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1 中国语言文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图四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教育部官网截图)
(图四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教育部官网截图)
(图四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教育部官网截图)
附件4.2 文学院获批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图五 文学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批件)
(图五 文学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批件)
(图五 文学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批件)
(图五 文学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批件)
(图五 文学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批件)
(图五 文学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批件)
(图五 文学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批件)
(图五 文学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批件)
附件4.3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图六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批件)
(图六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批件)
(图六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批件)
(图六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批件)
附件4.4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
(图七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批件)
(图七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批件)
(图七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批件)
(图七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批件)
附件4.3 教学成果
附件4.3.1 文学院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信息化课程
(图八 文学院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截图)
(图八 《中国古代文学》慕课爱课程网截图)
(图九 《长安与中国佛教》慕课爱课程网截图)
附件4.3.2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图十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批件)
(图十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批件)
(图十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批件)
(图十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批件)
(图十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批件)
(图十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批件)
附件4.3.3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图十一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图十一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图十一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图十一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图十一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附件4.3.4 中国古代文学获批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图十二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图十二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图十二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图十二 中国古代文学入选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批件)
附件4.3.5 唐诗与长安文化获批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图十三 《唐诗与长安文化》入选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截图)
附件4.4 中国古代文学团队成员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4.4.1 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 张新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2006年)。
2. 张新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2013年)。
3. 张新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2013年)。
4.刘锋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下词的产生及发展——金词及其流变研究》(2015年)。
5.刘锋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陆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迹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2018年)。
6. 刘生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研究》(2008年)。
7. 刘生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经》四大公案和疑难问题研究(2018年)。
8. 高益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秦腔史》(2007年)。
9. 高益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腔经典文学剧本整理与研究》(2015年)。
10. 柏俊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人口流动与文学演进研究》(2012年。;
11. 柏俊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化视阈的北魏文学研究》(2018年)。
12. 曹胜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代社会转型、文化整合与文学变革研究》(2008年)。
13. 曹胜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2012年)。
14. 傅绍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人朝事诗歌与唐代政治生态研究》(2018年)。
15. 高一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赋作家生存状况及精神风貌研究》(2009年)。
16. 王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2012年)。
17. 王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转型与唐代关中文学群体研究》(2016年)。
18. 杨晓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胡风东渐与汉魏文学新变》(2018年)
19. 张新科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资助项目《唐前史传文学研究》(2000年)。
20. 张新科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资助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2002年)。
21. 张新科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日本史记研究史》(2004年)。
22. 柏俊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出土文献与北朝文学研究》(2018年)。
23. 柏俊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竟陵八友”与齐梁文学新变研究》(2012年)。
24. 柏俊才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湖北书院史研究》(2012年)。
25. 柏俊才主持国家人事部第3批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北魏文学与文化考论》(2010年)。
26. 柏俊才主持国家人事部第45批博士后社科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北魏文学与文化考论》(2009年)。
27. 柏俊才主持陕西省人才计划支持项目《北朝文学研究》(2017年)
28. 柏俊才主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山西家族文学研究与家族资源开发》(2010年)。
29. 柏俊才主持山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山西省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创新教育模式设计》(2010年)。
30. 柏俊才主持山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竟陵八友”研究》(2005年)。
31. 曹胜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汉赋与两汉史料比较研究》(2006年)。
32. 曹胜高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形成与教育策略研究》(2017年)。
33. 曹胜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建构与两汉文学格局的形成》(2012年)。
34. 曹胜高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乐经与中国文论的建构》(2013年)。
35. 曹胜高主持陕西省高校人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与传承策略》(2014年)。
36. 曹胜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乐经形态研究》(2017年)。
37. 吴言生主持陕西省宗教局重点项目《中国佛教六宗祖庭研究》(2016年)。
38. 吴言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禅宗思想现代转型研究》(2014年)。
39. 魏景波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杜甫接受研究》(2010年)。
40. 魏景波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理学视野下的唐代边塞诗研究》(2015年)。
41. 魏景波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杜甫遗迹普查与相关文献整理研究》(2019年)。
42. 魏景波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2008年)。
43. 宁雯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宋士大夫的自我认识与诗歌书写研究》(2019年)。
44. 高一农主持陕西省教育厅基础项目《汉赋专题研究》(2006年)。
45. 高一农主持人事部博士后基金项目《汉赋考论》(2006年)。
46. 张锦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社会变革之际关中诗人宗杜现象研究》(2019年)。
附件4.4.2 中国古代文学团队成员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
1.张新科《史记研究史略》(合著),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合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张新科《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张新科《佛陀耶舍大师传》,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6.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张新科《史记研究史及史记研究家》(合著),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9.张新科《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1.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霍松林《文艺学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3.霍松林《西厢记简说》,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14.霍松林《诗的形象及其他》,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15.霍松林《文艺散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霍松林《文艺学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霍松林《<滹南诗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8.霍松林《<瓯北诗话>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9.霍松林《<原诗>、<诗说晬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0.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霍松林《唐音阁吟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霍松林《唐音阁诗词集》,台北百骏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
