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师大故事 > 正文

师大故事

西部红烛 | 点点烛光,砥砺“黔”行

作者:段伟 发布时间:2023-02-21 浏览: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总有一群人,在教育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将点点烛光于细微处照亮,不改初心,砥砺前行。

记得很清楚,那是2020年11月3日晚上九点多,我接到了一通让人十分难忘,且具有特殊意义的电话。“段老师,有意向前往贵州沿河县参加教育帮扶吗?”贵州沿河?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9/52。为什么是这个数字?副校长任晓伟告诉我,在全国52个未摘帽脱贫县中,贵州省有9个。而这9个深度贫困县中,沿河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究竟能帮什么、能扶什么?我反复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庄稼人”来比喻教师,“培土”“浇水”“施肥”“打药”,这既是对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责任的生动提示,更是对我们思政课教师的鲜明要求。能够为这个贫困县做些什么,我暂时没有答案,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知道,我不能退缩。

四海烛光,汇聚一堂

后来,逐渐认识了即将和我一道奋战前行的老师们、战友们。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大学参与帮扶的同仁们也因为共同的理由从五湖四海汇聚一堂,从天南海北奔赴祖国的西南小城。我们陕师大对口帮扶的沿河三中地处乡镇,学生们大多来自农村,虽然家庭条件普遍不好,但从他们清澈的眼神中始终能看到对未来的希冀。有天晚上,晚风习习,我们坐在操场上,学生主动找我搭话:“老师,像我们这样的学生,怎样才能考上陕师大,我真的想去西安看看。”胆怯、质朴,也闪烁着梦想。那一刻我明白,教育帮扶,扶贫扶志,要用心用情做孩子们的知心人、引路人、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讲:“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坚守乡村小学夯实脱贫根基的杨瑞清,用教育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扎根秦巴山区三十余年尤未悔的仰孝升等等,这些英雄们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以平凡诉说着不凡,用深厚学识和动人情怀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奋勇追梦。四海烛光,汇聚一堂,教育扶贫路上,我们不是“孤勇者”。

细烛微光,虽小却亮

在沿河帮扶期间,生活与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很多问题接踵而至。想要馒头或包子做早点?可以,不过要步行一个小时去镇上买。在冬天的晚上睡个好觉?可能难,被冻醒是常有的事。那洗个热水澡总行吧?也行不通,因为时常没有热水供应,有次停水一个多月,老师们只能等到放假回家才能洗个澡,卸去一身疲惫。

可是,即使再差的生活工作条件,也无法磨灭老师们高昂的工作劲头和热切的扶贫信念。学校小了点、环境苦了点,但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多了点。“你是高校教师,你要带着研究意识从事教育帮扶工作。” 正是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我结合专业背景,充分发挥个人专长,不仅进行专业培训,更投入到了推动思政课建设和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工作中。这一过程,是推翻重来、反复思考、辗转难眠的过程。奔波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当疲惫和犹豫袭来,或许我也会反思来到这里的初心。但当我看到同样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战友”们凌晨还在备课的身影,当我看到参与我的培训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当我看到孩子们黝黑的面庞和渴望新知的目光……是啊,我还有太多要坚持下去的理由!

烛火如炬,接力梦想

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年时光,倏尔飞逝,教育帮扶的日子就快结束了。面对3000多名学生,我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与牵挂。同学们在留言中写道:“我们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特别想看看你们的学校。” 我始终认为,脱贫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有教育,就会有梦想。2021年,沿河三中的高考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校创立的教育帮扶“景谷模式”也再一次显现出了效力,学校官网也进行了相关报道。一份由沿河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教育帮扶先进工作者”证书,记录着我在这两年里扎根西部的教育故事,见证着我作为一名陕师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我的教育帮扶故事已落下帷幕,可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正当其时。教育的火种蓬勃兴起、欣欣向荣,积聚起千里奔腾、万壑归流的磅礴伟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立于时代潮头,我们意气风发、奋勇争先,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洪流中向着胜利的彼岸奔涌向前。(本文系“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事迹宣讲优秀作品)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