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改革 > 正文
质量改革

高校多学期制改革须稳步试行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表于: 2007-02-28 00:00 点击:

          ○高校学期制度要体现办学理念

   ○学期的安排要与学分制改革相协调

    ○学期制改革应充分探讨,循序渐进

  学期制变革已经成为近期高校制度变迁中的一个动向,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进来。但从总体上看,多学期制变革仍需认真探讨,慎重试行。这样才能使制度的变革立足于理性的基点之上,也唯有对变革可能引起的种种后果做出周到的预判,提前做出应对,才可能使改革平稳地达到预期目标。

  多学期制改革目的不在改制本身

  从表面上看,学期制度的调整,是教学时间与教学周期的调整。实际上学期制变革肯定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师资储备及其他学校资源的利用,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所以,学期制度的改变,更是教学制度的变化,其实质是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的努力之一。所以,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学期制变革的目的和意义,也要清楚地认识这项变革可能带来挑战。

  目前国内高校进行的多学期制变革热潮,被有些人称作“学期革命”。其实,学期制变革仍然是手段。课程教学效率、质量的提高才是其核心目标。实行多学期制后,如何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决定改革能否成功的首要问题。

  对于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来说,短学期的出现,长学期的缩短,意味着教学课时的压缩。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少而精,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这些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这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否所有课程都适合于短学期开,是很值得研究的。比如四学期制,教学安排必须紧凑,教学内容相应减少,学习进度要加快,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减少,这就对教、学双方都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都要改变。所以,从根本上说,学期制变革的目的,应是通过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促进教师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多学期制变革的原则与依据

  学期制变革的依据,总的来说,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从这些要求出发,学期制变与不变应依据这些原则。

  学期制变革要注意承前启后,适度推行。目前已经实行多学期制的高校多数是在渐进试行。比如在原来两学期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短学期。而实行四学期制的高校,一般也是在原来三学期制基础上再加一个。实行两长一短学期制的学校,学期安排多带有长学期制的痕迹。实行四学期制的学校,相当多的课程设置与安排是跨学期或跨“学习小节”的。这是因为,原来的长学期看起来不适应现代教学管理体制特别是学分制的推行,但是它仍有一定的优势和强大的惯性,人们对长学期具有某种程度的心理依赖,多年来的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都是按照长学期制运行的,调整应是渐进的,不宜幅度过大。

  学期制变革要围绕学分制的实施进行。实施学分制的教序管理有三种类型,即学年学时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上述三种教学管理制度,对多学期制的依赖程度与需求强度是依次递增的。学期制度的安排,要根据本校的学分制实施状况适时安排。

  学期安排要有充分的灵活性。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提高课程效率也是如此。多学期制的实行,要求精炼讲授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做到。对于高等数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语言文学类的英语、汉语文等基础类课程,需要安排足够的学分和较大跨度的学习时间。大学课程纷繁复杂,对学习时间的跨度要求和学分安排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学期设置要有相应的灵活性。

  就高等教育整体而言,学期制度不仅是现在,而且到将来任何时期,都将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高等教育将逐渐实现从管理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换,这就意味教学管理制度将逐步实现相应转变。这种教育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

  从这一点出发,“混合学期制”将成为我国高校学期制度的安排之一。所谓“混合学期制”,是指一方面学期的设置具有多学期的特征,另一方面长、短学期又可以实现有条件转换。这种学期制不仅适应学分制配套改革的要求,也适应多轮次选课、滚动式开课和满足重修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多种学分课程安排要求。(王明华)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