23.霍松林《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霍松林《唐诗精选评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5.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霍松林《唐音阁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8.霍松林《唐音阁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霍松林《唐音阁鉴赏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霍松林《唐音阁随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1.霍松林《唐音阁译诗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霍松林《唐音阁影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3.霍松林《唐音阁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34.霍松林《绝妙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5.刘锋焘《金代前期词研究》陕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
36.刘锋焘《宋金词论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刘锋焘《霍松林先生学术评传》,西安出版社,2010年版。
38.高益荣《20世纪秦腔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年版。
39.高益荣《梨园百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1年版。
40.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论》(上、下),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
42.高益荣《历代名家评史记集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3.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4.刘生良《吕氏春秋(评注)》,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45.《〈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6.傅绍良《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47.傅绍良《盛唐禅宗文化与诗佛王维》,台湾佛光出版社,1999年版。
48.傅绍良《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吴言生《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中华书局,2009年版。
51.吴言生《赵州录校注集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吴言生《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禅诗研究》,台湾佛光出版社,2002年版。
53.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中华书局,2001年版。
54.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2001年版。
55.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年版。
56.赵望秦《唐代咏史组诗考论》,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57.赵望秦《宋本周昙咏史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赵望秦《汉唐长安名相》,西安出版社,2007年版。
59.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
60.赵望秦《古代咏史集叙录稿》,三秦出版社,2013年版。
61.赵望秦《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三秦出版社,2014年版。
62.赵望秦《太史华句、史记论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3.赵望秦《史记四言史徵、增订四言史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4.赵望秦《史记鸿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5.赵望秦《史记法语、班马字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6.赵望秦《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67.霍有明《清代诗歌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8.霍有明《清代诗歌发展史》(修订本),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69.霍有明《论唐诗繁荣与清诗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0.霍有明《文艺的“复古”与创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版。
71.霍有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2.曹胜高《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73.曹胜高《中国文学的代际》,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74.曹胜高《中国的修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5.曹胜高《国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曹胜高《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曹胜高《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济南出版社,2007年版。
79.曹胜高《周易入门》,中华书局,2017年版。
80.柏俊才《陆甫里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81.柏俊才《建安文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82.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83.柏俊才《梁武帝萧衍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84.柏俊才《唐诗与长安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85.程世和《史记—伟大人格的凝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6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7.程世和《达摩大师传》,台湾佛光出版社,1999年版。
88.程世和《司马迁精神人格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图十四 张新科著作获奖证书之一)
(图十五 柏俊才著作获奖证书之一)
附件4.4.3 发表的高层次论文
1.张新科《试论雅诗中的赋法》,《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1期。
2.张新科《近年来楚辞〈九歌〉研究概述》,《中外文学研究参考》1985年第7期。
3.张新科《朱熹称卫诗“三十又九”之解》,《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4.张新科《司马迁思想组合结构论》,《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5.张新科《史传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建立》,《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
6.张新科《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综述》,《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8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张新科《略谈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研究生文选》第2辑,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8.张新科《司马迁思想组合结构之成因》,《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史记》会议专刊(合著)。
9.张新科《滴泪为墨 研血成字——〈史记〉与屈赋精神实质纵谈》,《汉中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90年第2期全文转载。
10.张新科《〈史记〉研究的全面丰收期》,《吉林师院学报》1989年第 4期。
11.张新科《四十年来台湾〈史记〉研究概述》,《浙江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8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2.张新科《日本〈史记〉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1期。《陕西日报》1990年3月4日、《报刊文摘》 1990年3月12日有摘要。
13.张新科《国外〈史记〉研究概述》,《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合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90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1期有摘要。
14.张新科《从〈左传〉到〈史记〉史传文学的特征》,《唐都学刊》1990年第3期。
15.张新科《近十多年来〈史记〉文学成就研究概述》,《文史知识》1991年第3 期(合著) 台湾张高评主编《史记研究粹编》全文收录(1992年复文出版社出版)。
16.张新科《古代自传文的文学价值》,《唐都学刊》1992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6期有摘要。
17.张新科《抓住关键线索,搞好史记教学》,《教学研究》1993年第3期。
18.张新科《从著作看日本的〈史记〉研究》(日语译文约2万字) ,《唐都学刊》1993年第4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9.张新科《从挫折心理学角度看司马迁的创造意识》,《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全文收入《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1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20.张新科《史记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21.张新科《〈史记〉研究史概述——兼谈“史记学’’的建立》,中日合编《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22.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天人古今》1995年第1期。
23.张新科《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一),《渭南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4.张新科《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二),《渭南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25.张新科《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三),《渭南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26.张新科《〈史记·秦本纪〉的史料特征》(日文翻译3万字),《秦文化论丛》第四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27.张新科《也谈〈史记〉“太史公曰”》,《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28.张新科《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司马迁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影响三题》,《陕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又收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书,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出版。
29.张新科《昂扬奋进的主旋律——中国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论略》,《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又收入《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宝典》一书,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
30.张新科《司马迁与汉代文艺思潮》,载《当代文艺学新探索》一书,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31.张新科《〈水浒传〉与中国古代传记》,《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2期。
32.张新科《〈史记〉研究应走出误区》,《学术月刊》1998年第3期。
33.张新科《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论略》,《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4.张新科《史官文化与唐前史传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12期全文转载。
35.张新科《建国以来〈史记〉研究书目总略补》,《东南文化》1999年第6期。
36.张新科《历史与小说的不解之缘》,《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1期。
37.张新科《唐前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8.张新科《20世纪史记学的发展道路》,《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0年6期全文转载。
39.张新科《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10期全文转载。
40.张新科《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5期全文转载。
