胡卫平,李瑛。经费:4万+1万(学校配套)。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11月。
32. 陕西省2010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研究。课题号:ZDKT1001. 行政主持人:王跃生,学术主持人:胡卫平。经费:6万+1万(学校配套)。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11月。
33. 吴起县教育发展模式研究,陕西省软科学课题,课题号:2010KRM105。经费:3万,时间:2010年10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34. 教育部中小学质量监测中心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习质量监测测试及调查工具研制,本人是课题主持人,2010年3月-2010年5月,经费2万。
3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编号:NCET-10-0535. 时间:2009年12月-2012年12月,经费:20万。the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CET-10-0535)。
36. 陕西省2009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ZDKT0903.行政主持人:吕明凯,学术主持人:胡卫平。经费:5万+1万(学校配套)。时间:2009年11月-2010年11月。
37. 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GJ9850104):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经费:3000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
38. 教育部中小学质量检测中心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习质量监测测试及调查工具研制,本人是课题主持人。2008年9月-2009年10月。经费4万。
39. 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经费:20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6年10月-2009年10月。
40. 山西省软科学课题: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评价与培养,项目编号:2009041047-03;经费:4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9年1月-2010年12月。
41. 山西省留学基金:山西省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研究。晋留管办发[2008]10,项目编号:2008-71;经费4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8.12-2010.12。
42. 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指令性课题:山西省高等教育面临的责任、挑战、机遇和对策,课题号:ZL-08001-03,经费:0.5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8.5-2008.12。
43. 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大招标课题:山西省教师队伍现状及专业发展状况研究,课题号:ZB-07005;经费:0.2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7年5月-2007年12月。
4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堂教学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课题号:07JJDXLX262;经费:20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8年1月-2010年12月。
45.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负责认知能力发育研究与山西省的数据收集。课题号:2006FY110400;经费:20万。时间:2007年1月-2010年12月。
46. 山西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招标课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研究。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7年6月-2009年6月。
47.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现状及对学生的影响研究,课题号:ZD-06010。经费:2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48. 山西省留学基金:儿童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号:晋留管办2006年9号文件;经费:4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6年9月-2008年3月。
49. 山西省软科学基金: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研究,课题号:2006041032;经费:3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6年4月-2008年12月。
50. 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县级教育支持系统资源整合研究”,课题号:ZL-04006。经费:1万。时间:2004-2005。
51.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儿童青少年科技创造力的培养研究,课题号:2001-33;经费:4万。本人是项目主持人。时间:2003-2005。
5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课题号:03JZD0034;经费:80万。本人是主要研究人员。时间2003. 3-2007. 9。
53.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促进”,课题号:2003-110;经费:4万元。本人是项目主持人。时间: 2004年1月——2007年6月 。
54.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号:GH-0319;经费:自酬。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3.3-2004.6。
5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英中小学生科学创造力发展与培养的跨文化研究,课题号:FBB011041;经费:自酬。本人是课题主持人。时间:2002.1-2004.12。
56.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课题号:DBA030077;经费:3.2+3.2=6.4万。本人是课题主持人。
57.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课题号:ABA010012;经费:8万。本人是子课题“科技创造力研究”的负责人。时间:2002.7-2004.12
5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中小学生智能发展与促进研究,课题号:01JAZJDXLX001;经费:20万。本人是子课题“科技创造力发展与促进”的负责人。时间:2001-2005年。
横向课题
1. 2023年度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监测采购项目(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经费:59.3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3年9月至 2023 年12月。
2.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经费:8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3年10月至 2024 年9月。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指标框架更新,项目经费:5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3年10月至 2024 年10月。
4. 思维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宁夏师范学院),项目经费:10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3年7月至 2024 年6月。
5. 思维型科学探究与实践研究(北京布局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费:30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3年3月至 2024 年3月。
6.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吴忠市秦宁中学),项目经费:25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2年12月5日至2023年 11月30 日。
7. 思维型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纺织城小学),项目经费:8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2年11月4日至 2023 年11 月3 日。
8. 2022年度西安市学生发展质量监测服务采购项目(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经费:118.3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2年11月3日至2022年12月23日。
9. 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劳动习惯和品质监测工具研制,项目经费:10万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2年4月2023年4月。
10. 2022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制,项目经费:10万元,题号:2022-05-002-BZGK01,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2年4月2023年6月。
11. 2022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制,项目经费:10万元,题号:2022-05-002-BZGK02,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2年4月2023年6月。
12.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测评服务项目(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间:2021年10月19日,项目经费:1972800元,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1年10月19日至2021年12月19日。
13.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研究(渭南高级中学),时间:2021年7月15日,项目经费28万,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1年7月15日至2022年7月15日。
14.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得课程产品及培训落地研究,时间:2020年12月1日。项目经费:150万,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1年12月到2023年12月。
15. “学思维”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技术转让,时间:2020年10月2日,项目经费:100万,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0年11月2日至2025年12月31日,技术转让类项目。
16. “学思维”综合活动课程推广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时间:2020年11月2日,项目经费:250万,立项日期-结项日期:2020年11月2日至2025年11月1日,技术开发类项目。
17. 横向课题(曲江第一中学):思维型教学理论下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时间:2019年5月29日,经费:10万。
18.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提升研究。经费:220万,时间: 2016年10月15 日至 2018年12月31日。
19.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总经费:114万,每年38万,共计3年。时间:2014年3月-2017年3月。
20. 府谷县:府谷县教育质量的提升研究。经费:117万,2012年8月-2013年9月。
21. 教育厅:春笋计划学员的测评。经费:5万。2012年6月。
22. 高新逸翠园学校:儿童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经费:每年15万,共3年。2012年10月-2013年10月。
23. 后宰门小学:思维型教学的实验研究:经费:每年15万,共3年。2012年9月-2013年9月。
24. 交大附小南校区、高新一中等: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课题。经费:8万。2011年3月-2012年3月。
25. 西安小学: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经费:每年15万,共3年。2011年3月-2012年3月。
26. 山西省中阳县:教师培训模式探索研究和实施。经费:300万。2010年7月-2013年7月。
27. 天水市秦州区:“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推广与教师培训”,2010年3月-2011年3月
28. 洪洞县教育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培训。2008年8月-2011年8月。
29. 曲沃翔宇实验学校: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2007年7月-2010年10月
30. 榆次二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2007年7月-2010年7月。
31. 山西晋城市8所中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实验,2006年9月-2009年9月。
32. 山西吕梁市60所中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实验,2006年9月-2009年9月。
33. 山西师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2006年5月-2009年5月。
34. 山西省晋城一中:教师专业发展,2006年1月-2009年1月。
35. 山西省大同机车中学:教师专业发展,2006年1月-2009年1月。
36.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实验,2005年9月-2008年9月。
37. 山西大学附中:科研教学指导,2004年9月-2007年9月。
38. 山西省实验中学:科研指导 2004年9月-2007年9月。
39. 山西师大实验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实验,2004年9月-2007年9月。
40. 山西省霍州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实验,2004年9月-2009年7月。
41. 平阳中学:新课程与学生能力发展,2003年9月——2006年9月。
42. 汾阳中学:中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2003年9月——2006年9月
43. 临汾九中:新课程与学生能力发展,2003年9月——2006年9月
44. 山西师大附小:小学生思维能的发展与培养,2002年9月—2005年9月。
45. 山西霍州二中: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2002年9月—2005年9月。
46. 河南遂平一高: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2002年9月—2005年9月。
47. 浙江宁波四中: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2002年9月—2005年9月。
2001年以来获奖情况
1.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思维型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获得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林崇德、严文法、韩琴、胡玮玮、解慧明。
