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体系中,酶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周围存在多种氨基酸残基。这些氨基酸残基在促进催化反应时通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包括通过氢键和静电作用稳定催化反应中间体、促进电子和质子转移、调节反应位点的空间尺寸和亲疏水性等。得益于催化活性位点与周围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完美配合,酶催化反应表现出不可比拟的高效性、专一性和可调控性。比如,一氧化碳脱氢酶在进行CO2还原时,活性位点周围两个质子化的正电荷基团(His93和Lys563)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分别作用于CO2的两个氧原子,二者协同配合,促进C-O键断裂(图1a)。然而与自然界进化形成的完美体系相比,人工合成催化体系实现分工协同的底物活化往往受限于复杂的结构设计和化学合成。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可以有效地将CO2转化为含能燃料或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而开发高效的电催化剂对研究CO2RR至关重要。分子催化剂因其结构明确、易修饰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通过对分子结构的优化调控,研究人员在构效关系的理解方面取得了重要结论。比如,分子内的正电荷基团可以显著提升电催化CO2RR效率,因其可以通过静电作用稳定关键反应中间体,催化效率也会随着正电荷数目的增多而进一步提升。然而这种催化效率与电荷数目之间的依赖关系,通常被简单地归属为电荷的累积效应。
图1. (a) 一氧化碳脱氢酶([NiFe]-CODH)的催化活性位点。(b) 铁卟啉1-4的结构
基于上述背景,分子模拟与太阳能转化研究团队曹睿教授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双正电荷修饰、cis空间构型的铁卟啉化合物1用于电催化CO2还原(图1b),同时也合成了化合物2-4作为对照化合物。化合物2为卟啉环两侧各修饰一个正电荷,化合物3仅在单侧修饰正电荷,化合物4未修饰正电荷。实验结果表明,当分子结构中正电荷数量增多时,电催化CO2RR的效率会显著提升。而对于同样修饰了两个正电荷的化合物1和2而言,cis构形的化合物1的催化性能要明显优于trans构型的化合物2。加入苯酚作为质子源时,化合物1电催化CO2RR的TOFmax值为4.4 × 105 s−1,该效率可以媲美目前已报道的最高效的二氧化碳还原分子电催化剂。不同质子源实验、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以及理论计算结果均表明,化合物1不仅可以通过静电作用稳定Fe-CO2关键反应中间体,更重要的是,化合物1中的两个正电荷可以通过协同分工的模式来促进C-O键断裂,从而提升电催化CO2RR的效率。
图2. (a) 自然体系还原CO2时的分工协同效应。(b) 本文中研究的人工合成分子催化体系还原CO2时的分工协同效应。
分工协同效应在酶催化的底物活化过程中被认为广泛存在,但在人工合成的分子催化体系中极为罕见。因此,该工作对于理解分工协同效应在底物活化时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机制和未来合理地设计高效催化剂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09602),论文第一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郭凯(现于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讯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张学鹏副教授和曹睿教授。(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