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著作

黄晓燕《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与小汽车出行决策》商务印书馆出版

发布日期2017-09-05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本书从居民出行方式行为选择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出发,分析了广州市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演化的背景,构建了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指标和综合测度方法。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在城市建成环境及交通需求格局变化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及家庭等内部因素综合框架下,对广州市居民小汽车出行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重点探讨了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小汽车出行决策的影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研究设计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节可达性的研究

第二节小汽车拥有和使用的研究

第三节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小汽车拥有和使用的影响研究

第三章广州市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演化

第一节公共交通演化

第二节小汽车拥有量的演化

第三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出行分担率

第四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发展的关联特征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公共交通可达性特征

第一节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库的建立

第二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测度指标

第三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测度方法

第四节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特征

第五节个体样本的公共交通可达性特征

第六节小结

第五章基于社区的小汽车拥有和使用特征

第一节样本总体特征

第二节小汽车拥有特征

第三节小汽车使用特征

第四节小结

第六章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小汽车拥有的影响

第一节变量选择

第二节方法和模型

第三节对是否拥有小汽车的影响

第四节对拥有小汽车数量的影响

第五节不同类型社区的分析

第六节小结

第七章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小汽车使用的影响

第一节概念框架和变量

第二节方法和模型

第三节结果分析

第四节不同类型社区的分析

第五节小结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主要创新点

文摘

版权页:

4.选择模型

离散选择模型起源于Fechner于1860年进行的动物条件二元反射研究。1962年,Warner首次将它用以研究公共交通工具和私人交通工具的选择问题。20世纪70~80年代,离散选择模型被普遍应用于交通问题、就业问题、购买决策、经济布局、企业定点等方面的决策研究。模型的估计方法主要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远远滞后于模型的应用,并且至今还在不断改进。选择模型以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预测了个体或家庭基于有效性做出特别选择的可能性,属于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从这类研究中,研究者普遍得出结论:街区的类型和建成环境特征对购物和其他非工作出行的交通模式选择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但对于究竟是城市形态、建成环境特征的什么方面,怎样导致交通模式选择的差异,研究结论较为模糊(Handy,1996)。此外,尽管离散选择模型在交通领域已被广泛接受,但在基于活动方法的交通需求预测领域,其应用一直遭到质疑。离散选择模型框架提供了一个很好且严格的方法来对多项选择进行建模,但其模拟的交通行为,主要是出行的模式选择而不是行为现象的本身,它并不能够很好地考虑出行者之间的依赖性,也没有考虑活动参与和交通行为之间的约束条件,特别是家庭对出行者出行的影响,并无法处理基于活动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活动的持续时间,这些都导致了离散选择模型在交通需求预测研究中存在缺陷。

上一篇:殷江滨《产业转移、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回流 》出版 下一篇:李涛《城市群综合运输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