2. “告别心瘾:统合型绘画心理干预技术理论与实践”,指导学生郝学敏获得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3. 博士生王雪微“动机影响创造性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一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思维型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22年陕西省第十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严文法、韩 琴、胡玮玮、解慧明、李 霞。
5. “理论探索,模式创新,标准驱动,以“学生学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2020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人员:何聚厚、李贵安、何秀青、胡卫平、李骏、韩广欣、葛文双。
6. “建构活动育人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班主任胜任能力实训模式建构与实践创新”获得2020年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人员:段海军、蔺素琴、胡卫平、李铁绳、陈勇刚、吴积军。
7.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应用(编号:2018-2-103-R1)荣获201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
8. 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实践(编号:201905SERVE03)经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的三轮评审,荣获2019年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SERVE奖。
9. “理论引领,平台支撑,模式创新,高校教师 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探索与实践”获得2018年度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人员:赵彬、胡卫平、党怀兴、李贵安、何聚厚、傅钢善、石洛祥、石云、胡雯洁、王文博、李正德、段海军。
10. “基于创新素质提升的“学思维”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获得2018年度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张蕾、单欣欣、武宝军、严文法、陈勇刚。
11.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应用”获得2018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衣新发、段海军、严文法、齐森青、武宝军、贾小娟、王博韬、李高峰。
12. 中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获得2015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人员:胡卫平、贾小娟、武宝军、衣新发、隋欣。
13.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实践 获得2015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奖人员:赵 彬 胡卫平 党怀兴 李贵安 何聚厚 傅钢善 石洛祥 段海军 王文博 李正德。
14. 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春笋计划”获得2014年度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9月10日,教育部。获奖人员:胡卫平、吕明凯、张荣祖、秦德增、雷守学、武宝军。
15. 免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人员:赵彬、党怀兴、李贵安、石 云、石洛祥、胡卫平、李铁绳。
16. 2012年4月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编号:0033. 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
17. 2009 年入选“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
18. “心理学”专业获山西省品牌专业(主持人),2007年。
19. 《公共心理学》获山西省精品课程(主持人),2007年。
20.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2008年。
21.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获山西省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
22. 山西省青年科技奖,2007年3月。
23.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获朱智贤心理学奖。2006年11月。
24. 《“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获2006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一等奖2007年元月。
25.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系列论文获2007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类)。
26.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系列论文获2006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7.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获第四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年)。
28. 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5月1日)。
29. 《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获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6月,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
30. 山西省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山西省教育厅与山西省高校工委,2003年3月)。
31. 《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2002年1月7日,光明日报第三版)。
32. “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获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西省教育厅,2002年11月)。
33. “高中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研究获”山西省第十一届一等优秀论文(2001年12月6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1年以来主要著作
1.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与辛兵合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
2.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科学教育研究丛书》(7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3. 《思维型教学理论操作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3年1月。
4. 《中小学理科教材难度国际比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5.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6.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7. 《科学思维培育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25万字,一人完成。
8.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23万字,一人完成。
9. 《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专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成果,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5万字,一人完成。
10. 《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17万字,一人完成。
主编教材
1. 《“551”思维课堂教学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
2.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丛书》(6本),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实训、课题提问能力实训、互动教学能力实训、教学反思能力实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实训、班主任胜任能力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
3. 《中国创造力研究进展报告.2017——2018》,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
4. 《中国创造力研究进展报告.第1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5. 《创意科学》教师用书(12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7月。
6. 《创意科学》学生用书(72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7月。
7. 《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师用书(4本,第三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8月。
8. 《学思维》活动课程(16本,第三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8月。
9. 《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师用书(2本,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8月。
10. 《学思维》活动课程(8本,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8月。
11. 《学思维》活动课程(8本,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发表论文
2023年论文
1. Li,Y., Roger E., Simone L., David Y., Xiang,S.,Qi,S., Li,Y., Zhao,R., Wang.X., & Hu.W.,(2023).Accelerating creativity: Effect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n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divergent thinking.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35(2),169-188.DOI:10.1080/10400419.2022.2068297
2. Hu.,W &Li,X.,Creativity in STEM educatio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issions site at:https://www.elsevier.com/about/our-business/policies/copyright/permissions.
3. Li,X., Li,Y.,Wang.X.,& Hu.W.,(2023). Reduced brain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uring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smartphone addiction.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18(1),1-12.DOI:10.1093/scan/nsac052
4. Bai,H.,Li,X.,Wang.X.,Tong, W.,Li,Y.,&Hu.W.,(2023).Active procrastination incubates more creative thinking: The sequential mediating effect of personal mastery and creative self-concept.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35(1).DOI:1-13.10.1080/10400419.2023.2171721
5. Li,X.,Tong, W.,Li,Y.,Lyu,Y.,&Hu.W.,(2023).The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self-construal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n EEG study.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436,1-11.DOI:10.1016/j.bbr.2022.114084
6. Wang.X., Li,Y.,Li,X.,David Y., &Hu.W.,(2023).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positive affect in approach-motivation intensity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nd creative idea evaluation: An fNIRS study.Thinking & Reasoning.29(1),70-110.DOI:10.1080/13546783.2022.2039293
7. Xiang,S., Li,Y.,Yang,W.,Ye,C., Li, M., Dou,S., Lyu,Y.,Jiang,Z.,Li,Y.,Qi,S.,&Hu,W.,(2023).The interplay between scientific motivation,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A network analysis study.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09,102385.DOI:10.1016/j.lindif.2023.102385
8. Xiang,S.,Li,Y.,Richard J. Daker,Li,Y.,Guo,X.,Lei,W.,Deng,W.,&Hu,W.,(2023).Linking Creativity Anxiety to Two Creative Cognitive Styles Through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Novelty Seeking.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DOI:10.1080/10400419.2023.2275981
9. 胡卫平.科学模型及其建构[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3,52(7),1-5
10. 胡卫平.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支撑科技自立自强[J],中国基础教育,2023,(7),29-31
11. 胡卫平,窦赏.办好科学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人民教育,2023,(7),29-33
12. 胡卫平,李霞,陈辉.基于科学学科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3,(6),66-75
13. 胡卫平.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3,(Z1),16-17
14. 胡卫平,辛兵.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工程[J],基础教育参考,2023,(2),3-13
15. 胡卫平.遵循成长规律,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N],光明日报,2023-11-28(15).
16. 胡卫平.落实二十大精神.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Z1):1.
17. 胡卫平,徐晶晶,皮忠玲,张阳.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技术赋能教学”[J].远程教育杂志,2023,41(06):3-9.