41.张新科《在历史与文学的交会处放出光芒-史传文学与历史、文学的联系与区别》,《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4期。
42.张新科《唐前史传与辞赋》,《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
43.张新科《〈史记〉文学特质的再思考》,《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4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44.张新科《史记学:21世纪研究之展望》,《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5.张新科《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的忧患意识与悲剧色彩》,《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7期摘要转载。
46.张新科《入世进取:生命活力的展现》,《唐都学刊》2002年第1期。
47.张新科《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的发展过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8.张新科《史记个性化人物语言论略》(合著),《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9.张新科《从吴文化记载看<史记>的文化综合特征》,《文史哲》2002年第2期。
50.张新科《史记学与现实社会》,《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1.张新科《<史记>的创新精神》,《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52.张新科《大一统:<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学术月刊》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摘要转载。
53.张新科《从<史记>看汉代文学的自觉化倾向》,《光明日报》2003年2月12日。
54.张新科《生产化:21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光明日报》2003年11月12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55.张新科《<三国志注>所引杂传述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56.张新科《“史记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出版。
57.张新科《第八届中外传记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58.张新科《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59.张新科《消费与接受:传记终极目标的实现》,《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60.张新科《〈史记〉民族列传的价值》,《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1.张新科《文学视角中的“鸿都门学”-兼论汉末文风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2.张新科《〈左传〉叙事文的艺术结构》,《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
63.张新科《史记学史述略》,《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4期。
64.张新科《〈史记〉断限与缺补疑案之梳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65.张新科《史记易学管窥》(合著),《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66.张新科《多元与整合:从太史公自序看史记的文化综合特征》,《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67.张新科《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及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8.张新科《中国叙事传统溯源-占卜与商周时代的卜辞、卦爻辞》(合著),《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1期。
69.张新科《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中道德生命的张扬》,《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
70.张新科《论金元易代之际河东段氏兄弟的诗词风格》(合著),《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1.张新科《从唐前史传论赞看骈文的演变轨迹》,《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72.张新科《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73.张新科《关于〈史记〉的缺补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5期。
74.张新科《论欧阳修的杂体传记》,收入《欧阳修研究》(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75.张新科《〈史记〉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收入《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及其展望》(陕西师范大学、名古屋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76.张新科《汉代经学与文学生成及文风变化》,收入《中国经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77.张新科《当今史记研究应走综合化之路》(合著),《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第1期。
78.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的民族心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79.张新科《西都赋“长安事象”征实考论》(合著),《文史哲》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80.张新科《活力释放:中国古典传记的生命内涵》,《文史哲》2011年第2期。
81.张新科《开拓领域,深化研究,推进史记研究更上层楼》,《史记论丛》第八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82.张新科《史记五帝本纪与西汉文化的建构》,《求是学刊》2011年第4期。
83.张新科《褒贬祖春秋,叙事祖史记-欧阳修新五代史艺术风格探微》(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84.张新科《汉赋在明代的经典化途径》,《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85.张新科《史记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及其意义》,《文学遗产》2012 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86.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的哲学意蕴》,《西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87.张新科《古代赋论与赋的经典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88.张新科《汉代文艺思潮刍议》,《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89.张新科《古文运动奠定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 月30日。
90.张新科《史记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以明代评点为例》,《文史哲》2014年第3期。
91.张新科《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刍议》,《兰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92.张新科《读懂史记》,《国学周刊》2014年10月9日B2-B3版。
93.张新科《元代科举对汉赋经典化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2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94.张新科《史学思维·创新意识·民族精神——〈史记〉的魅力与生命力》,《西部学刊》2015年第9期。
95.张新科《〈史记〉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合著),《博览群书》2015年12期。
96.张新科《汉赋与汉代》,《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9日08版。
97.张新科《论清代的〈史记〉文学评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7期全文转载。
98.张新科《宋代的〈史记〉文学评论》(合著),《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5期。
99.张新科《新时期对汉赋经典的重新建构》(合著),《文史哲》201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16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100.张新科《经典著作生命力的延伸与扩展——以20世纪〈史记〉研究为例》(合著),《思想战线》2016年第3期。
101.张新科《汉魏六朝:〈史记〉文学经典化的起步》,《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2.张新科《〈史记〉与民族精神塑造》(光明讲坛栏目),光光明日报》2017年4月16日第7版整版篇幅。
103.霍松林《从〈北征〉看“以文为诗”》,《人文杂志》1979年01期。
104.霍松林《“诗述民志”——孔颍达诗歌理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1期。
105.霍松林《反阉党斗争的赞歌——评〈五人墓碑记〉及其他》,《人文杂志》1981年01期。
106.霍松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杜甫〈石壕吏〉》,《名作欣赏》1981年02期。
107.霍松林《说李白送友人入蜀》,《名作欣赏》1981年04期。
108.霍松林《说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名作欣赏》1981年05期。
109.霍松林《含蓄蕴藉寄托遥深——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选二),《名作欣赏》1982年01期。
110.霍松林《含蓄一例——说杜甫〈曲江二首〉》,《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111.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112.霍松林《说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名作欣赏,》1983年01期。
113.霍松林《说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114.霍松林《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说陈与义〈早行〉诗的艺术特色》,《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2期。
115.霍松林《陆诗鉴赏两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116.霍松林《苏诗例释》,《文史哲》1983年06期。
117.霍松林《绝妙的讽刺小品——说朱熹〈记孙觌事〉》,《名作欣赏》1984年01期。
118.霍松林《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
119.霍松林《宋诗鉴赏二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120.霍松林《甲光向日金鳞开——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唐都学刊》1985年01期。
121.霍松林《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文史知识》1985年01期。
122.霍松林《韩偓年谱》(与邓小军合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04期、1989年01期。
123.霍松林《论宋诗》(与邓小军合撰),《文史哲》1989年02期。
124.霍松林《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与尚永亮合撰),《人文杂志》1989年01期。
125.霍松林《意境幽瑟尺幅千里——潘牥〈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赏析》,《名作欣赏》1991年01期。
126.霍松林《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与尚永亮合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127.霍松林《〈阿房宫赋〉鉴赏》,《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8.霍松林《关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理解——答丘汝腾先生》,《运城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29.霍松林《杜甫与偃师》,《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130.霍松林《韩文阐释献疑》,《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131.霍松林《试论词的创新——关于创作“自由词”的浅见》,《中华诗词》2002年01期。
132.霍松林《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文学遗产》2003年01期。
133.霍松林《〈柳笛集〉漫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34.霍松林《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与霍建波合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35.霍松林《杜甫卒年新说质疑》,《文学遗产》2005年06期。
136.霍松林《试论王绩诗文的独特意蕴》(与梁静合撰),《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37.霍松林《纪行诸赋的启迪,五言古风的开拓——杜诗杂论之一》,《文学遗产》2006年04期。
138.霍松林《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与张小丽合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39.刘锋焘《论后村词的基本特色及其在南宋词坛的地位》,《陕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
