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李大伟副教授在牛津大学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10     浏览量:   分享到:

近日,我院青年教师李大伟副教授在牛津大学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犹太研究》,A&HCICCA&H)发表学术论文Chinese Terms of Address for Jews from the Tang to the Qing DynastySpring 2020 , Vol. 71 , No. 1, pp. 71-92),对古代中国关于犹太人的称谓(the Hebrew term יהודי)进行了系统考证研究。古代中国关于犹太人的称谓经历了唐代“石忽”、元代“术忽”、明清“如德亚”与“犹太”的演变,鲍乃迪(Palladius)、鲁道夫·罗文达(Rudolph Lowenthal)、李渡南(Donald Leslie)、贝特霍尔德·劳弗尔(Berthod Laufer)、陈垣、张星烺、潘光旦等国内外学者曾对此问题有所探讨。

该研究通过梳理唐代景教文献《尊经》《世尊布施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宋元汉籍与明清耶稣会士著作、考古资料以及各类异域资料,并结合对音等语言学知识,系统考证了古代汉籍所记希伯来语יהודי转音或转译的音译词源与古代中国对犹太人称谓的意译词源,尤其对唐代景教文献关于犹太人及其称谓记载的篇章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国际犹太学者在文献断句、释读方面存在的不足与讹误,系统梳理了古代中国对犹太人称谓的音译词源与意译词源,即“石忽”“术忽”与“犹太”等希伯来语יהודי的音译词源流变,以及“挑筋教”“青回回”“蓝帽回回”等意译词源,指出了“迭屑”“铁屑”为犹太之说等错误认识,推动了国际犹太学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与认识。1世纪之后犹太人进入大流散时代,目前所知犹太人最早在唐代入华。古代汉籍关于犹太人信息记载,尤其是唐代犹太人信息极为稀少,此为探究犹太文明与华夏文明交往本源带来了极大困难,成为国际犹太学研究难点之一。古代中国对犹太人的称谓除了词源学价值之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该研究亦推动了对犹太文明与华夏文明交往的本源、历程与彼此影响的认识。

牛津大学《犹太研究》(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由牛津大学希伯来语与犹太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Hebrew and Jewish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主办,系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CCA&HCurrent Contents Arts & Humanities)国际索引,是国际知名的犹太学研究顶级权威期刊。本文第一作者为李大伟,通讯作者与第二作者为孟凡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该研究得到了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项目(19YJC770019)、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8H03)、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项目(18SZYB05)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jjs-online.net/archives/article/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