2022年论文
18. Li, X.,Li, Y.,Wang, X.,Bai, H., Deng, W.,Cai, N.,Hu, W.(2022).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influence of retrieval ability on creating and recalling creative ideas.Neuropsychologia.171.108239.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22.108239
19. Guo, X.,Hao, X.,Deng, W., Ji, X., Xiang, S., Hu, W.(202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reflective thinking, and science identity: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9(1).40.DOI:10.1186/s40594-022-00355-x
20. Guo, X., Hao, X., Ma, J .,Wang, H., Hu, W.(2022).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emistry anxiety, chemistry identity, and chemistry career choice in terms of gender: 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Ch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DOI:10.1039/d2rp00070a
21. Li, Y., Liu, C., Yang, Y., Du, Y., Xie, C ., Xiang, S., Duan, H., Hu, W.(2022).The influence of resilience on social creativity: Chain mediation effects of sense of humor and positive mood.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59(8),1609-1622.DOI:10.1002/pits.22718
22. Zhang, X.,Pi, Z.,Zhao, R., Bai, H., Hu, W., Wei, X., Cai, N., Zhang, L.(2022).Task motivation enhances creative performance in online groups, but no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DOI:10.1080/10494820.2022.2061008
23. Li, X.,Li, Y.,Wang, X.,Bai, H.,Hu, W.(2022).Affective valence mode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inking style o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Biological psychology,170,108317,DOI:10.1016/j.biopsycho.2022.108317
24. Wang, X., Li, Y., Li, X.,Dai, D., Hu, W.(2022).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positive affect in approach-motivation intensity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nd creative idea evaluation: an fNIRS study.Thinking & Reasoning,DOI:10.1080/13546783.2022.2039293
25. Guo, X.,Deng, W., Hu, K., Lei, W., Xiang, S.,Hu, W.(2022).The effect of metacognition on students' chemistry identity: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chemistry learning burnout and chemistry learning flow.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23(2),408-421,DOI:10.1039/d1rp00342a
26. Lei, W., Wang, X.,Dai, D.,Guo, X.,Xiang, S., Hu, W.(2022).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academic buoyancy and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59(5),885-899,DOI:10.1002/pits.22653
27. Deng, W.,Lei, W.,Guo, X., Li, X., Ge, W., Hu, W.(2022).Effects of regulatory focus on online learning engage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emotions.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38(3),707-718,DOI:10.1111/jcal.12642
28. Li, X., Li, Y., Wang, X., & Hu, W. (2022).Reduced brain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uring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smartphone addiction.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DOI: 10.1093/scan/nsac052.
29. Li, X., Tong, W., Li, Y., Lyu, Y., & Hu, W.(2022).The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self-construal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n EEG study.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DOI:10.1016/j.bbr.2022.114084.
30. 胡卫平.全面提高科学教育质量.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力保障[J].教育家,2022(28):1
31. 胡卫平.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06):1.
32. 胡卫平.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建高质量义务教育科学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6):67-74.
33. 胡卫平.在探究实践中培育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39-45.
34. 胡卫平.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J].教育家,2022(09):65-68.
2021年论文
35. Lei, W., Zhang, H., Deng, W., Wang, H., Shao, F., & Hu, W. (2021).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test anxiet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onditional process model of academic buoyancy and peer support.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42(6), 616-637.DOI:10.1177/01430343211039265
36. Benedek, M., Karstendiek, M., Ceh, S. M., Grabner, R. H., Krammer, G., Lebuda, I., Hu, W.& Kaufman, J. C. (2021). Creativity myths: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misconceptions on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2, 111068.DOI:10.1016/j.paid.2021.111068
37. Hu, W., & Guo, X.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key competenc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TEM curriculum design and a case study. In Frontiers in Education. Frontiers.DOI:10.3389/feduc.2021.684265
38. Ying, D., Yang, Y., Xie, C., Wang, X., Liu, C., Hu, W., & Li, Y. (2021). A positive role of negative mood on creativity: the opportunity in the crisi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3853.DOI:10.3389/fpsyg.2020.600837
39. Li, Y., Zhang, X., Dai, D. Y., & Hu, W. (2021).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Tim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Thinking-Based Instruc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1140.DOI:10.3389/fpsyg.2021.601607
40. Li, Y., Kenett, Y. N., Hu, W., & Beaty, R. E. (2021). Flexible semantic network structure supports the production of creative metaphor.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15.DOI:10.1080/10400419.2021.1879508
41. Wan, Z. H., Lee, J. C. K., & Hu, W. (2021). How shoul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erceive knowledge as a product of human creation? Insights from a study on epistemic beliefs, intellectual risk-ta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39, 100786.DOI:10.1016/j.tsc.2021.100786
42. Wan, Z. H., So, W. M. W., & Hu, W. (2021). Necessary or sufficient? The impacts of epistemic beliefs on STEM creativity and the mediation of intellectual risk-ta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21.DOI:10.1080/09500693.2021.1877368
43. Wang, X., Li, Y., Li, X., Duan, H., Li, Y., & Hu, W. (2021). Role of avoidance-motivation intensity in creative thinking: similar and differential effects across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nd evalu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18.DOI:10.1080/10400419.2020.1856595
44. Xiang, S., Qi, S., Li, Y., Wang, L., Dai, D. Y., & Hu, W. (2021). Trait anxiety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tDCS over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on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7, 110804.DOI:10.1016/j.paid.2021.110804
45. Zhang, X., Pi, Z., Li, C., & Hu, W. (2021). Intrinsic motivation enhances online group creativity via promoting members’ effort, not inter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2(2), 606-618.DOI:10.1111/bjet.13045
46. 徐晶晶.胡卫平.逯行.黄荣怀.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当代实践:自组织与他组织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1).87-96.
47. 首新.黄秀莉.李健.胡卫平.基于STEM学习目标的高阶思维评价[J]. 现代教育技术.2021,31(3).20-27.
48. 胡卫平.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初探[J]. 中国考试.2021(10).12-17.
49. 胡卫平.王雪微.李亚丹.教育神经科学背景下的思维活动课程研究——从创新思维活动课程到学思维活动课程[J]. 现代教育技术.2021,31(5).28-36.
50. 胡卫平.郭习佩.季鑫.严国红.张睆.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6).123-129.
51. 田伟.辛涛.胡卫平.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91.
2020年论文
52. Zhang, X., Cheng, L., Dai, D. Y., Tong, W., & Hu, W. (2020). Adolescents with different profiles of scientific versus artistic creativity: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control.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37, 100688. https://doi.org/10.1016/j.tsc.2020.100688
53. Zhang, X., Pi, Z., Li, C., & Hu, W. (2020). Intrinsic motivation enhances online group creativity via promoting members’ effort, not inter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13045. https://doi.org/10.1111/bjet.13045
54. Li, X., Li, Y., Wang, X., Fan, X., Tong, W., & Hu, W. (2020). The effects of emotional valence o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in global-local processing: An ERP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155, 194-203. https://doi.org/10.1016/j.ijpsycho.2020.06.011
55. Qi, S., Basanovic, J., Wang, L., Xiang, S., Hu, W., & Yi, X. (2020). Regul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through positive reappraisal and distancing in high-trait-anxious wome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67, 191-202.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0.02.027
56. Chen, X., Duan, H., Kan, Y., Qi, S., & Hu, W. (2020). Influence of emotional task relevancy on the temporal dynamic of attentional bias in people with high-trait anxiety.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32(2), 242-253. https://doi.org/10.1080/20445911.2020.1719115
57. Li, Y., Yang, Y., Tang, A. C., Liu, N., Wang, X., Du, Y., & Hu, W. (2020). English spoken word segmentation activates the prefrontal cortex and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in Chinese ESL learners: 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study. Brain Research, 1733, 146693. https://doi.org/10.1016/j.brainres.2020.146693
58. Lei, W., Deng, W., Zhu, R., Runco, M. A., Dai, D. Y., & Hu, W. (2020). Does Cognitive Style Moderate Expected Evaluation and Adolescents' Creativ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https://doi.org/10.1002/jocb.439
59. Ji, H., Qi, S., Xu, S., Chen, J., Dai, D. Y., Li, Y., & Hu, W. (2020). The role of animacy in metaphor processing of Mandarin Chinese: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study.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56, 100915. https://doi.org/10.1016/j.jneuroling.2020.100915
60. Li, X., Tan, Z., Shen, J., Hu, W., Chen, Y., & Wang, J. (2020). Analysis of fiv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xtbooks used in China for representations of nature of scienc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12. https://doi.org/10.1007/s11165-018-9713-z
61. Pi, Z., Chen, M., Zhu, F., Yang, J., & Hu, W. (2020). Modulation of instructor’s eye gaze by facial expression in video lecture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1-9. https://doi.org/10.1080/14703297.2020.1788410
62. Duan, H., Yang, T., Wang, X., Kan Y., Zhao H., Li Y., & Hu., W. (2020). Is the creativity of lovers better? A behavioral and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hyperscanning study. Current Psychology (SSCI Q2, IF=2.051),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0-01093-5.