140.刘锋焘《刘后村寿词浅论——兼谈后村与贾似道的关系》,《陕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141.刘锋焘《欲将沉醉换悲凉——浅谈恋情与梦境交织的晏小山词》,《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
142.刘锋焘《历史的交替、词史的延续——论金代初期词与北宋词的承继关系》,《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143.刘锋焘《萧闲词风浅论》,《陕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144.刘锋焘《漫谈金代的几首咏茶小词》,《文史知识》1999年第12期。
145.刘锋焘《从守节彷徨走向消释超脱——论蔡松年文化人格的转变》,《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46.刘锋焘《蔡松年〈庚戌九日还自上都……〉组诗作年考辨》,《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47.刘锋焘《元好问研究百年之回顾与反思》,《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48.刘锋焘《关于金初词鉴赏的商榷》,《陕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
149.刘锋焘《一位向慕先进文明的女真霸主——金海陵王完颜亮论评》,《霍松林先生从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150.刘锋焘《艰难的抉择与融合——论“华夷之辨”观念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文史哲》2001年第1期。
151.刘锋焘《论宋金词人对苏词的接受与继承》,《文史哲》2003年第3期。
152.刘锋焘《论陈亮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53.刘锋焘《关于刘过词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词学》第十四辑,2004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54.刘锋焘《宋代散文与文学传统》,《忻州师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55.刘锋焘《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的当代意义》,《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第4期。
156.曾小梦、刘锋焘《论盛唐三大诗人对孟浩然的再创造》,《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157.李坤、刘锋焘《梦中之窗与窗中之梦——吴文英词研究之一》,《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158.史华娜、刘锋焘《论竹山词风》,《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159.张晓宁、刘锋焘《试谈周密的人格追求》,《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160.朱慧玲、刘锋焘《试论须溪词的情感特征及其成因》,《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161.张秋娟、刘锋焘《张炎词学思想探微》,《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162.刘锋焘《从李煜到苏轼——一个断层的修复》,《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63.刘锋焘《一个虔诚执著的追求者形象——孙悟空形象新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64.刘锋焘《心血凝成的爱情悲歌——陆游〈钗头凤〉赏析》《中文自修》(上海)1995年第1期。
165.刘锋焘《从“雅”的演变看浙西词派的衰微》(合作)《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66.刘锋焘《张孝祥〈六州歌头〉赏析》《中文自修》(上海)1994年第5期。
167.刘锋焘《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168.刘锋焘《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4期。
169.刘锋焘《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国诗歌研究通讯》2004年。
170.刘锋焘《评陈伯海主编的﹤唐诗学史稿﹥》,《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71.刘锋焘《霍松林先生的诗词创作》,《陕西诗词》2006年第1期。
172.刘锋焘《宋词与文学传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2期。
173.刘锋焘《从李煜到苏轼——“士大夫词”的承继与自觉》,《文史哲》2006年 第5期。
174.刘锋焘《论“吴蔡体”》,《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75.刘锋焘《霍松林先生的学术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176.刘锋焘《文坛马帐传薪火身教言传岂畏劳——霍松林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177.张晓宁、刘锋焘《草窗词题序研究》,《东方丛刊》2008年第4期。
178.刘锋焘《谈霍松林先生的文学鉴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79.张倩、刘锋焘《李〈唐僧弘秀集〉版本源流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80.刘锋焘《抓特点、拓新域——浅谈刘扬忠先生的金词研究》,《天中学刊》2011年第3期。
181.魏玮、刘锋焘《论唐五代北宋词与现当代流行歌词地位的二重性》,《中州学刊》2011年第6期。
182.魏玮、刘锋焘《花间词意象特色论》,《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
183.谷青、刘锋焘《词体起源问题的新思考——谈木斋先生新著〈曲词发生史〉》,《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3期。
184.董军平、刘锋焘《一部厚重、恢弘的唐宋词艺术史著——评邓乔彬〈唐宋词艺术发展史〉》,第5期。
185.刘锋焘《金代词风转变的标志——赵可词浅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
186.刘锋焘《金代大定词坛的代表——王寂词述论》,《词学》2014年(总第32辑)。
187.刘锋焘《霍松林先生的学术道路与学术成就》,《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春之卷。
188.刘锋焘《霍松林唐诗鉴赏读本导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189.施文斐、刘锋焘《宋明话本小说中的男性气质书写与两性关系模式构建》,《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190.施文斐、刘锋焘《从宋人语境看底本与话本的关系》,《中州学刊》2017年第6期。
191.高益荣《论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文史哲》2003年第5期。
192.高益荣《文人弃儒归道的无奈抉择—元杂剧“神仙道化”剧的文化透视》,《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93.高益荣《论元曲奇崛的文化特质》,《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
194.高益荣《论<史记>对元杂剧的沾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95.高益荣《“曲始于胡元”文化论》,《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96.高益荣《“律意虽远,人情可推”——元杂剧公案剧中清官形象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97.高益荣《称心而出,如题所止——从《四婵娟》看洪升的女性意识及其晚年的创作心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198.高益荣《论元杂剧历史剧繁荣的原因》,《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1期。
199.高益荣《永老无别离 万古常完聚——<西厢记>爱情婚姻观管窥》,《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200.高益荣《史记集説初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4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1.高益荣《道教文化与“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2.高益荣《易俗社的大编剧孙仁玉初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03.高益荣《易俗社百年的文化透视》,《西安晚报•文化纵横》2012年8月12日。
204.高益荣《道德文章 堪称楷模——孙仁玉先生君子人格略伦》,《西安艺术》2013年第4期。
205.高益荣《当代散曲艺苑的一朵奇葩——<陕西当代散曲选>初评》,《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1期。
206.高益荣《<左传>说辞的特色及其成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07.高益荣《试论司马迁的人格结构特质》,《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208.高益荣《试论司马迁崇高人格的成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09.高益荣《略论杜甫对吴宓为人及诗歌创作的影响》,《唐都学刊》1995年第4期。
210.高益荣《冲突与融合——元杂剧繁荣原因的文化透视》,《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211.高益荣《大起大落 如戏人生——康海的悲喜命运》,《西安晚报•文化纵横》,2017年8月20日。
212.高益荣《丝绸之路与秦腔的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九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13.高益荣《论明代前七子李何之争》,《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14.刘生良《简论〈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核心期刊。
215.刘生良《庄子籍贯故里问题考辨》,《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6月。核心集刊。
216.刘生良《庄子哲学思想辨惑》,《思想战线》,2005年4期。权威期刊。
217.刘生良《论〈庄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延安大学学报》,1994年1期。
218.刘生良《〈庄子〉——绝妙的诗》,《中州学刊》,1990年1期(收入《庄子与中国文化》一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219.刘生良《〈庄子〉——赋的滥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期(《新华文摘》1993年8期摘编)。
220.刘生良《〈庄子〉——中国小说创作之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
221.刘生良《〈庄子〉与现实型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1期摘编)。
222.刘生良《庄周屈原浪漫文学之再比较》,《唐都学刊》,2009年2期。
223.刘生良《论〈庄子〉文本的纵向结构层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4期。
224.刘生良《〈庄子〉与浪漫型文学新论》,《唐都学刊》,2010年3期。
225.刘生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思想战线》,2010年4期。第一作者。
226.刘生良《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4期(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6期作论点摘编)。
227.刘生良《〈庄子〉文化背景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6期(《新华文摘》2011年4期作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4期复印转载)。
228.刘生良《论〈庄子〉文本的结构体系》,《江汉论坛》,2011年5期。
229.刘生良《〈庄子〉文学思想简论》,《思想战线》,2011年5期。
230.刘生良《庄子其人其书考略》,《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期。
231.刘生良《〈庄子〉“三言”新解说》,《中州学刊》,2012年1期。
232.刘生良《〈庄子〉〉辩对艺术之特色及孟庄辩对艺术之比较〉,《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4期。
233.刘生良《〈庄子〉与象征型文学》,《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
234.刘生良《唐成玄英对〈庄子〉文学的阐释》,《唐史论丛》,三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第二作者。
235.刘生良《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江汉论坛》2015年第2期。
236.刘生良《〈离骚〉题意辨绎》,《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1期。
237.刘生良《〈离骚〉作年探考》,《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2期。
238.刘生良《〈离骚〉的悲剧精神》,《延安大学学报》,1989年1期(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2期复印转载)。
239.刘生良《〈离骚〉“求女”再探》,《商洛师专学报》,1992年2期。
240.刘生良《〈离骚〉“西行”之谜》,《云梦学刊》,1994年4期。
241.刘生良《〈离骚〉在艺术上的伟大创造》,《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2期。
242.刘生良《〈史记·屈原列传〉关于〈离骚〉作期矛盾记述的考辨》,《求索》,1990年1期。
243.刘生良《〈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山西大学学报》,2010年5期。
244.刘生良《论陈直先生的楚辞研究》,《淮阴师院学报》,2001年2期。
245.刘生良《论张纵逸先生的楚辞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3期。
246.刘生良《论谢无量先生的楚辞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1期。
247.刘生良《论沈德鸿(茅盾)先生的楚辞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4期。
