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学院 5178级 郭正兴
因为习惯早起,早上6:45匆匆忙忙从家驱车前往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坐在办公室,看了一下大学同学群回忆当年高考经历的微信,我也想写一段我的高考前后经历的故事。
我的中学江苏省启东中学在今天也算是名校,但在当年我们是不需要考试入学的,都是就近入学。我小学三年级时开始文化大革命,几乎没啥学文化基础课,记得初中时,学的是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在工业基础知识中讲述少量的物理和化学知识,数学知识也是很浅的科普知识。倒是农业基础知识印象很深,讲的是水稻的栽培和三麦的分蘖。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初中全班同学和泥巴做土坯砖,晾干后送到砖窑厂烧砖头,再用来砌筑战壕和防空洞。好不容易进高中了,学习文化又回潮得到一点点重视,突然间,张铁生交白卷的“我的一张大字报”抨击高考,重新把学习数、理、化的积极性跌回到零。然后是学校组织学生出卷子,学生上讲台。那时,我作为高二学生也上了一回讲台当小老师,学生教学生嘛。
高中一毕业,我们这些城镇户口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上山下乡”了,当时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1974年8月3日,我们一批刚满18周岁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坐在彩旗飘飘和敲锣打鼓的卡车上直奔紧邻上海崇明岛长征农场的江苏启东五七农场插队了。回想在农场两年半的知青生涯,有苦也有乐。当年,在农场二大队我是当知青生产队的队长的,领导了18个知青,承担了36亩地的农活。夏天要开“早战”,清晨4点半我要先起床,然后大喊“开工啦”,于是带领知青们踩着露水,采摘蚕豆荚。夏天农忙时,割麦子是一个苦活,手腕部位全部被麦芒扎得通红的。到了冬天,我们知青队也参加围垦大堤的挖泥挑担,也参加赤脚下沟地挖淤泥积肥,要知道当淤泥面结着薄冰,赤脚踩下去钻心疼啊。当年引以为豪的是,我是农场知青中刷标语的第一高手,爬在五七农场大礼堂的红色平瓦斜屋面上,用石灰水刷写黑体字“农业学大寨”,每个字大概有40平方米,几里地以外都能见到。在农场的日子里,站在广袤的田野上,遥望着青纱帐,心里老是有点不甘,难道我就真的在这片土壤上铁心务农一辈子?在农场第二年,知青有参军的机会,可我是近视眼,条件不够啊。后来1976年初又有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机会,当时我插队的二大队有两个推荐名额,我想积极报名参加考试,但当时的大队党支部王文栋书记告知我:小郭,我知道你的文化考试不会差,但县里宣传部和教育局有领导打招呼了,名额有指定推荐人,你没有机会,你可以留下来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当天晚上,我一个人行走在田埂上,整整溜达了大半夜,郁闷啊,欲哭无泪。又过了大半年,托邓小平的福,我们知青有招工进城的机会,当时我们大队知青有4个推荐名额,我因为劳动表现好,被全体生产队的老农推荐招工了,1977年春天进了启东供电局的发电厂当工人。
1977年10月份我们获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当时我在厂里当描图员,决定要报名参加高考,当时记得1977年的高考是先参加南通地区考试的,我参加了启东中学针对往届高中毕业生举办的高考复习班,当时真的是人山人海,两栋教室间的小广场上,坐满了人,聆听老师上补习课,记得最清楚的是数学中,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没学过,几何学也是很糟糕,都需要恶补。在南通地区考试后,与几个高中同学对比考试题的解答,感觉希望不大,瘫坐在家里的藤椅里,浑身发软,我母亲见我垂头丧气的,安慰了我,我几乎放弃高考了。等到南通地区考试成绩下来,结果我考得不错,可以参加省考,这时,我快马加鞭又重新复习,参加省考,我估计数学考得最差,好多没学习过,题型没见过,无从下手,但其他课程还可以,并参加了体检,最后因为我不愿报师范和大专,而未被录取。在1977年的高考失利后,我奋发努力,再战高考,记得当时在发电厂,人家下班后在打扑克牌,我一个人坐在灯下苦苦复习。当时,每天下班后一个人骑车去启东中学上晚上的高考复习班,因为心中揣着上大学的梦,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填报高考志愿时,江苏省的《新华日报》上有学校和专业名,而我们这些工厂里长大的孩子,没人指点如何填写志愿,记得当时厂里政工科的一位同事说,南京工学院不错,设计房子的专业也是有前途的。于是,第一志愿我报了南京工学院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第二志愿才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当时想报建筑设计的,但看到建筑学的专业时,心想这是搞研究的,我想搞设计,于是就填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等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才知道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土木系,建筑学在建筑系。
2018年5月17日我坐上去北京早出晚归的京沪高铁上,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真的是体会到了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利用些许闲暇,再码一段本次大学同学相见40年的命题作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高考语文考试的场景。看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与工程无关的文学写作能力急剧衰退了,但也要背水一战。
话题之一:啊,我们的5178
回想我们1978年10月进大学时,真的是激动啊!记得9月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正在江苏启东发电厂出宣传黑板报,画孙悟空手拿金箍棒,匹配的标题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打开同事交给我的录取通知书一看,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属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我有点懵圈了,因为我当时报考南京工学院的第一志愿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第二志愿才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更不知道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是在土木工程系中,看来这就是缘分吧。
记得当年从启东到南京是坐长途汽车的,从早上6点30出发,到下午5点左右到中央门车站,到了南京四牌楼南京工学院报到时一看,我们5178级两个班的同学真的是“五彩缤纷”啊,特色之一是年龄最大差距一半,最大的来自南京航道局的胡琴克同学整30岁,最小的来自盐城的成小竹同学15周岁,令人诧异;特色之二是文化程度差异,有的是老三界老牌高中毕业生,有的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中毕业生,更为叫绝的是还有初中毕业生,如当了八年矿工的陈亚平同学、当过纺织女工的欧阳晓芒同学。特色之三是有带薪上大学的,按照政策规定,当年上大学时,只要有正式工作五年的经历,可以带薪上学,因此,记得陈亚平同学、欧阳晓芒同学、费庆华同学、方恬同学和齐中健同学均是带薪的,而我差10个月未满工作5年,不能带薪上学成为憾事。
经历了文革,恢复高考,十年汇聚了各类矢志上进的同学从天南海北到南京工学院,真的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啊!
