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谢继胜教授做客集贤讲堂
发布时间:2017-04-11     浏览量:   分享到:

47日晚,历史文化学院集贤讲堂第196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一层报告厅举行。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谢继胜教授做了题为《1113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史的重构——西藏扎唐寺壁画图像义蕴的新探索》的精彩报告。讲座由我院沙武田教授主持,特别邀请外国语学院石岩刚博士评议,我院李宗俊教授等人与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始,沙武田教授对谢继胜教授有关藏传佛教艺术史的研究概况做了简要介绍并对谢继胜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谢继胜教授表示作为沙老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非常荣幸。并对浙大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做了介绍,同时欢迎我院学生报考浙大的研究生。

谢教授对西藏扎囊扎唐寺关注多年,发现寺中某些壁画与敦煌非常类似,多年细心搜集资料,通过对扎唐寺壁画反映宗教思想的个案讨论,从中国艺术整个发展背景下对1113世纪汉藏多民族佛教发展史、中国美术史发展轨迹展开讨论,发现这段时间佛教图像存在重构的现象。首先,谢教授把榆林窟第4窟双文殊对坐图与西夏版画《三法藏般若波罗密多经》的对坐图进行对比,论述了中国佛教艺术中的法华经与华严经及五代宋元时期法华经图像的变化;第二,利用所能看到的文献,对扎唐寺和桑耶寺进行殿堂复原后的描述,认为其展示的是11世纪佛教复兴之时圆融宗教在西藏的表现方式,也是真言乘密教与金刚乘密教相互磨合变动的时期。桑耶寺与扎唐寺反映后弘期佛教的主流,由显入密的三层殿堂主尊的分配与壁画的构成说明此时汉传佛教在藏地的流行;第三,谢教授以扎唐寺弥勒文殊对坐图为例,通过遗留早期藏文文献对桑耶寺等早期寺院绘制法华经壁画的记载、11世纪前后西藏引进的尼泊尔系插图本梵文《法华经》的热潮、佛前双座的艺术样式对法华义理的蕴含、1112世纪经变画人物对同时期已形成的佛教新理论的包含,认为与这时期法华信仰的复兴相适应;最后,谢教授对文殊弥勒对坐取代释迦多宝对坐的原因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扎唐寺对坐图两位菩萨对释迦牟尼大乘佛教法说法的阐释,1112世纪图像意蕴的重构,适应佛教中兴时情境的变化,以文殊弥勒演绎理论作为释迦牟尼经教的代表。之后还继续展示了1416世纪西藏艺术中流行的对坐图等精彩图像,判断对坐图演变为文殊身相的宗喀巴形象形成年代在1516世纪。

讲座末尾,谢继胜教授的高足石岩刚博士和沙武田教授分别做了扼要总结。沙老师讲到谢老师讲座最大的启示即针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发展是各自独立的两条线索的传统观念,转变了我们之前先入为主的思想,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引发思考。在座老师同学还与谢继胜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就弥勒文殊对坐取代双文殊对坐的原因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了延伸探讨。本次讲座拓展了广大同学在藏传佛教图像艺术和藏传佛教发展史方面的知识,文本和图像、历史与艺术的结合,可谓是一场视听盛宴。

(撰稿:郭静 摄影:杨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