248.刘生良《论詹安泰先生的屈原与楚辞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1期。
249.刘生良《论周勋初先生的〈九歌〉研究》,《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期。
250.刘生良《论梁启超的屈原与楚辞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11年6期。
251.刘生良《宋玉〈九辩〉的继承与创新》,《宋玉及其辞赋研究——2010年襄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10年10月。
252.刘生良《楚辞类作品与〈庄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253.刘生良《从“建德之国”到“桃花源”》,《栗里论陶——中国星子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
254.刘生良《简论〈诗经〉雅诗的成就和地位》,《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2期。
255.刘生良《〈诗经〉颂诗三题》,《商洛师专学报》1996年3期。
256.刘生良《〈诗经·墙有茨〉新解》,《商洛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257.刘生良《孔子与〈诗经〉的整编》,《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8月。
258.刘生良《孔子论诗竹简的发现并不能否定孔子删诗说》,《诗经研究丛刊》2001年7月。
259.刘生良《春秋赋诗:〈诗〉之传播接受史上的独特景观》,《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
260.刘生良《〈诗论〉与孔子删诗说》,《光明日报》,2003年1月15日。
261.刘生良《孔子删诗说考辨及新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8期复印转载。
262.刘生良《春秋赋诗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6期。
263.刘生良《两年来中国大陆〈诗经〉研究论文综述》,《诗经研究丛刊》(第12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9月。
264.刘生良《风雅颂分类依据之我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1期。
265.刘生良《〈诗经〉中的周代陕西诗歌考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6期(《陕西日报》2013年3月24日第3版《秦岭副刊》转载约2000字,同时收入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的《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第5辑,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
266.刘生良《〈史记〉中司马迁的自我形象》,《安庆师院学报》,1993年1期(人大《历史学》1993年4期复印转载)。
267.刘生良《〈史记〉同一篇中有关矛盾记述通释》,《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5期。
268.刘生良《〈史记〉乃无韵之离骚的文本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
269.刘生良《〈左传〉叙事特点补缀》,《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4期。
270.刘生良《〈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3期摘编)。
271.刘生良《〈吕氏春秋〉题解》,《诸子学刊》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272.刘生良《苏轼词风简论》,《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报》,1999年4期。
273.刘生良《层层对照,步步跌转——李清照〈永遇乐〉赏析》,《学语文》,1988年4期。
274.刘生良《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6年5期。
275.刘生良《教师专升本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刍议——以中国古代文学课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4期。
276.刘生良《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继续教育的回应》,《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3期。
277.刘生良《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1期。
278.刘生良《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改革刍论》,《西部语文教育研究》第1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279.刘生良《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2期。核心期刊。
280.刘生良《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指导研究生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5期。核心期刊。
281.刘生良《长安文化的发端及其影响》,《长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同时以《关于长安文化和早期长安文化的几点思考》为题先后收入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的《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第1辑,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李炳武、杨东晨主编的《长安学丛书·综论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长安学术》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
282.刘生良《〈诗经〉与陕西》,陕西省政府周末讲座讲义摘编,《陕西日报》2015年1月20日12-13版。
283.刘生良《屈原的人生与诗作》,2.6万字,《陕图讲坛》,陕西消化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5年9月。
284.刘生良《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中州学刊》2016年第6期。
285.刘生良《早期学者对〈庄子〉文学的评论和阐释》,《齐鲁学刊》2016年第5期。
286.刘生良《司马迁何以成为文化巨人》,《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287.傅绍良《论杜甫诗歌的阴柔美》,《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04期。
288.傅绍良《论孟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03期。
289.傅绍良《论孟郊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唐都学刊》1989年第01期
290.傅绍良《论中国古代梦幻文化中的主体意识》,《陕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03期。
291.傅绍良《论李白的妇女诗及其人格美》,《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01期。
292.傅绍良《论中唐诗人的精神风貌》,《唐都学刊》1991年第02期。
293.傅绍良《爱神的失落与回归——中国古代神恋心态探微》,《人文杂志》1991年第05期。
294.傅绍良《李白的个性意识与悲剧心态》,《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01期。
295.傅绍良《李白不入科场原因新探》,《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03期。
296.傅绍良《论李白的怀古情结与心理调适》,《陕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04期。
297.傅绍良《论李白人格悲剧的文化意蕴》,《晋阳学刊》1996年第03期。
298.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03期。
299.傅绍良《论杜甫的谏臣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03期。
300.傅绍良《盛唐气象的误读与重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01期。
301.傅绍良《论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晋阳学刊》2000年第01期。
302.傅绍良《从负重生活到艺术生活——佛教与盛唐诗人生活态度》,《江海学刊》2000年第04期。
303.傅绍良《张九龄罢相与王维思想的转折再议——兼论佛儒合一的宗教观念的政治效应》,《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06期。
304.傅绍良《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的换位与重构——佛教与盛唐诗人生活研究之二》,《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06期。
305.傅绍良《禅宗与盛唐山水审美意识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04期。
306.傅绍良《盛唐诗人与僧侣交游的特征及贡献》,《唐都学刊》2001年第02期。
307.傅绍良《论杜甫忧己伤物的泛灵心态》,《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01期。
308.傅绍良《从唐人眼中的盛唐看唐诗分期的客观标准》,《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03期。
309.傅绍良《论盛唐诗人的生存忧患及其文化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05期。
310.傅绍良《论禅宗内在精神的诗意化形式及文化内蕴》,《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01期。
25.傅绍良《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文史哲》2002年第03期。
311.傅绍良《论王维诗歌“宇宙重造”的美学特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03期。
312.傅绍良《唐代谏官制度中的宰相回避制》,《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第1期。
313.傅绍良《论唐朝贞观时期谏官的文学设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03期。
314.傅绍良《唐代谏官任职资格中的文学因素》,《人文杂志》2003年第06期。
315.傅绍良《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01期。
316.傅绍良《唐代诗人的拾遗、补阙经历与诗歌创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04期。
317.黎文丽、傅绍良《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唐都学刊》2005年第6期。
318.傅绍良《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人文杂志》2006年第05期。
319.徐建芳、傅绍良《杜甫“诸葛诗”与其仕宦心态》,《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05期。
320.傅绍良《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02期。
321.傅绍良《陈子昂的谏诤实践及其文学地位的确认》,《人文杂志》2008年第03期。
322.于俊利、傅绍良《从唐代祭文看骈文的演进》,《东方丛刊》2009年第2期。
323.傅绍良《论儒家政治观念中的君权有限理论》,《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第04期。
324刘彦彦、傅绍良《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以“猿猴盗妇”母题为个案的研究》,《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
325. 刘美艳、傅绍良《论元代诗人袁桷的题画诗》,《唐都学刊》2012年第4期。
326. 霍志军、傅绍良《魏晋批评家对“陶”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以〈文心雕龙〉“援陶论文”为例〉,《晋阳学刊》2013年第2期。
327.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01期。
328.刘美艳、傅绍良《李白和杜甫山东诗的比较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329.傅绍良《论杜甫和白居易谏诤心态差异的文化模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30.刘军华、傅绍良《论唐代宰相与道家及道教的关系》,《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331.傅绍良《唐代觅举如何成就独特的文人政治》,《人民论坛》,2017年第3期。
332.傅绍良《唐代官员值班中的忙与闲》,《人民论坛》,2017年第5期。
333.傅绍良《唐人“违直”“厌直”现象中的政治情感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334.吴言生《中国佛教祖庭的文化意蕴》,发表于学术辑刊《佛教祖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11月。
335.吴言生《日本禅的误区及其超越》,发表于学术刊物《现代哲学》,2014年第5期。
336.吴言生《中国禅的生态意蕴》,发表于学术刊物《中国宗教》,2013年第9期。
337.吴言生《禅宗思想对章太炎宗教观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338.吴言生《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发表于学术刊物《中国宗教》,2007年第12期。
339.吴言生《禅的修行与受用》,发表于学术刊物《法音》2007年第4期。
340.吴言生《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宗教》2006年第6期。
341.吴言生《禅宗思想的现代传播》发表于会议论文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2009年8月。
342.吴言生《<西游记>佛经篇目及“多心经”称谓考辨》,发表于《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43.吴言生《禅宗公案颂古体系论》,发表于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44.吴言生《论<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人文杂志》2001年第4期。