63. Duan, H., Wang, X., Hu, W., & Kounios, J.* (2020). Effects of acute stress on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 Reasoning (SSCI Q2, 5-Year IF=3.101), 26(1), 68-86.
64. 陈英和.胡卫平.皮忠玲. 模糊容忍性与发散性思维的关系:不同认识兴趣的作用[J]. 心理科学.2020, 46 (03), 542-548
65. 叶萌.辛涛.胡卫平.孙小坚.锚测验难度水平代表性对垂直量尺化的影响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20, 40 (03), 261-268.
66. 徐晶晶.胡卫平.赵姝.黄荣怀.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关键条件要素与动力寻绎[J]. 现代教育技术.2020,30(7), 35-41.
67. 徐晶晶.黄荣怀.胡卫平.赵姝.吐尔逊艾力·巴孜力江.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问题审视与困境归因[J]. 电化教育研究.2020 (11), 33-39.
68. 首新.胡卫平.刘念. 中小学STEM学习中高层次思维测评模型构建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20 (8), 82-89.
2019年论文
69. Xiaojuan Jia, Weiping Hu*, Haijun Duan, Senqing Qi, Xuewei Wang, Yangping Li.The Neural Mechanism of Insight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n ERPs Study of Chinese-Generation Task.Psychology.2019,10(0),1856-1867.
70. Yadan Li, Yilong Yang, Junyi Yang, Senqing Qi, Xuewei Wang, Keyang Han, Weiping Hu and Jiang Qiu.Different Effects of Motivation Orientation on Ideational Flexibility: Key Role of Optimism.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9, 132(3), 267-280.
71. Pi, Z., Zhang, Y., Zhu, F., Xu, K., Yang, J., & Hu, W. (2019). Instructors’ pointing gestures improve learning regardless of their use of directed gaze in video lectures. Computers & Education, 128(2): 345-352. (SSCI)
72. Zhongling Pi · Yi Zhang · Jiumin Yang· Weiping Hu· Harrison Hao Yang.(2019).All Roads Lead to Rome: Instructors’ Pointing and Depictive Gestures in Video Lectures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Different Patterns of Attention Allocation.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43(4),549-559.(SSCI)
73. Haijun Duan, Xuewei Wang, Zijuan Wang , Wenlong Xue , Yuecui Kan, Weiping Hu and Fengqing Zhang(2019).Acute Stress Shapes Creative Cognition in Trait Anxiety.Frontiers in Psychology,10(1517)1664-1078.(SSCI)
74. Xuewei Wang, Haijun Duan, Yuecui Kan, Botao Wang, Senqing Qi & Weiping Hu.(2019).Attentional blink affected by acute stress in women The role of affective.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19.75(102797).1053-8100.(SSCI)
75. Duan, H. , Wang, X. , Hu, W. , & Kounios, J.(2019). Effects of acute stress on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 Reasoning, 1-19.
76. Wang, X. , Duan, H. , Kan, Y. , Wang, B. , Qi, S. , & Hu, W. (2019). The creative thinking cognitive process influenced by acute stress in humans: a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tudy. Stress, 22(4),472–481.(SSCI)
77. Zhongling, P. , Jianzhong, H. , & Weiping, H. (2019). Interaction of the originality of peers’ ideas and student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n predicting creativity in online collaborative group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50(4),1801-1814.(SSCI)
78. Zhongling Pi, Jiumin Yang, Weiping Hu & Jianzhong Hon.(2019).The relation between openness and creativity is moderated by attention to peers’ ideas in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SSCI)
79. Wang, Hongyan, Pi, Zhongling, & Hu, Weiping. (2019). The instructor's gaze guidance in video lectures improves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35(5),42-50.(SSCI)
80. Honghong Bai, Haijun Duan, Evelyn H. Kroesbergen, Paul P. M. Leseman, & Weiping Hu. (2019). The benefits of the learn to think program for preschoolers’ creativity: an explorative stud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12.(SSCI)
81. 胡卫平.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创客与STEM融合的课程体系建构[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2):27-34.
82. 邵发仙,胡卫平,张睆.张艳红.首新.课堂论证话语的序贯分析:小学生的科学推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6(005),48-60.
83. 张心如.王伟.段海军.赵洋洋.胡卫平.工作记忆对顿悟和分析型问题解决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9,42(4),777-783.
84. 邵发仙.胡卫平.教育政策取向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范式.教育科学研究[J].2019,7(0),13-18.
85. 王红艳,皮忠玲,黄秀莉,胡卫平.数字学习资源中线索类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19,9(006),43-52.
86. 韩葵葵,胡卫平.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建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2),3-7.
2018年论文
87. Li, X., Wang, L., Shen, J., Wang, J., Hu, W., Chen, Y., & Tian, R. (2018).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cientific Inquiry Activities in Eight-Grade Physics Textbooks in China.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7(2), 229-238.
88. Li, X., Tan, Z., Shen, J., Hu, W., Chen, Y., & Wang, J. (2018). Analysis of Fiv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xtbooks Used in China for Representations of Nature of Scienc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12.
89. Wang, H., Pi, Z., & Hu, W. (2018). The instructor's gaze guidance in video lectures improves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90. Pi, Z., Zhang, Y., Zhu, F., Xu, K., Yang, J., & Hu, W. (2019 in press). Instructors’ pointing gestures improve learning regardless of their use of directed gaze in video lectures. Computers & Education, 128(2): 345-352.
91. Weiping Hu, X. W., Lan Yu,Xinfa Yi, Mark A. Runco. (2018). Creative Self-Efficacy as Moderator of the Influence of Evaluation on Artistic Creativi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of Creativity & Problem Solving, 28(2), 39-55.
92. Pi, Z., Hong, J., & Hu, W. (2018). Interaction of the originality of peers’ ideas and student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n predicting creativity in online collaborative group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14.
93. Weiping Hu, H. Z. (201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Capacity Developent.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03):139-145.
94. Hongyan Wang, W. H., Zhongling Pi, Wenshuang Ge, Yilong Xu, Xiaotian Fan, Yanling Liang..(2018).Effects of the Instructors’Behaviors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Instructional Video Lectures: An Eye Tracking Study.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05):103-112.
95. Huan Zhang, W. H..(2018).The Cre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Situation Based on Core Competeniees of Scientific Subjects.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05):100-104.
96. Huan Zhang, Z. X., Yinghe Chen, Weiping Hu. (2018). Pupil’s Master Level and Pattern for Understanding of Fraction’s Sematic Meaning: Based on Latent Class Analysi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06):66-75.
