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桂荣,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热管技术研究的组建者,他的团队集宇航热控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我国100余颗航天器贴身打造“冷暖空调”,创造了交付产品100%合格、在轨无一失效的业界奇迹。
结缘航天 从零开始艰苦创业
1933年,闵桂荣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青年时便立志要从事航天事业,报效祖国。
1956年,闵桂荣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1963年,年仅30岁的闵桂荣拿下了(前)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完成学位答辩后,闵桂荣就归心似箭,准备回国事宜。回国后,闵桂荣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承担航空发动机传热问题的研究工作。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关键技术攻关全面展开。闵桂荣奉命组建一个新的卫星研究室,承担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有关热控制技术的研制任务。这么重的任务,国家给他的帮手却是一群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的年轻人,没有任何基础,一切从零开始。然而闵桂荣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研究人员去天文馆参观,从最基本的知识琢磨,边学边干。就是凭借着这股执着的精神,最终研制出了令国外同行都大为惊叹的“东方红”卫星。卫星的重量超过美、苏、日、法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总和。闵桂荣说,这是中国的重量,中国科学家的重量。
白手起家 让中国卫星挤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中国卫星事业发展刚刚起步时,人造卫星的热控制是一门新技术。1979年,当闵桂荣率领空间热物理代表团赴美参加美国宇航学会热物理年会时,他的大会报告让西方专家大为震惊。这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首次在国际会议上进行高水平的航天学术报告。与会的国外专家这才发现,先进的热管、百叶窗等热控技术在中国卫星上的应用竟然比欧洲、日本早了十年。
早期国外卫星由于热设计不周,在太空运行时卫星就像患上感冒,经常出现过热或过冷现象,最终导致卫星飞行失败。谁能想象,当国外利用大型电子计算机和高水平的太阳模拟器进行复杂的热试验、热计算时,中国的卫星研制者在创业的早期依靠手摇计算机、算盘和计算尺,完成了复杂的轨道、热流和温度计算。
尽管国外文献少之又少,国内技术几乎是张白纸,设备也十分落后,闵桂荣还是发挥才智,主持并研究制定了卫星热平衡试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提出了卫星热平衡方程积分关系式。他和同事们开辟的航天热控制这门新技术,不仅成功解决了我国早期各种卫星的温度控制问题,而且为以后研制多种人造卫星提供了技术基础,并使中国热控制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从1971年至1984年进入全面攻关阶段。1975年,闵桂荣担任起卫星总体部的领导职务,负责返回式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当年11月,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成功。卫星入轨飞行三天后按计划返回祖国大地,并首次带回珍贵的空间遥感照片。后再赴发射场时,飞行试验终于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由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和技术的国家。
1983年,闵桂荣被任命为我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他领导队伍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完成了多颗卫星的飞行任务,卫星带回了许多极为珍贵的高精度遥感照片。
1991年,时任“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闵桂荣院士就提出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推动成立了“863”月球探测课题组。
面对诸多荣誉和光环,闵桂荣说:“与前景无限的航天事业相比,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还要长期不懈地努力,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世界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