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国际共建共享课程“全球教育合作”正式开课
发布时间:2020-03-21     浏览量:   分享到:

3192000,我院15名同学通过ZOOM视频会议平台,如约与荷兰H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7名学同学开始课程学习,我院徐赐成、杨瑾和张光伟老师与荷兰的Snelleman IreneTHorben作为课程指导老师进行了实时学习指导。这标志着我院与美国East Carolina University、荷兰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智利Universidad Mayor四所大学共同建设的“全球教育合作项目”(Glob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Project)正式进入教学实施阶段。课程开始前,何志龙院长进行了课程指导。

该课程基于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大趋势,由上述4所大学的老师经过1年的集体讨论,在全球教育发展共同面临的难题中确定了15个研究主题,定名为“全球教育合作课程”,通过国际共建共享课程建设,共同制定国际化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并从中培养和锻炼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的能力,增进彼此教育认知和理解。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国际课程合作的常态化,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课程,纳入参与各方的学校年度课程体系。本学期为课程建设的第一阶段,本阶段我院将就相关主题,先后分别与荷兰、美国、智利进行结伴学习,形成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理解方案。

1.5小时的课程学习中,中荷两国学生围绕“Aims and Goals of Education”学习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相互认识后,双方学生代表分别介绍自己国家关于“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基本定位和要求,之后进入讨论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学习负担和大学招生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实践操作相互介绍和深入讨论,设计的问题具体而微又能切中要害。讨论过程中,荷兰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比较快,提出的问题比较多;我院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快,在回应过程中同学之间能相互补充,表现出团结合作的一面,同时也能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虽然两国同学是第一次通过国际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但双方同学都有良好表现,学习收获感强,得到了双方指导老师的高度肯定。

课程学习活动结束后,荷兰指导老师Snelleman Irene与我院徐赐成、杨瑾和张光伟老师一起,召开了简短的视频会议,对课程进行总结和安排后续课程,大家都认为第一次课程学习活动是成功的,对后续课程充满信心,并达成具体的实施设想。

接着,我院师生又召开了视频课程总结会,每位同学谈了上课感受、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杨瑾老师就课程内容的准备、语言表达和国际交流基本礼仪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精准的指导。张光伟老师对学生的技术运用、合作互动和个性表达等方面,给学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徐赐成老师就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定位、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作了说明和要求。会议持续到2220,大家依然意犹未尽,带着对课程学习问题的思考离开会议。

“全球教育合作项目”(Glob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Project)基于自2004年以来我院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开创的世界文化交流国际网络课程(Global Understanding)的经验,由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ECU)于2015年发起。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共建共享、课程整合和合作实践。作为该项目理事单位,学院高度重视“全球教育国际共建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组建了课程团队,由何志龙、郭艳利、曹伟负责组织协调,徐赐成、杨瑾、何志龙、张光伟负责教学实施,张光伟负责技术支持,梁丽任教学秘书。开学之初,何志龙院长、郭艳利副院长和梁丽老师,与学校教务处进行了大量和艰苦沟通,使这门课作为专业选修课纳入学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何志龙院长还参加了35日我院课程团队和学生与美国ECU的课程预备会和技术测试,并就课程开设和实施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希望。

近年来,我院不断采取措施提升学院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而共建共享的国家化课程——“全球教育合作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成绩和尝试。作为一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以我院公费师范生为主,旨在优化公费师范生的研究视野和能力结构,促进我院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标是:了解具体教育问题的本质、成因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表现;理解基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问题立场、应对措施及成效;理解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具体性。作为一门国际共建共享课程,重在探索课程建设国际化与建设国际化课程的路径和方式,助力我院国际化发展。

/图:“全球教育合作项目”课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