345.吴言生《论<涅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346.吴言生《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发表于学术刊物《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47.吴言生《论<起信论>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普门学报》2001年第3期。
348.吴言生《禅宗审美感悟论》,发表于学术刊物《学术月刊》2000年第12期。
349.吴言生《论<华严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
350.吴言生《论法眼宗对佛典菁华的汲取》,发表于学术刊物《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51.吴言生《论<维摩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352.吴言生《论<法华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中国佛学》2000年第1期。
353.吴言生《禅诗审美境界论》,发表于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54.吴言生《论禅宗所谓“本来面目”》,发表于学术刊物《晋阳学刊》1999年第3期。
355.吴言生《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发表于学术刊物《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
356.吴言生《论<楞伽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
357.吴言生《曹洞宗禅诗研究》,发表于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58.吴言生《论<金刚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发表于学术刊物《中国佛学》1999年第1期。
359.赵望秦《从纨绔子弟到诗人——唐长安诗人韦应物》,《开拓》1985年第5期。
360.赵望秦《〈唐方镇年表〉辨误》,《人文杂志》1986年第3期。
361.赵望秦《〈旧唐书〉地名勘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
362.赵望秦《〈唐语林〉地名堪证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
363.赵望秦《〈毘陵集〉干支辨误》,黄永年《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一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364.赵望秦《陆贽年谱》,黄永年主编:《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一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365.赵望秦《范梈籍贯今地小考》,《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366.赵望秦《释“韩十四”》,《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又《古籍整理与研究》1990年第5期。
367.赵望秦《〈楼下观绳伎赋〉作者考辨》,《陕西师大学报》1991第3期。
368.赵望秦《〈蚋子赋〉作者考》,《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369.赵望秦《独孤及年谱》,黄永年主编:《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二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70.赵望秦《西安碑林——石刻书法艺术宝库》,《文史知识》1992年第6期。
371.赵望秦《唐文献有关陆贽事迹之考辨六则》,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372.赵望秦《〈毗陵集〉史料价值略述》,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373.赵望秦《〈昭陵碑石〉案语摘瑕释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第1期。
374.赵望秦《泼寒胡戏被禁原因发微》,《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
375.赵望秦《李晟碑释疑》,《文博》1998年第3期。
376.赵望秦《〈昭陵碑石〉读后案》,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五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377.赵望秦《“独柳树”地点考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378.赵望秦《敦煌遗书P.2044V〈文范〉中的“太保相公”究竟指谁》,《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
379.赵望秦《唐文学家独孤及生平二事祛伪》,《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380.赵望秦《李晟碑两题》,《碑林集刊》第六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381.赵望秦《宋绍兴刊本〈旧唐书〉两点小考》,《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2期。
382.赵望秦《两〈唐书〉标点纠谬》,《文教资料》2001年第2期。
383.赵望秦《宋蜀刻本〈陆宣公集〉考》,《古籍研究》2001年第3期。
384.赵望秦《也说符璘碑的真伪》,《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85.赵望秦《五代宋初的洛阳和国都问题(译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
386.赵望秦《李晟碑非伪辨》,《唐都学刊》2001年第4期。
387.赵望秦《唐文学家张楚金考》,《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388.赵望秦《〈毗陵集〉板本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
389.赵望秦《唐诗人汪遵“幼为小吏”说献疑》,《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390.赵望秦《晚唐咏史三家与〈史记〉》,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编:《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五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1.赵望秦《敦煌遗书S·5744〈蔡某诗文抄〉本事探真》,《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
392.赵望秦《唐代长安新设刑场独柳树考论》,《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
393.赵望秦《周昙〈咏史诗〉宋本发覆》,《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2期。
394.赵望秦《汪遵咏史诗考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95.赵望秦《释“少列”》,《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396.赵望秦《姚思廉评传》,《浙籍文化名人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397.赵望秦《胡曾〈咏史诗〉注本考索》,《中华文史论丛》第75辑,2004年。
398.赵望秦《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4期。
399.赵望秦《赵嘏〈读史编年诗〉论》,《陕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
400.赵望秦《论宋本周昙〈咏史诗〉的文献价值》,《古籍研究》第48期,2005年12月。
401.赵望秦《略论唐代官制中的“守、行、兼”制度》,《唐史论丛》第八辑,2006年。
402.赵望秦《中国古代咏史诗百年研究回顾》(合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403.赵望秦《唐代咏史怀古诗百年研究回顾》(合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04.赵望秦《唐诗中的“龙城”与“卢龙”——从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说起》,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405.赵望秦《“唐玄宗时期即有杂剧”吗?》,魏全瑞主编:《隋唐史论 牛致功教授八十华诞祝寿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
406.赵望秦《因陋就简结硕果 泽被后世名不朽:冯道倡议开雕〈九经〉的动机与效果》(合作),《唐史论丛》第十辑,2008年。
407.赵望秦《〈四库全书〉本胡曾〈咏史诗〉的文献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2期。
408.赵望秦《宋代咏史怀古诗百年研究综述》(合作),《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09.赵望秦《宋代咏史怀古诗百年研究综述》(合作),《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出版社2011年9月。
410.赵望秦《赵嘏卒年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411.赵望秦《胡曾〈咏史诗〉的通俗艺术》(合作),《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12.赵望秦《刘体仁窃书辨诬兼及其它》,《商洛学院学报》2010 年第5期。
413.赵望秦《马致远〈汉宫秋〉与咏史诗》(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14.赵望秦《〈登科记考补正〉拾遗补证》,《唐史论丛》第十三辑,2011年。
415.赵望秦《论杨维桢乐府体咏史》(合作),《商洛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416.赵望秦《由〈毘陵集校注〉看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培养》,《云梦学刊》2011年第3期。
417.赵望秦《〈内阁访书录〉为〈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之节抄》(合作),《文献》2012年第2期。
418.赵望秦《〈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跋文读后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5期。
419.赵望秦《〈三国志演义〉中“静轩诗”是依据小说文本吟咏写作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9期。
420.赵望秦《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底本新探》,《东亚汉学研究》2013年9月。
421.赵望秦《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3期。
422.赵望秦《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三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6期。
423.赵望秦《李庭訓及其〈醯雞吟〉考論》,《东亚汉学研究》2014年第五辑。
424.霍有明《试论高适的边塞诗》,《理论研究》,1983年第6期。
425.霍有明《略论〈西游记〉的讽刺艺术》,《理论研究》,1984年第1期。
426.霍有明《研究古代文学应弄清用典》,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1985年4月9日。
427.霍有明《释杜诗中的 “转愁疾” 》 ,《语文园地》,1986年第9期。
428.霍有明《军歌与战鼓齐鸣 吟坛共战场并捷——〈怀安诗社诗选〉刍议》,《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第2期。
429.霍有明《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平议——兼及中国旧诗英译中的一些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专刊。
430.霍有明《新诗潮与中国诗歌传统关系的思考》,《求索》,1988年第2期,与导师王昌猷先生合作,第二作者。
431.霍有明《念奴娇·赤壁怀古诠释中的几个问题》,《唐都学刊》,1988年第2期。
432.霍有明《郑谷诗歌美学观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433.霍有明《〈西游记〉正面喜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
434.霍有明《论郑燮的诗论及创作》,《学术论丛》,1992年第3期。
435.霍有明《叶燮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唐都学刊》,1992年第2期。
436.霍有明《郑谷生平事迹考略》,《河北学刊》,1992年第4期。
437.霍有明《论翁方纲的诗论及诗作》,《江海学刊》,1992年第3期。
438.霍有明《论晚唐诗坛巨擘郑谷的诗歌创作》,《人文杂志》,1992年第2期。
439.霍有明《论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440.霍有明《论赵翼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咸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441.霍有明《王士祯的“神韵说”及创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442.霍有明《龚自珍“个性解放”思想初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
443.霍有明《袁枚“性灵说”内涵考辩》,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29号,1995年3月出刊。
444.霍有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与王孟的诗歌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0号,1996年3月出刊。
445.霍有明《试论袁枚的〈新齐谐〉——兼及康乾之际的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1号,1997年3月出刊。
446.霍有明《当代生态学发展与新人文主义思潮》,日本《信州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纪要》第2号,1997年3月出刊。
447.霍有明《“异闻”海内勤搜取 笔蘸“精忱”树世型——新刊晚明孤本拟话本小说〈型世言〉探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2号,1998年3月出刊。
448.霍有明《论中国当今的通俗文学》,日本《信州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纪要》第4号,1998年3月出刊。
449.霍有明《为现代作家立传同样要注意用典》,《文艺报》,1998年7月4日。
