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无穷年 丹心荐轩辕

——记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3-28浏览次数:379

周虹  张明亮

       在他的书橱里,整整齐齐垛了厚厚一迭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和获奖证书:

1979年,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国防科工委三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90年,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这厚厚一迭20多本证书,记载了他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留下的一串串足迹和他在毫米波研究领域倾注的20多年的心血、汗水。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毫米波专家、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孙忠良是怎么迷上毫米波的呢?这还要追溯到18年前。1976年,作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助教的孙忠良,在南京某研究所学习工作期间,耳闻国内正在发展卫星地面站,但由于技术跟不上。当时国内还没有自己的毫米波管。卫星地面站的主要部件“泵源”——毫米波振荡器有赖进口,而国外又对我国实行禁运和技术封锁。孙忠良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要搞出我们自己的毫米波电路来,为几亿中国人争口气。

      1977年,他着手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攻关。钻图书馆查找资料,跑实验室做实验,终于搞出了新的毫米波电路设计。一年后。他又成功地对径向腔结构的体效应振荡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导出设计公式,使这种振荡器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工程设计阶段。他用国产1.25厘米的体效应二极管,研制成了8毫米振荡器,这在国内是第一次。上海船舶研究所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要去了3只,在一种新的导航仪上使用后,取得很好效果。

      1979年,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从此,在毫米波研究领域里,他和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毫米波打了近20年的交道。

      1979年,我国有了国产的毫米波晶体管。孙忠良又根据做8毫米振荡器的经验,很快做出了6毫米振荡器。国家某部委闻讯后,要去了10只,装机使用后非常满意。

       在毫米波研究领域里,波长每缩短一毫米,就像短跑运动员要提高0.1秒的成绩一样艰难。用国产毫米波晶体管做出波长更短的毫米振荡器,孙忠良在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并反复进行实验研究。他像做针线活一样,硬是练出了一手过硬的调试绝技,他又用6毫米微波晶体管做成了4毫米振荡器,把成绩又提高了一大步。外单位拿去装在测试热核聚变的仪器——毫米波辐射计上使用后,对其效果大加赞赏。孙忠良因此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防科工委三等奖。

       我国的无线电技术每前进一步,孙忠良的毫米波技术也就随之迈进一步。1980年我国研制出了6毫米微波晶体管,他就用二次谐波原理研制成了3毫米振荡器,一下子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自1977年至19804年间,孙忠良从8毫米振荡器的研制成功,到6毫米、4毫米、3毫米振荡器,他迈出了四大步,制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3毫米振荡器,让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吃了一惊,为祖国争了光,为人民争了气。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制的一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原来是用进口的速调管作为本机振荡器的,可这种速调管寿命只有几百小时,换一个要花几千美元外汇,坏了还买不到。他们改用孙忠良研制的3毫米振荡器后,本机嗓声比进口速调管还要低,体积也大大缩小,价格也便宜得多。一些外国微波专家得知中国能自制这样高级的振荡器后,都十分惊讶。

      1981年,国际微波与通讯会议在印度召开。孙忠良的论文《具有二次谐波输出的体效应振荡器》在会刊上发表后,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印度一大学来信,向他索要详细资料;该大学物理系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来信说,她要来中国,拜孙忠良为师……

       常言道:“知足常乐”。孙忠良在研究毫米波技术方面却从未“知足”过。1985年,8毫米波段固态功率合成器和8毫米高频组件研制获得成功,通过部级鉴定。它们被应用于多种雷达、通信和遥感技术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七五”攻关项目“8毫米集成前端”,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毫米波技术已从传统的波导分立电路进入科集成化阶段,对于军用和民用毫米波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1年,3毫米锁相源研究通过国家教委验收,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13月,在他们的“毫米波体效应二极管及其振荡器系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基础上,经过激烈竞争,国家教委批准在东南大学建立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忠良担任实验室主任。

       3年多来,该实验室共承接69项科技攻关课题。其中,有毫米波集成前端等8项国家攻关课题、高温超导微波器件与电路研究等3项“863”高科技项目,还有9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个部级项目,取得22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奖的占14项,出版专著6部,收入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的学术论文达104篇。

       孙忠良的科研成果已广泛运用于雷达、通信等领域,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带领实验室的同事们,认真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将科技攻关过程中掌握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用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技术难题。

       近年来,他们用低噪声放大技术和锁相源技术,很快研制成先进的小型卫星云图接收机,接收天线直径由3米缩短到0.6米后,仍清晰地收到GMS——4气象卫星发来的云图。这种卫星云图接收机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靠,每套售价仅3万多元,远远低于进口产品。

       他们还为北京华云公司生产的高分辨率卫星云图接收机,提供了关键部件——高频头,为上海天文台的氢原子钟,研制了倍频器和混频组件,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研制了分频数字锁相电路等。

       和孙忠良共过事的人都说,他对毫米波振荡器入了迷。古稀之年的老父亲瘫痪了,他却抽不出时间回浙江宁波老家探望。他本人体质较弱,却抽不出时间好好休息。他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满了,科研成果鉴定前,他常常要熬上几个通宵。爱人心疼地设法烧点好吃的,可他人在饭桌旁,心思还在项目上。家人和他搭话,他常常答非所问,囫囵吞枣般吃过又去工作了。他的右手曾受过工伤,肌健、神经受到挫伤,手指弯曲不方便,为了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克服困难,同大伙一起进行设备的组装调试。

       没有时间在荣誉与成绩的光环下倘佯,孙忠良又把目光投向了新的研究目标,又并始了向着更高更险处攀登。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执著的梦想还有待实现,那就是在毫米波研究领域树起中国人自己的丰碑!



 来源:《中国教育群英谱(卷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