话题之二:我们曾经努力过
严格来说,我们5178级同学虽然经过拼搏,拿到了进大学教堂学习深造的敲门砖,但由于经历了文革,系统的文化基础学习和基本功是不扎实的,因此,在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后,在老大哥和老大姐们的示范带动下,开始了发奋学习,恶补基本功,当时实在是心里发虚,都在捏紧拳头,时不我待,心中怒吼:拼搏!再拼搏!可以说今天我们能够立足于国内土木工程界,能够底气十足和得心应手地从事土木工程相关的各类工作,这一切都是大学4年努力学习换来的。
摘几个片絮,说明当年的努力程度。片絮之一是进大学时大学英语课本是从ABCD和国际英标开始学习的,因为英语虽然作为当时考大学的一门课,但不计入录取分数,我们全班同学的英语都很差,只能从基础开始学习,也有例外,方恬同学上大学前在工厂工作中一直是跟着广播电台自学英语的,是基本功最好的。令人吃惊的是在大学二年下半学期开始我们的材料力学课程竟然采用全英文原版教材,是POPOV教授所著的“mechanicasofmaterials”,由关来泰教授授课,教学说的是以中文为主,夹杂广东式英语口语,黑板上书写的是英文,作业必须用英文写。真的是压力山大。在今天看来是太疯狂了,简直是填鸭式教育,但我们咬紧牙关跟上,也夯实了我们的专业英语功底。片絮之二是学习的自觉性,我们一进校学习高等数学时,为了夯实解题能力,大家不约而同地发飙开始做樊映川教授主编的《高等数学习题集》,甚至做到了每题均做,草稿纸用了一本又一本。又不过瘾,自动加压,选做季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真是非常的年代,不一般的学子。片絮之三是晚自习带蜡烛和押书包抢座位。当年晚上停电还是时有发生的,因此,在我们的军用书包里蜡烛是必备用品,当晚自习时间遇到停电时,教室里亮起多支蜡烛,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了保证有不错的自习位置,在教室中用书包占位是家常便饭,特别是考试期间,更是一座难求,有时早上6点前起床去占座位,再去晨跑。
话题之三:英雄不问出处,但愿快乐健康每一天
我们5178级的同学们年龄差异大,老同志已退休几年了,即使是当年的小鲜肉,也将不久步入退休年龄,女同学几乎都退休了。我在东南大学从教30多年,欣慰的是培养了一批东南大学莘莘学子,参与了一些有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感受了创造是快乐的真谛。从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出发乘飞机时想到了曾参与了该二期工程的建设,从南京南站坐高铁时想到了曾参与过主站房的建设;经过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四桥、润扬桥和苏通大桥时,想起了曾参与过斜拉桥和悬索桥的建设;走到南京河西奥体中心和江苏大剧院时,又想起了参与这些工程项目建设的日子,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前一段时间,东南大学要求教师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我看到了气势恢宏的“天眼”(500米直径FAST射电望远镜工程)的报道,想起了与国家天文台首席射电天文学家南仁东教授合作建造巨型球面射电望远镜发射面索网的那些日子,在贵州平塘大窝凼里多次探索了最优的施工安装方法。
再过三年,我也将退休了。前几年得了糖尿病,体重一下降到了20年前的水平,同学中也有得此病的,对比常坤同学在微信群中发的当年参加土木工程系运动会的我在400米中跑成绩是第一名,56秒多一些,那时候血气方刚啊。但现在感受到了真的是年岁不饶人。我们这一辈人总体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亲历了中国的大发展,读大学改变了人生和命运,读土木工程专业获得了建造房屋的技能,有了手艺,成为工匠。
往事如烟,一晃就是40年,那时我们都很青涩,今天已经白发上头,脸上饱经风霜了。正值大学本科同学相识40周年之际,留下的感慨是:英雄不问出处,但愿快乐健康每一天。
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5187级特撰文出版纪念文集《土木年华四十载》,本文选自该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