450.霍有明《略谈中国古典诗中的对仗及其形成过程》,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39号,1999年2月出刊。
451.霍有明《略论郑珍及道咸之际的宋诗运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3号,1999年3月出刊。
452.霍有明《也谈“会计”溯源》,日本《华风新闻》2000年1月1日。
453.霍有明《略谈中国唐代时禅宗与文人的诗歌创作》,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0号,2000年2月出刊。
454.霍有明《近代“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歌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4号,2000年3月出刊。
455.霍有明《刘禹锡诗歌创作中的“尚怪”之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56.霍有明《王维、贾至、杜甫、岑参“早朝”唱和诗平议》,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1号,2001年2月出刊。
457.霍有明《试论卢纶的边塞诗》,《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2期。
458.霍有明《由“义”词源的演化略探〈水浒〉的忠义》,《唐都学刊》,2001年第4期。
459.霍有明《魏源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刍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60.霍有明《唐初诗歌的承传与演进——兼论初唐诗人杨师道》,《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
461.霍有明《略论元和诗风及刘禹锡的创作》,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2号,2002年2月出刊。
462.霍有明《钟嵘〈诗品〉论谢诗源出曹植寻绎》,《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63.霍有明《苍凉诗史兼心史——关于钱谦益〈投笔集〉的思考》,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2003年8月27日。
464.霍有明《刘辰翁暮年词作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65.霍有明《文学传播学刍议》,《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66.霍有明《略论明清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67.霍有明《关于中国文学史“重写”的若干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68.霍有明《清人张问陶诗学理论及创作成就观照》,《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
469.霍有明《略论〈西游记〉对〈型世言〉中“神魔”情节的若干影响》,《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70.霍有明《略论〈红楼梦〉成书的女性主义创作方略》,《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471.霍有明《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72.霍有明《清代科举文献与科举制度的文化观照——以〈钦定学政全书〉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73.霍有明《由〈钦定学政全书〉看清前期科举的人才选拔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74.霍有明《立志仍须追稷契 传薪岂必效黄陈》,《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
475.霍有明《晚清诗人周福清创作平议》,《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476.霍有明《论张炜小说< 古船 >中的人性善》,《齐鲁学刊》,2014年第3期。
477.霍有明《安史之乱与杜甫理想的实现》,《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478.霍有明《唐代陇右文学中的“北国风味” 》 ,《兰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479.霍有明《论高建群长篇小说 < 统万城> 》,《小说评论》,2016年第3期。
480.曹胜高《<鸱鸮>与“武丁璞周”“实始翦商”史事考》,《文学遗产》,2017年第2期。
481.曹胜高《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古代文明》,2017年第2期。
482.曹胜高《天下共治与两汉政论的直言》,《西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483.曹胜高《歌哭之辞的形成机制及其理论阐释》,《乐府学》第十六辑,2017年12月。
484.曹胜高《君子制义与两汉士人的政治际遇》,《古代文明》,2016年第2期。
485.曹胜高《“公天下”与两汉士人的国家认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486.曹胜高《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5期。《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487.曹胜高《周秦文学认知与“文学”的概念生成》,《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
488.曹胜高《由音声关系论郑声郑音的认知形成》,《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
489.曹胜高《鸿都门学的文化功能与历史误读》,《华中学术》,2016年第3期。
490.曹胜高《帝道的学理建构与学说形成》,《哲学动态》,2015年第9期。
491.曹胜高《两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古代文明》,2015年第3期。
492.曹胜高《论汉魏乐府诗的文人化路径》,《乐府学》第十一辑,2015年6月。
493.曹胜高《义兵论与秦汉军争的合法性阐释》,《古代文明》,201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2014年第3期摘编。
494.曹胜高《试论<诗>本的编订与形成》,《国学研究》第3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495.曹胜高《心源论与中国文艺美学的本原建构》,《哲学与文化》(A&HCI),2013年第3期。
496.曹胜高《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2013年第2期。
497.曹胜高《义政说的学理建构与学说指向》,《古代文明》,2013第3期。
498.曹胜高《社会认知与明清小说的理论转关》,《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
499.曹胜高《理感说与中古诗学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2012年第3期转载。
500.曹胜高《文化自觉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501.曹胜高《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502.曹胜高《文化家国与元明诗文之演进》,《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503.曹胜高《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戏剧》,2011年第2期。
504.曹胜高《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转载。
505.曹胜高《中晚唐教坊制度变革与曲子词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506.曹胜高《两汉玄学思潮的积淀》,《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507.曹胜高《<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508.曹胜高《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09.曹胜高《会昌排佛前后僧俗关系的变化与文学之转变》,《济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10.曹胜高《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治道之反思》,《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2日摘编、《新远见》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511.曹胜高《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512.曹胜高《论宋词的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13.曹胜高《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514.曹胜高《湘君湘夫人的神格与原型》,《国学研究》第二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5.曹胜高《论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转载。
516.曹胜高《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
517.曹胜高《文明的总结与文明史的书写》,《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 1 期转载。
518.曹胜高《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519.曹胜高《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520.曹胜高《论〈天问〉的原创意图》,《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文摘报》2006年8月20 日论点摘编。
521.曹胜高《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2.曹胜高《赋法流播与汉魏文人诗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
523.曹胜高《鬻子考索》,《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524.曹胜高《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2002年第3期转载。
525.曹胜高《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526.柏俊才《沈约“起家奉朝请”的时间新考》,《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527.柏俊才《刘向生卒年考辨》,《文学遗产》,2012年第3期。
528.柏俊才《梁武帝“舍道事佛”的时间、原因及其他》,《文学遗产》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11期全文转载。
529.柏俊才《孝文帝与北魏后期多民族文学的繁荣》,《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5期。
530.柏俊才《平城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北魏文学的复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11期全文转载。
531.柏俊才《平凉户与北魏儒学的兴盛》,《兰州学刊》,2010年第11期。
532.柏俊才《吴融年谱》,《文献》1998年4期。
533.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5期。
534.柏俊才《萧琛仕履及文学成就考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535.柏俊才《陆倕梁代仕履及文学成就考述》,《学术论坛》2013年第5期。
536.柏俊才《刘勰卒年新考》,《兰州学刊》2013年第7期。
537.柏俊才《<秋风辞>与汉武帝天汉年间的精神世界》,《乐府学》(第八辑)2013年4月。
538.柏俊才《刘勰卒年新考》,《兰州学刊》2013年第7期。
539.柏俊才《陆倕梁代仕履及文学成就考述》,《学术论坛》2013年第5期。
540.柏俊才《<秋风辞>与汉武帝天汉年间的精神世界》,《乐府学》(第八辑)2013年4月。
541.柏俊才《论温子升的思想品格与诗歌风格》,《华中学术》第八辑,2014年1月。
542.柏俊才《“子路问津”处在今武汉新洲考》,《兰州学刊》2014年第5期;
543.柏俊才《<文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锥指》,《兰州学刊》2015年第10期。
544.柏俊才《北魏乐府制度与乐府诗发覆》,《兰州学刊》2017年第7期。
545.柏俊才《北魏河北地区的文学繁荣》,《华中学术》2017年第4期。
546.柏俊才《沈约永泰元年赴天台桐柏山辨误》,《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4期。
547.柏俊才《北魏初期的文化政策与文学精神》,《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548.柏俊才《崔浩与五世纪北中国的人才战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6期;
549.柏俊才《北魏三都大官考》,《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1期。
550.柏俊才《罗贯中籍贯考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551.柏俊才《范云年谱》,《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4期。
552.柏俊才《任昉浙江行踪及创作考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4期
553.柏俊才《谢朓任随郡王文学的时间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
554.柏俊才《〈全唐诗〉刘长卿重出诗歌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
555.柏俊才《罗贯中是太原人——兼评罗贯中籍贯诸说之谬》,《第二十一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556.柏俊才《〈诗品〉“贵公子孙”疏证——兼论王融对永明声律论的贡献》,《中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57.柏俊才《兰台聚小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期。
558.柏俊才《“竟陵八友”诗文辑佚》,《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559.柏俊才《湖北问津书院讲学与黄州地区儒学的传播》,《江汉大学学报》2014年2期。
560.柏俊才《“竟陵八友”与齐梁文学新变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1期。
561.柏俊才《高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首都教育学报》,2009年3期。