97. Wenyang Yang, W. H., Xiao Yu. (2018).Research on Design of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of Teachers in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06):62-71.
98. Huan Zhang, X. Z., Weiping Hu. (2018).Workplace Role and Social Identity: Double Connotations of Teachers’Occupational Identity and A Survey on Their Valu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06):62-71.
99. Xia Li, D. Z., Weiping Hu. ( (2018).Scientific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Key Competenc.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10):99-104.
100. Hu, W. (2018). STE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Ethnic Education of China,(Z1):16-18.
2017年论文
101. Jia, X., Hu, W., Cai, F., Wang, H., Li, J., & Runco, M. A*., et al. (2017).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on creative problem finding. Thinking Skills & Creativity,(24).86-94. (SSCI)
102. Qi, S*., Li, Y., Tang, X., Zeng, Q., Diao, L., Li, X., . . . Hu, W*. (2017).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detached versus positive reappraisal: An ERP study. Cognitive Affective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7(3), 1-12. (SSCI)
103. Wang, B., Duan, H., Qi, S., Hu, W*., & Zhang, H. (2017). When a dog has a pen for a tail: the time course of creative object process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9(1), 37-42. (SSCI)
104. Zhou, H., Lv, B., Guo, X., Liu, C., Qi, B., & Hu, W., . . . Luo, L. (2017).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nal work hours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ffect in china: the role of the frequency of mother–child communication (FMCC) and maternal educ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777. (SSCI)
105. 段海军.王雪微.王博韬.王彤星. 张心如.王子娟. 胡卫平. 急性应激: 诱发范式、测量指标及效果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10):1780-1790. (权威.D级)
106. 韩葵葵.胡卫平. 科学实践活动中合作论证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09):62-66.
107. 胡卫平, 首新, 陈勇刚. 中小学steam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4): 31-39. (CSSCI)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2期全文收录。
108. 胡卫平.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J].中国德育:2017(18):1.
109. 胡卫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15): 1-3. 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7年第11期全文收录。
110. 胡卫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13):1-3.
111. 胡卫平,赵晓媚, 贾培媛, 陈英和.学思维网络活动对小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认知风格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3):257-264.(权威, E级)。被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7年第11期全文收录。
112. 李西营.姬玲玲.邵景进.申继亮.胡卫平.张文海.自动化情绪调节中存在积极效应吗: 来自ERPs的证据[J]. 心理科学.2017(01):22-28.(权威, C级)
113. 首新.胡卫平.为了一个更好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评述[J]. 外国教育研究, 2017(10):100-114.(CSSCI)
114. 首新.胡卫平.陈明艳. CBA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 9, 19-25.
115. 首新.胡卫平. 林长春.小学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究”设计的微观发生法比较——以中美日三国“磁”内容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5):35-42.(CSSCI)
116. 首新. 胡卫平.刘斌. 3D打印融入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的设计与教学——从国外融入3d打印的典型stem教育项目谈起[J]. 基础教育, 2017(4):68-80.(CSSCI扩展)
117. 首新.胡卫平.刘念. 郑洁.我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状况与变迁的元分析[J]. 教师教育学报, 4(5), 16-25.
118. 首新.胡卫平.王碧梅. 陈明艳.基于文化—历史活动观的小学生项目式stem学习模式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17(2):33-41.(CSSCI)
119. 王博韬.段海军.韩琴, 胡卫平.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2):211-217. (南大核心.CSSCI)
120. 杨文阳.胡卫平. AR移动科学游戏沉浸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3):105-112. (CSSSI源期刊.F级)
121. 张睆, 辛自强, 陈英和, 胡卫平.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对儿童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J]. 数学教育学报,2017(4):76-79.
122. 张晶, 舒曾, 胡卫平, 孙汉银, 贺琼, 冷露, 方晓义.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中小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1):92-100. (CSSCI.南大核心)
123. Tang, M., Hu, W., & Zhang, H. (2017). Chapter 13 – creative self-efficacy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review of studie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taiwan, and singapore. In A. M. Karwowski & J. C. Kaufman (Eds.), Creative Self (pp. 237-257). Location: Academic press.
124. 首新.叶萌.胡卫平.刘念.王红艳. 教育大数据下log数据挖掘与应用----以PISA(2012)中国区问题解决测验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17(12):58-64.
125. 李阳萍.齐森青.李欣颐.张睆.李亚丹.陈熙彤.侯雪珍.胡卫平. 参考选择影响情绪加工相关的 ERPs [J]. 心理科学, 2017.40(5):1-7.
2016年论文
126. Hu, W., Jia, X., Liu, J. & Shan, X. (2016). Effects of a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Chine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26(1), 21-41.
127. Hu, W., Jia, X., Plucker J. & Shan X. (2016). Effects of 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program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oeper Review. 38(2): 70-83.
128. Qi, S., Luo, Y., Tang, X., Li, Y., Zeng, Q., Duan, H.,. Hu, W. (2016).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directed reappraisal in high-trait-anxious individuals. Emotion, 16(6): 886-896.
129. Chen, B., Hu, W., & Plucker, J. A. (2016). The Effect of Mood on Problem Finding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0(4): 308- 320.
130. Cheng L., Hu W., Jia X. & Runco M. (2016). The Different Role of Cognitive Inhibition in Early versus Late Creative Problem Finding.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0(1): 32- 41.
131. Wang, B., Duan, H., Qi, S., Hu, W. & Zhang, H. (2017). When a Dog Has a Pen for a Tail: the Time Course of Creative Object Process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9(1), 1-6.
132. 谢丹.赵竹青.段文杰.胡卫平. 希望思维在临床与实践领域的应用、特点与启示[J]. 心理科学, 2016, 39 (3): 741-747.
133. 蔺素琴.申超男.段海军.胡卫平.创造力的领域性研究进展:从对立到融合的转向[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14 (3): 426-432.
134. 王碧梅.胡卫平.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教学反思关注点比较[J]. 教育科学.2016.32(2):39-44.
135. 李西营.张莉.张竞扬.申继亮.胡卫平. 物理教科书影响初中生科学探究的多水平模型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143-146.
136. 段文杰. 谢丹.李林. 胡卫平. 性格优势与美德研究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 心理科学. 2016.39(4),985-991.
137. 王博韬.段海军.唐雪梅.张睆. 胡卫平.新颖性图像加工的时间进程[J]. 心理科学, 2016.39(6): 1333-1338.
138. 胡卫平.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学业质量测评[J]. 中国考试, 2016(8):23-25.
139. 王碧梅.胡卫平. 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调查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6(6):65-74.
140. 唐雪梅.任维.胡卫平. 科学语言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研究:来自ERP的证据[J]. 心理科学, 2016(5):1071-1079.
2015年论文
141. 王博韬.陈泊蓉.段海军.胡卫平.大脑半球互动:一个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7):1181-1186 .
142. 胡卫平.韩葵葵.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 31 (1): 44-50.
143. 程丽芳.胡卫平.贾小娟. 认知抑制对艺术创造力的影响: 认知风格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 31(3):287-295.
144. Hu W. Thinking-Based Classroom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In Wegerit R., Li L. & Kaufman J. (2015).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Thinking. 92-102.
145. 胡卫平.程丽芳.贾小娟.韩蒙, 陈英和.认知抑制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认知风格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 13 (6): 721-728.
146. 王碧梅.韩葵葵胡卫平.国外科学教师研究进展与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 2015, 42 (5): 69-79.
