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师大 > 正文

媒体师大

中国教师报丨陕西师范大学守正创新,探索“新师范”教育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24-12-04 浏览:

2024年是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八秩春秋,学校的师范教育底色从未改变,始终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与陕西师范教育的发展血脉相通。立足新发展阶段,陕西师大坚守初心,秉承“厚德 积学 励志 敦行”校训精神,弘扬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师范高校特色的高水平、高起点、跨学科教师教育发展的新主题,走出一条具有陕西师大特色的新型师范教育之路。

大力弘扬师范精神,引领新时代师范生培养

西汉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言道:“师者,人之模范也。”中华传统师范精神昭然若揭;1926年,陶行知首倡以“自新”“常新”“全新”为要旨的“新师范”改革,改革创新精神被纳入传统师范的精神谱系;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出台《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倡导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育强国事业,将“新师范”建设推向新阶段。

其实,“新师范”不仅仅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建设思维的转型与升级,更是传统师范精神的继承与延绵。中华传统师范精神的精髓是成就人师、教育报国,是立德树人精神与为国而教精神的融合。鉴于此,“新师范”的根本含义有两条:一是赓续造就“人之模范”的中华传统师范精神基因,围绕“人师”“大先生”“教育家”的教师培养新目标,系统提升师范院校的育人、育才、育师能力;二是强调“师范”精神的时代创新,瞄准师范院校自身发展问题、师范教育的时代重托,以及新时代创建优质均衡人民教育的使命,着力通过自我革命提升师范院校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回应力、支撑力、贡献力。

基于上述理念,陕西师大在师范专业建设中结合校情与西部担当,创造性提出了“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的办学精神,将学校师范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为造就“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的高素质专业化全能型教师,重视师范生“中国魂”“西部魂”“教师魂”的理想信念培育,激励师范生争做“西部教育家”,以此将“新师范”精神校本化、时代化,使之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一专业建设理念指引下,学校承担了国家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师范生、“国优计划”师范生培养的重担,将“爱国、奉献、担当”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一定意义上充实了“新师范”建设的精神蕴含。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新师范”建设背景下,为更好地培养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未来卓越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陕西师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师范生创意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培养模式的鲜活度和时代感。

陕西师大“新师范”建设团队创造性搭建了两项教师培养工作新机制,将之视为“新师范”建设的重要机制支持。一是“双环双向并驱”的师范人才培养新机制,即借助基础教育“百校行”大调研、网上实习指导平台搭建、师范生实习前置技能大赛、教师教育学科产教联合体建设等举措,打通教育理论知识下行、教育实践经验上行“双通道”,构建理论与实践交互运作的“上行+下行”双行共生循环,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共生、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构筑“大师范”意义上的师范人才共同培养格局,强化“大学—政府—科研机构—中小学”(UGIS)协同培养新机制,与省教育厅、教科院、实习学校共建国家级教师培养基地,深化四方主体协作体组织建设,实施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教师培养协作,推进师范生培养工作深度合作,汇聚多元教师培养合力,努力克服师范人才培养面临的狭小体制空间障碍。三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从“职业信仰、知识教学、方法训练、能力发展”四个维度构建全链条、全方位教师培养评价系统,瞄准师范生专业素养、学习力、研究力、职业胜任力、核心竞争力、终身教育能力等核心素养设定评价内容,建立可持续性、引导式、支持性的师范生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助力师范生个性化、多元化、靶向化发展。

在“新师范”建设进程中,陕西师大秉持“问题导向、因校制宜”的务实原则,不辜负国家赋予部属师范大学的先头引领功能期待,大力弘扬师范精神,不断优化“协同、融合、多元”教育实践协同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教学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内容的优化,强化师范生职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助力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区域的教研教改,探索出“新师范”建设背景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新范式,为其他师范院校树立了样板,值得充分肯定。(《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04日第14版 版名:教育研究

报道链接:http://www.jyb.cn/rmtzgjsb/202412/t20241203_211127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