562.柏俊才《论佛教世俗化对南朝文学的影响》,《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7期。
563.柏俊才《坚冰下的暗流:〈水浒传〉女性意识的觉醒》,《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
564.柏俊才《论净土思想对〈桃花源记并诗〉之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3期。
565.柏俊才《困苦与解脱:〈庄子〉语言的言说方式》,《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3期。
566.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2期。
567.柏俊才《鲍照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期。
568.柏俊才《河东郡的建置与山西南部文学的兴盛》,《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6期。
569.柏俊才《并州的建置与先唐山西文学的繁荣》,《中北大学学报》,2011年3期。
570.柏俊才《〈霍小玉传〉琐议》,《北方论丛》(社科综论专辑),1999年。
571.柏俊才《论东吴高僧康僧会的佛学贡献》,《东吴文化曁第二十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572.柏俊才《试论竹林七贤嗜酒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云台山与竹林七贤》,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73.柏俊才《〈诗品〉“贵公子孙”疏证——兼论王融对永明声律论的贡献》,《中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74.柏俊才《平齐民的文学与文化成就》,《江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575.柏俊才《拓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空间——刘跃进教授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天中学刊》2013年第3期。
576.柏俊才《明代湖北书院考》(上),《荆楚学刊》2014年第5期。
577.柏俊才《明代湖北书院考》(下),《荆楚学刊》2014年第6期。
578.柏俊才《汉武帝时期的乐府制度及对乐府诗歌创作的影响》,《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579.柏俊才《湖北书院教育功能初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580.柏俊才《梁代萧琛生卒年考辨》,《江汉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581.柏俊才《民族融合与北魏女性地位及文化修养》,《中北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582.杨晓斌《<宋史>讹误考校五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
583.杨晓斌《我国古代文学家族的渊源及形成轨迹》,《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84.杨晓斌《如何“走出疑古时代”》,《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85.杨晓斌《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始末考》,《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586.杨晓斌《逸集·别集辨析》,《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4期。
587.杨晓斌《类书、总集误收颜延之诗文辨正》,《文史哲》2006年第4期。
588.杨晓斌《论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的写作背景、动机与主旨》,《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589.杨晓斌《“颜虎”抑或“颜彪”》,《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590.杨晓斌《四部分类法中别集与总集关系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91.杨晓斌《古本<颜延之集>结集与流传稽考》,《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3期。
592.杨晓斌《颜延之佛学著述考略》,《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8期。
593.杨晓斌《从模拟铺陈走向自抒机杼——潘岳五赋考论》,《学术论坛》2010年第 1期。
594.杨晓斌《颜延之<幼诰><纂要>的内容及训释方法——兼论与<说文><尔雅>之关系》,《西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
595.杨晓斌《两“颜延之”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
596.杨晓斌《颜延之著述辑佚与辨伪》,《文史》2011年第4辑。
597.杨晓斌《颜延之<逆降义>钩沉》,《文史哲》2011年第6期。
598.杨晓斌《颜延之<论语说>的流传、真伪及撰作缘起考论》,《齐鲁学刊》201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599.杨晓斌《<颜延之集>版本源流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1期。
600.杨晓斌《颜之推<集灵记>考疏》,《宁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601.杨晓斌《颜延之的人生命运及其著作的编辑与流传——兼谈<颜氏传书>本<颜光禄集>的文学与文献价值》,《文学遗产》2012年第2期。
602.杨晓斌《几种玉门县(市)志的对比研究》,《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10期。
603.杨晓斌《<切韵>的编纂与隋初大一统的文化建设》,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第15辑,2012年7月。
604.杨晓斌《颜之推<稽圣赋>的流传、辑佚与文体辨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605.杨晓斌《王士禛集外诗与其诗文集的删定问题》,《文献》201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606.杨晓斌《王士禛诗文集的删定与清代文字狱——碑刻所见王士禛集外诗的史料印证》,《学术论坛》2013年第2期。
607.杨晓斌《颜之推著述辨伪》,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31卷,2013年6月。
608.杨晓斌《<颜氏家训>隐名人物汇考》,安徽大学《古籍研究》第59卷,2013年7月。
609.杨晓斌《魏晋写槐骈赋研究》,韩国中国散文学会主办《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3辑,2013年12月。
610.杨晓斌《地图、方志的编撰与汉晋大赋的创作》,《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
611.杨晓斌《“槐”意象的生成观照与隐喻认知》,《复旦学报》201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612.高一农《东汉中后期的自然灾害对文人心态的影响》,光明日报2007年3月2日。
613.高一农《汉赋女性角色的文化意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614.高一农《汉赋与西域》,第三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年7月。
615.高一农《建安赋的审美异趣 》,《人文杂志》,2007年第7期。
616.高一农《赋体形成考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617.高一农《东汉都邑赋之崛起及结构特征 》,《唐都学刊》,2006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618.高一农《庄子散文的认知特征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第9期。
619.高一农《赋体文学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年。
620.高一农《孟子养气说的思想内涵 》,《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第12期。
621.高一农《两汉都邑赋述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622.高一农《论刘勰的思想基础与<文心雕龙>“原道”观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第9期。
623.高一农《汉大赋衰变探微 》,《文史哲》,2001年第3期。
624.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晋阳学刊》,2000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2期摘要介绍。
625.高一农《语言与创世神话》,《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626.高一农《唐张祜不仕原因考》,《唐都学刊》,1999年第5期。
627.程世和《苍凉:陶渊明诗的真实底蕴》,《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628.程世和《<报任安书>:一个伟大狂惑者的自白》,《名作欣赏》,1990年第5期。收录于王运熙等著《两汉文学名作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29.程世和《东晋玄言诗与东晋名士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
630.程世和《爱情与死亡:古希腊神话中的一大主题》,《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631.程世和《孤悬的个体:谢灵运生存悲剧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632.程世和《“思无邪”与“郑声淫”:淫邪时代的圣者话语》,《东方丛刊》,1996年第2期。
633.程世和《东南名士与东南山水在中国山水美学史上的意义》,《东南文化》,1996年第2期。
634.程世和《“反纳粹”剧的走红与抗日大片的匮乏—对一种影视现象的精神批判》,《文艺报》2002年6月20日。
635.程世和《贾谊的“经国大体”与中国士大夫文士的经国品质》,《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636.程世和《贾谊赴湘与南中国贬谪文学的诞生》,《长江学术》,2003年第2期。
637.程世和《汉初藩府士人的精神转型与赋家之心的初步形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38.程世和《“<诗>亡然后<春秋>作”—对一个文学缺失时代的文学反题之研究》, 《东方丛刊》,2004年第4期。
639.程世和《屈原困境与中国士人的精神难题》,《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此前被选入山东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华民族精神读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0.程世和《<荷塘月色>与中国文人的“江南情结”》,《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641.程世和《先秦两汉士人“从周”、“崇汉”文学主题之演进及其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42.程世和《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与中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643.程世和《代天子立言:司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644.程世和《孙悟空形象的精神批判—兼评20世纪后期对悟空形象的政治化读解》,《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645.程世和《论天人三策的思想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646.程世和《从救东瓯到伐闽越:建元年间汉朝对外战略新变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12期。
647.程世和《从“太子读本”“诸侯读本”到“天子读本”—论<七发><子虚赋><上林赋>对刘彻的精神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图十六 张新科论文获奖之一)
(图十七 柏俊才论文获奖之一)
附件4.4.4 中国古代文学团队成员所获得的教学科研奖励
获 奖 励 情 况 |
获奖 时间 |
奖项 名称 |
获奖 等级 |
授奖 部门 |
1989.09 |
霍松林 |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
人事部 |
1993.12 |
霍松林 |
曾宪梓高师教师奖 |
曾宪梓基金会 |
2008.12 |
霍松林 |
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
中华诗词学会 |
2008.12 |
霍松林 |
改革开放三十年陕西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 |
陕西省 人民政府 |
2010.08 |
霍松林 |
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 |
陕西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 |
2009.06 |
张新科 |
陕西省 第五届省级教学名师 |
陕西省教育厅 |
2011.03 |
张新科 |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国务院 |
2011.11 |
张新科 |
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 |
宝钢奖基金会 |
2012.05 |
刘生良 |
首届明德教师奖 |
明德奖基金会 |
2012.12 |
柏俊才 |
新世纪优秀人才 |
教育部 |
2013.12 |
曹胜高 |
新世纪优秀人才 |
教育部 |
2014.05 |
曹胜高 |
省级特聘专家 |
陕西省委 |
2014.10 |
曹胜高 |
人文英才支持计划 |
陕西省教育厅 |
2015.01 |
张新科 |
特聘教授 |
教育部 |
2015.05 |
杨晓斌 |
省级特聘专家 |
陕西省委 |
2015.10 |
杨晓斌 |
人文英才支持计划 |
陕西省教育厅 |
2017.05 |
柏俊才 |
省级特聘专家 |
陕西省委 |
2019.09 |
刘生良 |
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 |
宝钢奖基金 |
(图十九 张新科教授省级教学名师证书)
(图二十 张新科教授宝钢优秀教师证书)
(图二十一 霍松林教授入选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批件)
(图二十一 霍松林教授入选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批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