147. 段海军.白红红.胡卫平. 幼儿创造力干预项目发展动态及其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2015, (10): 3-14.
148. 杨文阳.胡卫平. CSCL 中学习动机对知识获取和学习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2):32-37.
149. 王长江.胡卫平.中学物理“思维型”课堂中规律教学探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5): 5-8.
150. 王长江.胡卫平.中学物理“思维型”课堂中程序性知识教学探讨[J].中学物理.2015, (7):1-2.
151. 王长江.胡卫平.中学物理“思维型”课堂中概念教学探讨[J]. 物理教师.2015, 36(7): 2-12.
152. 胡卫平.刘佳.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五年追踪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 (5): 648-654.
153. 胡卫平.王博韬.段海军.程丽芳.周寰.李晶晶. 情绪影响创造性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 23 (11): 1869-1878.
154. 韩葵葵.胡卫平. 国外青少年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模式及启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 (28): 20-23.
155. 杨文阳.胡卫平. 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远程教育, 2015, (4): 57-63.
156. 李西营.王柳苏.胡卫平. 初中科学教师探究式科学教学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教师教育, 2015, 8 (3): 79-83.
2014年论文
157. 衣新发.赵倩.胡卫平.李骏.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22.
158. 周寰.衣新发.胡卫平. 初为人师的困惑与解决—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理论模型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32(2):67-73.
159. 韩琴.周宗奎 胡卫平. 小学生同伴互动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 (4):79-82.
160. Qi, S., Zeng, Q., Luo, Y., Duan, H., Ding, C., Hu, W., & Li, H. (2014). Impact of Working Memory Load on Cognitive Control in Trait Anxiety: An ERP Study. PLOS ONE, 9(11): 1-10.
161. Qi, S., Chen, J., Hitchman, G., Zeng, Q., Ding, C., Li, H.*, & Hu, W*. (2014). Reduced representations capacity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in trait anxiety. Biological psychology, 103, 92-99.
162. 白学军.巩彦斌.胡卫平.韩琴.姚海娟. 不同科学创造力个体干扰抑制机制的比较[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 12(2):151-155
163. 韩葵葵.胡卫平.王碧梅. 国际科学教学心理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32(4):63-70.
164. 申超男.胡卫平.段海军.蔡逢春.宋璐. 基于模型和建模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及反思[J]. 江苏教育研究.2014, (6):24-27.
165. 王长江.胡卫平.李卫东. “概念-过程”教学模式的框架与设计步骤[J]. 教育探索.2014. (3):48-50.
166. 梁栓荣.胡卫平.贾宏燕.梁晓燕. 教师组织支持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教师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7 (5): 119-125.
167. 林崇德.胡卫平. 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N],各界导报, 2014年2月22日第4版.
2013年论文
168. Liu, M., Hu, W., Adey, P., Cheng, L. & Zhang, X. (2013). The impact of creative tendency,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elf-concept on creative science problem-finding. Psych. Journal,2:39-47. DOI: 10.1002/pchj.13
169. 衣新发,胡卫平. 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启动效应及领域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1): 22-30.
170. Weiping Hu, Baojun Wu, Xiaojuan Jia, Xinfa Yi, Chunyan Duan, Winter Meyer and James C. Kaufman. Increasing Students'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013, 47 (1): 3-21.
171. Xinfa Yi, Weiping Hu, Jonathan A. Plucker and Jenna McWilliams. Is There a Developmental Slump in Creativity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reativity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013, 47 (1): 22-40.
172. Xinfa Yi, Weiping Hu, Herbert Scheithauer & Weihua Niu. Cultural and Bilingual Influences on Artistic Creativity Performances: 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3, 25(1): 97-108.
173. Qin Han, Weipijng Hu, Jia Liu, Xiaojuan Jia, Philip Adey. The Influence of Peer Interaction on Students’ Creative Problem Finding Abil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3.
174. 韩琴.胡卫平.贾小娟.同伴互动小组结构对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 36(2):417-423.
175. Yingchun Du, Weiping Hu, Zhuo Fang and John X. Zhang.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morphological processing in Chinese compound word recognition.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4 September 2013. doi: 10.3389/fnhum.2013.00601.
176. 王长江.胡卫平.李卫东. “翻转的”课堂:技术促进的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3-79(权威、 CSSCI).
177. 王长江.胡卫平.技术促进教学:发展、演进和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15-19(CSSCI).
178. 衣新发.王小娟.胡卫平.创造力基因组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 31(3):56-62(权威、 CSSCI).
179. 王红艳.胡卫平. 师范生TPACK及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2): 37-43.
180. 胡卫平.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2): 10.
2012年论文
181. 胡卫平.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基础教育参考.2012.(5):3-6.
182. 王丽珍.林海.马存根.胡卫平. 近三十年我国教师能力的研究状况与趋势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32(10):38-42.
183. 贾小娟.胡卫平.武宝军.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五年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 28(2):184-192.
184. 李高峰.胡卫平. IBSTPI教师能力标准中教育技术内容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 22(6):1-4.
185. 林崇德.胡卫平.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42.
186. 李高峰.胡卫平. 美国“2061计划”减轻科学课程负担的缘由、目的及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0):40-43.
187. 胡卫平.贾小娟. 学思维活动课程促进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系列报告. 西部教育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73-154.
188. 武宝军.胡卫平.刘佳.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影响的实验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72-76.
2011年论文
189. 胡卫平.李海荣. 中小学教师培训十年调查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 2011,(1):84-89.
190. 胡卫平.万湘涛.于兰.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J].心理研究.2011.4(2):24-26.
191. 李高峰.胡卫平.西北地区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80-85.
192. 胡卫平.刘丽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维型课堂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45-48.
193. Hu, W. *, & Adey, P. etc. Effects of a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 81(4): 531-557.
194. 胡卫平等. 西北地区高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西部教育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 211-250.
2010年论文
195. Mingxin Liu, Weiping Hu*, Shi jiannong and Philip Adey.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Affective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Vol. 32, No. 3, 1 February 2010, pp. 379–395.
196. Weiping Hu*, Quan Zhen Shi, Qin Han, Xingqi Wang, Philip Adey. Creative Scientific Problem Finding and Its Developmental Trend.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0.22 (1): 46 – 52.
197. 胡卫平.周蓓.动机对高一学生创造性的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31-36.
198.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36. 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5期收录。
199. 胡卫平.马玉玺 焦丽英 汪华英.山西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00. 胡卫平.魏运华. 思维结构与课堂教学—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J]. 课程教材教法.2010.(6):32-37.
201. 胡卫平.喻秀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教师教育.2010.(3):61-64.
202. 胡卫平.王兴起.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 33(3):608-611.
203. 胡卫平.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46-49.
204. 强红蕾.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J].教育探索.2010.(5):66-69.
205. 李海燕.胡卫平.学校环境对初中生人格特征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年第5期.
206. 胡卫平.刘少静.贾小娟.中学生信息加工速度与科学创造力、智力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第6期.
207. 刘建伟.胡卫平.王福谦 .高师学生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208. 刘建伟.胡卫平. 高师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24-28.
2009年部分论文
209. 胡卫平.单欣欣.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53-56.
210. 胡卫平.张蕾.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70-74.
211. 严文法.胡卫平.国外青少年科学推理能力研究综述[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5期.
