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这句我从高中就听身边的长辈提起的话,终于在今天的耳鼻喉科见习中得到了生动印证。
对耳鼻喉的“刻板印象”
我们从进入医学院的那一刻起,脑海中都会有种期待:自己最终会到哪个科室开始自己的白衣生涯?每增长一个年级,这种想法就愈发强烈。
如果把不同科室比作砸入水中的石头,耳鼻喉这块璞玉却一直很难在学生们的心中泛起涟漪。因为看不完的门诊、做不完鼻内镜……可学完耳鼻喉这门课,我们发现这种所谓的“尾大不掉”,是耳鼻喉科的疾病性质所导致的,医生无法像对待普外疾病那样,能够通过直接手术干预迅速止血或切除病变组织,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也不像肿瘤科那样,面对绝境时全力以赴,争取每一分生存的机会。相反,耳鼻喉科的患者多为长期迁延性疾病,需要耐心和持续的治疗才能取得进展。
见习中的思想碰撞
见习中,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听力检测中心,那里可以说汇集了华南最先进的听力检测设备,听阈检查、耳石症诊断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小沙发和高清电视供患者歇息。回想起在郭玉琴老师组织的耳鼻喉课外实践的鼻科门诊跟诊时,我发现前来看病的患者中一大半是变应性鼻炎,最后我一听到喉咙鼻子发痒、晨起喷嚏、鼻塞流涕这类主诉,就知道大概率又是个慢性鼻炎患者。“我多久可以好啊,医生?”这是在耳鼻喉科门诊最常听到的话。而目前对于这类疾病,很遗憾,并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根治方法,虽尚有长达3至数年的脱敏疗法,可又有几人愿意经历这份艰辛呢?就算真的有人坚持了下来,若结果未达到预期。患者由此产生的情绪落差就只能由医生默默承担。
朱振潮老师的带教剪影
和带教老师聊天时,我了解到耳鼻喉科的医生常常需要面对“孔小洞深”的耳道、鼻道、咽喉等腔道,因此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手法和技术无比自信,这是独属于耳鼻喉人的“技术壁垒”;也需要他们保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德行,珠医耳鼻喉科愈发重视的人文关怀就是如此。近些年可以明显看到,整个耳鼻喉领域的前辈都在努力让自己的工作与患者的需求更加适配。还记得教我们腹腔穿刺的老师讲她冒着风险为患者抽腹水,只为患者能穿上身前最喜欢的衣服离世时,我们真切感受到医生的工作也时刻充满着感动与值得。
见习结束,耳鼻喉这块璞玉,已在我心中悄然留存。
行医路漫漫,愿终有一日,德才兼备,所行皆有所成。
一些略显“题外”的话
在我们学生的角度看来,去见习,不仅仅是见识医院的各科室运作,更有趣的是,我们还能体验到不同科室的特色“福利”。就拿此次耳鼻喉见习来说,带教老师特地给我们留了一段时间自由体验额灯、鼻前庭镜、耵聍镜等诸多耳鼻喉的常见器械使用,我的朋友还非常幸运地争取到了耳内镜检查,看着耵聍被掏出来,我们见习的“班味”瞬间一扫而空。
下图是我们小组非常喜欢的照片,我们组一位女生在用耵聍镜给他的朋友检查耳道。大家就像刚出生的小猫一样,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也许这种兴奋会随着一直在科室的工作而被冲淡吧,但对于我们见习生来说,“猜猜能在今天见习科室体验到什么检查?”嘿嘿,这是独属于见习生的小幸福。
见习小组耳镜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