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东南大学迎来了两位阔别母校60年的老校友:黄培康院士和张乃通院士。两位8旬老人参加“院士回母校”系列活动,回到母校,做了一场《我们的东大黄金岁月——读书·科研·人生分享》报告,与校友们一起分享自己那精彩缤纷的大学生活。
“院士回母校”活动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联合发起,旨在传递科技精神,坚定大学生报国奉献的理想信念,帮助青年学生规划科技生涯,现已在北科大、西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高校开展。此次东南大学迎来的杰出校友代表是从事雷达特性研究的黄培康院士和航天技术研究的张乃通院士。
像录音机一样记笔记
两位院士是同班同学,一个宿舍住了四年,但他们的入学学籍卡却是不同学校,张乃通院士的学籍卡写的是“浙江大学学生”,黄培康院士学籍卡上写的是“国立中央大学学生”。
这是怎么回事呢?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国家为大力发展无线电事业,将全国高校的无线电专业分别集中在清华大学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立了无线电工系,于是原本考取浙江大学电学系的张乃通院士和山东工学院的黄培康院士,聚集在了古都南京,开启了他们与无线电相伴一生的第一步。
“张教授是当时的班长,成绩比我好,当时我们班里的年龄差距是蛮大的,我年龄最小,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很照顾我,所以我大学四年基本上是处于被照顾的地位。”幽默的黄培康院士谈及大学生活感觉自己当时很幸福。
无线电专业当年入校时一个班90人,毕业时却只有78人。
50年代的中国高校教学方式一直是走的苏联模式,学生采取5分制的评价系统,教学严格。因为无线电专业学生中有很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自学人员,加上专业课程的高要求,即使很刻苦,也有12名学生不得不转系。而黄培康院士和张乃通院士则通过与学校图书馆4年的“感情纠葛”,成为这群刻苦优秀学生中的佼佼者。
“我们对图书馆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天都去图书馆抢位子,吃饭之前,先占好座位,进行学习。”
工整的课堂笔记一直是学霸们刻苦勤奋的最佳证明,黄培康院士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记笔记方法:将笔记本的页面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二记录课堂笔记,三分之一记录课堂心得和自己探寻的更加简单快速的习题求解方法。
“今天我给大家传授一下,虽然我在图书馆看了很多外文书,但我在老师讲课时,是非常用心的。”黄培康教授特别提出,认真上好大学的每一堂课能让自己受益匪浅。“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谢淑芳老师,他上课时没有一句废话,我能将他的笔记像录音机一样全部记下来。”
当时没有教材,只有为数不多的从苏联运输过来的讲义,张乃通院士回忆起他大学时排长队领取讲义的故事。因为没有领取到讲义,他只好经常跑去图书馆借书,汲取知识。
1956年,两人毕业,他们是中国成立无线电专业后的第一届毕业生。
毕业后,两人服从国家分配,走上了不同的学术道路,黄培康院士毕业后则进入了国防部五院,张乃通院士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两人20多年没有见过面,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两人都到了航天领域工作,事业交叉点越来越多,两人才得以重逢,见面次数多了起来。
“我们基本上一年至少见一次面,平时也会打电话相互关心对方,更多见面场合都是一些学术研究会。”黄培康说,“如今一个宿舍8个人,只有我们还常联系,其他同学都已经失联很久了。”张乃通言语中有一些伤感。
作为老同学,他们都十分欣赏对方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2001年6月,张乃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黄培康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很简单,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党叫到哪就跑哪。”张乃通院士是江苏扬州人,毕业后被分配至北方严寒之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彼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没有无线电专业,因此在最开始的几个月时间里,张乃通在哈工大无事可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院士给教育部写去了一封信,意外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关注。
“教育部负责人当时就把我找过去说,很多专业都是新上马,条件不够,需要我们创造条件。”张院士说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张乃通雷厉风行,第一天收到通知,第二天办手续,第三天就开工。没有器材,没有实验室,没有经验,他和其他几位老师撸起袖子说干就干。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成了项目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无线电专业,就这样诞生了。
黄培康因为特殊的职业,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能外出,不能打电话,不能和家人见面。他耐住了寂寞,此后一直默默奋斗在航天事业的一线。
后来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苏联带走了援助中国的200多位航天专家和所有的文献资料,中国航天事业一度陷入了低谷。彼时,在钱学森的带领下,黄培康院士和中国航天一众的科学家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高歌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伟大成就。
座谈中,黄院士多次提及“不要追求名利”,“国家没有航天,是不能成为一个强国的,我们是做两弹一星起家的,因为航天出名的只有少数人,多数人是默默无名的。”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为学生寄语时,他也一再强调:“要做有用的事情,不要追求什么名利,只要做的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有用的事情就行。”
面对当今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学术之风,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们最缺乏的。两位院士有相同观点,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在科研中一定要老老实实,坚持到底,不要随风倒。”张乃通院士在嘱咐学生时,还列举了自己多年的所见所闻。“我遇见过一些人,他自己刚刚取得了一些成就,马上就想不再做实际的工作,想去指挥别人,就是想去做甩手掌柜。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得到真正的成长,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事。”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海燕 尹曼 李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