2008年论文
212. 胡卫平.陈明.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抽象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1期.62-66。被中国教育前沿全文转载。
213. 胡卫平.李海燕 秦亚平.小学1-4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测验的初步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第1期.1-5。
214. 胡卫平.师全真.马红艳.身心康宁理论研究述评[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2-135。
215. 胡卫平.杨环霞.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素养影响的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58-61。
216. 胡卫平.“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7-10。
217. 胡卫平.刘建伟.科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第5期.1222-1224。
218. 胡卫平.卫妍.新旧课程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7期.88-92。
219. 胡卫平.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J].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9期.36-38。
220. HU Weiping, CHEN M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ect of new and old science curriculum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ink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8, 3 (4):493-503。
221. 杜艳芳.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对7~8岁儿童图形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探索.2008年第12期。
222. 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与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6期。
223. 张孝义.胡卫平.自我效能对于创造力研究的价值.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24. Liu, MX (Liu Mingxin); Hu, WP (Hu Weiping); Shi, JN (Shi Jiannong). Stereotype and affect toward science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卷: 43 期: 3-4 页: 150-150 出版年: JUN-AUG 2008。
225. Liu, MX (Liu Mingxin); Lei, L (Lei Li); Hu, WP (Hu Weiping); Shi, JN (Shi Jiannong). The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reference for using internet services in Chinese adolesc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卷: 43 期: 3-4页:108-108 出版年: JUN-AUG 2008.
226. Han, Q (Han, Qin); Hu, WP (Hu, Weiping); Zhou, ZK (Zhou, Zongkui). The influence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on creative question-asking 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卷: 43 期: 3-4页: 675-675 出版年: JUN-AUG 2008.
2007年论文
227. 韩琴.胡卫平.周宗奎.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37-42。被新华文摘题录转载。胡卫平.韩琴.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58-63。
228. 胡卫平.张淳俊. 跨学科概念图创造能力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7年第4期.39(4):697-705。
229. 韩琴.胡卫平.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230. 刘建伟.胡卫平. 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127-130。
231. 韩琴.胡卫平. 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7年第4期.59-63。
232. 胡卫平.李瑞芳.学前儿童解决算术应用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102-105。
233. 胡卫平. 科学教育的研究趋势与展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7年第4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2008年第2期)。
2006年论文
234. 胡卫平.论基础教育中科学创造力的培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1期。
235. 胡卫平.郧海丽.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92-94。
236. 胡卫平.韩琴.国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3期.
237. 胡卫平.韩琴.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第4期。944-946。
238. 胡卫平.胡耀岗.韩琴.青少年语文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3期.70-74。
239. 胡卫平.杨环霞.普通高师院校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146-148。
240. 张孝义.程素萍.胡卫平.元认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41. 张孝义.秦金亮 胡卫平.职业自我效能的价值及其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42. 张孝义.胡卫平 程素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005年论文
243. 胡卫平.韩琴.温彭年.李金碧.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
244. 韩琴.胡卫平.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3期 。
245. 韩琴.胡卫平.邹玉敏.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及其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
246. 刘建伟.韩琴.胡卫平.中学生的相异构想及其转变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247. 孙枝莲.胡卫平.温彭年.李金碧.山西省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
248. 胡卫平.丰向日.山西省县级教育支持系统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249. 孙枝莲.胡卫平.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念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8期。
250. 严文法.胡卫平.国外概念图的研究进展[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004年论文
251. 胡卫平.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4期。33-37页。
252. 胡卫平.朱晓民.丰向日.山西省民办普通高中现状调查研究(上)——概况与成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23-26页。
253.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68期).18-23页。2004年5月。
254. 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11期).40-42页。2004年5月。
255. 胡卫平.丰向日.朱晓民.山西省民办普通高中现状调查研究(下)——问题与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第26-29页。
256. 胡卫平.科学规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科教育.2004年第6期.35-38页。2004年6月。
257. 胡卫平.胡耀岗.教师教育发展与师范院校课程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27-131页。2004年7月。
258. 胡卫平.科学概念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9期.44-47页。
259. 张宏.胡卫平.物理规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43-45.
260. 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2004, 36 (6): 718-731.
261. 韩琴.胡卫平.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研究[J].远东高教学刊.2004年第3期(04年9月)。
262. 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J].学科教育.2004年第12期.第34-38页。(2004年12月)
263. 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 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期刊), 2004, 39(5/6).
264. Han Qin, Hu Weiping. The development study of pupils’ creative question-aski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期刊), 2004, 39(5/6).
2003年论文
265. 胡卫平.孟进.中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J].学科教育.2003年第1期.
266. 胡卫平.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校长.2003年第4期.
267. 胡卫平.张争宽.中学科学规律教学的心理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268. 胡卫平.王保祥.科学创造性思维分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269. 胡卫平.中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心理分析及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
270. Chongde Lin, Weiping Hu, Philip Adey & Jiliang Shen. The influence of CASE on Scientific Creativity .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SSCI), 2003年第2期(2003年6月)(第33卷).143-162.
271. 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第5期(第26卷)2003年9月.
272. 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0期。(2003年10月).
273. 胡卫平.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G36.2003年5月.
274. 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275. 胡卫平.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咋办[J].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3日教育科学版.
2002年论文
276. 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1)。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2月27日)、教师报(2002年3月6日)摘录.被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库评为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D421《青少年导刊》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277. 胡卫平.徐晓梅.中学生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J].学科教育.2002.(2)。
278. 胡卫平.创造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3):1-3。
279. Weiping Hu, Philip Adey. 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SSCI期刊) 2002年第4期。
280. 胡卫平.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81. 胡卫平.物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2002年第9期(24卷)。
282. 胡卫平.中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师.2002年第9期(23卷)。
283. 胡卫平.李吉庆.吉安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若干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84. 胡卫平.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校长.2002年第9期。
285. 申继亮.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4期.
2001年论文
286. 胡卫平.论中学生科学能力的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1.(3).被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9月19日)摘录。
287. 胡卫平.论科学创造力的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1.(4):5-8.
288. 胡卫平.王新.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J].学科教育.2001.(3):14-18.
289. 胡卫平.罗来辉.论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结构[J].学科教育.2001.(2):27-31。人大复印资料:G37《中学化学教与学》2002年第一期转载.
