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第二党支部书记张荣凯主任医师取得联系时,他刚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人民医院完成了2台关节置换手术,准备飞回广东省广州市。
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张荣凯作为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参加为期一年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由此拉开了他援藏的序幕。2020年之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抽时间到西藏。
张荣凯告诉记者:“这次来西藏,我见到了2020年做截骨矫形手术的小姑娘,她恢复得不错。这次,我给她做了下肢内固定取出手术,过2个月再去帮她做另一侧的矫形手术。每次都像是达成了某种约定,为下次的奔赴埋下了种子。”
“是什么让你牵挂而放不下?”听到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张荣凯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身为党支部书记,张荣凯率先主动报名参加援藏。在出发前,他就告诉自己,去了一定不闲着。带队的援藏医疗队队长半开玩笑式地为张荣凯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援藏一年间,至少要完成50台关节置换手术。在地广人稀的高原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不太容易,要知道,广东省地级市医院一年也就完成100台左右的手术量。
张荣凯一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就开始认真调研医院收治患者的病种和发病原因。
“藏族同胞有上山挖虫草的习惯,这使他们在四五十岁时就容易发生关节退变,关节病发病率也较内地更高。”张荣凯说,“他们大多数人认为关节痛很正常,不去看医生。所以,在林芝,会看到很多O形腿和严重关节炎的患者。”
张荣凯开始走街串巷,在大街上拦住那些腿形异常、走路摇摆的居民,向他们亮明身份并拿出微信二维码,邀请他们去医院进行诊治。因此,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多了一批藏族农牧民。这些人也是他的第一批患者。
有些患者对手术时间有特殊要求,张荣凯充分理解并为其安排好手术时间。对于那些因经济原因而不愿治疗的患者,张荣凯向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申请了公益项目援助,给手术患者每人补贴5000元。这个公益项目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设定了50台手术的目标,但他心里想的不只是这个任务。“我最想做的是把这些技术留在林芝,让它生根发芽。哪怕我完成不了这50台手术,但通过带徒弟,让他掌握技术,完成50台手术就不是问题,未来可能是做上千台手术,甚至更多。”张荣凯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
张荣凯通过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方式培养当地医务人员,向他们传授关节外科理论知识。他注重强化团队成员的临床技能培训,从具体病例入手,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
林芝市人民医院外一科晋美多吉主治医师成了张荣凯的得意门徒。在见到张荣凯之前,他做的大多是低难度的常规手术,多年来没有新的技术突破。张荣凯鼓励他学习新技术,并手把手带教。张荣凯回到广州后,还邀请晋美多吉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免费进修半年。
如今,晋美多吉基本掌握并能够独立开展髋膝关节置换、膝关节镜手术、关节融合术、脊柱内固定手术等骨科技术,作为医生的成就感不断增强。
张荣凯与晋美多吉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晋美多吉时不时地在线上“交作业”,请张荣凯评价一番。这次见张荣凯回到林芝,晋美多吉兴奋地向他汇报:“老师,您知道吗?现在好多患者都点名要找我做手术。我感到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培养了能做手术的医生,还需要培养一个团队进行配合。于是,张荣凯牵头成立林芝市人民医院首个关节置换MDT(多学科诊疗)团队。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这些技术的医务人员,张荣凯带他们一步步捋顺手术流程、明确手术器械的摆放位置。此次,张荣凯回林芝做手术时,有了全新的感受:“这次做手术好像是在广东做手术一样,整个流程非常顺畅。”
2019年12月31日,是张荣凯的生日。这天,他收到了一份令他惊喜的“礼物”——林芝市人民医院党委将他从外一科副主任升任为林芝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统管科教工作。
不知不觉,援藏一年间,张荣凯带领团队完成了132台关节置换手术。在治疗之外,他一有时间就到处推广骨关节疾病防治的科普知识,还有意识地培养当地医生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增强学员的自学、教学与科研能力,并带领当地医生成功申请到1项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林芝,张荣凯不仅“收获”了更多患者的笑脸,还“收获”了一个新名字——边巴顿珠,这是林芝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康复科医生为他起的。
“这位康复科医生告诉我,在藏语里,‘边巴’代表星期六出生的人,‘顿珠’是指帮别人实现梦想的人。”张荣凯向记者解释说,“他一直盼望能有关节科专家来这里,帮他们治疗那些难以救治的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我带着他们做手术,还把技术留在了林芝市,就是帮他完成了梦想,也完成了患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