290. 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报.2001.9.1。
会议论文/报告:
1.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鉴别和培养.2023学与教博览,2023年12月13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思维型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第四届三秦教育论坛,2023年12月12日,西安文理学院。
3. 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新时代艺术教育全国研讨会,2023年12月10日,四川美术学院。
4. 体现STEAM教育思想 创建高质量科学课程.第十二届内地与香港课程交流会,2023年11月3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
5. 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技术赋能教学.第二届开放教育研讨会,2023年11月25日,上海开放大学。
6.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2023年11月19日,广东省珠海市国际会展中心。
7.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维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第八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年会,2023年11月18日,广东省珠海市国际会展中心。
8. 基于研究的科学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2023年11月11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9. 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2023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暨“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从书发布会,2023年11月4日,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
10.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培养.第五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2023年10月29日,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
11. 探究学习创新应用的关键问题.2023年国际科学教育学术论坛,2023年10月27日,重庆师范大学。
12.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培养.超常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暨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和教育 45 周年学术会议,2023年10月21日,科学出版社。
13. 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届全国思维型探究实践基地成果交流会,2023年9月22日,重庆大学城人民小学校。
14. 探究学习创新应用的关键问题.第十四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GCCIL2023),2023年8月13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15. 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中学化学思维课堂暨“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交流会议,2023年7月27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6. 技术赋能学习: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引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23年7月15日,浙江大学。
17.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培养.中国“芯”助力中国梦广东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暨“科学+”教育联盟第六届年会,2023年7月10日,中科附高。
18. 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特征.第九届全国创造力研究学术研讨会,2023年6月18日,西南大学。
19.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新时代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研讨会,2023年4月14日,杭州市华师桐庐学校。
20. 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广西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监测论坛,2023年3月30日,桂林市桂林宾馆。
21. 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论坛,2023年3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22.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思维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全国第三届“思维课堂”高峰论坛,2022年12月17日,线上会议。
23. 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第七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年会,2022年12月17日,线上会议。
2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维型教学.第四届思维型教学大会,2022年12月10日,线上会议。
25. 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第十四届全国认知科学大会,2022年11月26日,清华大学。
26. 落实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做好乡村青少年科技教育.新华网乡村科技教育论坛,2022年11月26日,线上会议。
27. 中小学科学学科新课标解读.第二届“美好中国教育”论坛,2022年11月20日,线上会议。
28. 思维型科学探究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大教育心理学系5周年庆典,2022年11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
29. 加强改进科学教育的思考.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会议,2022年11月13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30. 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其脑科学证据.北师大教育科技中心交叉学科论坛,2022年11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
31.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培养工作坊,2022年11月11日,南方科技大学。
32. 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其脑科学证据.第八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2022年10月29日,陕西师范大学。
33. 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华人探究教学大会,2022年7月23日,浙江师范大学。
34.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培养.华人应用心理学大会,2022年7月21日,华中师范大学。
35. 加强改进科学教育的思考. 2022年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2022年7月19日,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36. 基于成长规律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第八届中国创造力大会,2022年6月25日,线上会议。
37. 思维型科学探究.东南大学柏毅科学教育论坛,2022年2月12日,线上会议。
38.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2021年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2021年12月10日,线上会议。
39.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培养. 2021年高级科技辅导员交流活动,2021年12月9日,线上会议。
40. 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培养. 第六届首都学前教育论坛,2021年12月3日,首都师范大学。
41. 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第五届国际化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博览会,2021年10月25日,上海虹桥西郊庄园丽笙大酒店。
42. 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 第十届科博会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论坛,2021年10月22日,安徽省芜湖悦圆方酒店。
43. 学校创新指数的构建.第六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年会暨硕博生论坛,2021年7月8日,西安吉源国际酒店金色长安厅。
44.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第七届全国创造力学术研讨会,2021年6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
45.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方法研究会创新能力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培养儿童创新能力”论坛,2021年5月30日,北京紫玉饭店玉澜楼会议室。
46. 科技创新教育.首届中国(深圳)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论坛,2021年4月 25日,深圳会展中心。
47. 科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发展.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科学教育发展论坛,2020年12月24日,中国科技会堂。
48.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n China. 2020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2020年8月20日-22日,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第一会议室。
49. 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实施途径.2020年12月8日,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50. 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2020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专题论坛——“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2020年11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播厅
51. 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及对教学的启示. 2020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前沿论坛,2020年11月29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52. 思维型教学理论:聚焦自主与合作.2020年10月25日,第三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聚焦自主与合作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
53. 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2020年10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惠兴中学。
54. 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2020年5月23日,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
55. 思维型教学的理论与实施途径.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教科研助力公办义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讨会,2020年1月9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
56. 基于监测结果的育人机制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年会,2019年12月21日-22日,东北师范大学。
57. 思维型教学理论:聚焦情境与问题. 第二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聚焦情境与问题,2019年10月17日-19日,陕西省西安市曲江一中。
58.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导下的创造力研究. 2019年全国创造力研究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创造力研究学术研讨会,2019年6月15日-16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59.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模式.黄埔教育高峰论坛——创新教育和育人方式变革,2019年6月11日,向明中学。
60. 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中德共塑创新”学术交流系列活动,2019年5月20日-25日,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
61. 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坛,2019年3月39日,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
62. 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中国科学院学部“我国科学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19年3月14日。
63. 中小学STEM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世界科学素质大会,2018年9月18日。
64. 中小学创客与STEM融合的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深圳第二届全国STEM大会,2018年7月1日。
65.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创新机制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第五届创造力会议,2018年6月24日。
66.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2018年5月23日。
67. 儿童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及其培养. 中国创新教育研究院深圳科学教育与创新素养专题研讨,2018年5月18日。
68.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七届海峡两岸科学传播会议,2017年10月17日。
69. 中小学STEM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第九届科学教育会议,2017年7月15日。
70. 思维型教学理论的神经教育学证据.第四次全国创造力会议,2017年6月18日。
71.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质量监测.台湾师范大学科学质量监测会议.台湾师范大学,2016年10月30日-11月3日。
72. 学思维活动课程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中国心理学大会,2016年10月15日。
73. VR技术与创新素质培养: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引领. 第三届全国创造力学术研讨会论坛,2016年6月25日。
74.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程改革. 台湾科学教育国际会议,2015年12月10日。
75. Scientific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Symposium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Asia, 24, January 2014, Division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76.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n the appropriate property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EASE 2013 Conference , 4-6 July 2013,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ong Kong.
77. The Effect of a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the Scientific Creativity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nking, 21-25 January 2013, Wellington, New Zealand.
78. The Effect of “Learn to Think” Curriculum on the Scientific Creativity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2nd Biennial Conference of East-Asia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October 26th to October 29th, 2011, Chosun University, Gwangju, Korea.
79. Effects of a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nking, June 20-24, 2011.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80. 中学生力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 全球华人科学教育会议,2010年12月20-21日,香港教育学院。
81. 中小学教师十年培训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第二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2010年12月15-17日,香港教育学院。
82. 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APA Annual Convention, August 12-15, 2010. San Diego, California,USA.
83. The Construction of Assessment Index of Science Ability and Attitud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Assess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Kunshan, 2010年5月18日-21日。
84. The Effects of “Learn to Think” Project (LTP)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X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25 July 2008, Berlin , Germany.
85. 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2008年华人社会的课程与教学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22日至24日,澳门大学。
86. 学思维活动课程对中小学生素质的影响.第六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11至14日,香港中文大学。
87. “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学生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大会,2007年11月7日-11日,河南大学(开封)
88. 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研究.崇德学术论坛,2007年10月13-14日。报告人包括剑桥大学教授、慕尼黑大学教授、林崇德教授、李其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89. 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6年12月22日-24日,广州大学。
90.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Question-asking Ability.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August 8-13th, 2004. Beijing.
91. 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August 8-13th , 2004. Beijing.
92. The Devele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s, Asia-specific Young Psychologist Academic Conference. February 26-27th , 2004. Beijing.
93.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的设计.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年会,2003年12月10日——14日,福建武夷山。
94.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全国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会议,2003年11月28日—12月1日,重庆合川。
95.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报告20分钟).山西省心理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3心理学学术年会,2003年8月28日-31日,太原:华北工学院.
96. “学创造“活动课程的设计.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2年度学术会议,2002年10月18日——20日,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97. 中学科学规律教学的心理分析.第十届全国学科教育学术会议,2002年9月23日——27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98. The effects of CASE on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inking, Harrogate, UK, 2002年6月15-19日。(在大会上宣读20分钟)。
99.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山西省物理教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太原:晋机招待所,2001年12月8日——9日。
100.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中.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01年2月22日——24日。
101.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测量研究.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1年11月4日——8日。
102. 教师的素质.第二届中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2001年5月14日——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