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学位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学术繁荣、人才培养,使我国从一个文化教育落后的国家,迈向人力资源的大国。四十多年来,我国培养了千百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位制度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形势需求,需在学位法制定、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学位质量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
关键词:学位条例;学位制度;学位法;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
四十多年前,中国学位制度建立,这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使我国从一个文化教育落后的国家,迈向人力资源的大国。四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的要求,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千百万专业人才,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我国《学位条例》的制定过程中,我们曾经参与了一些工作。记得当时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为《学位条例》的制定提供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文献资料以及他们实施的经验和问题。1983年第一届学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聘任我为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后来我又担任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成员和召集人,见证了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没有经验,幸而有一批老一辈的学者为学位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这些前辈大多已经过世,在纪念学位制度创建四十周年之际,我们非常怀念他们。我们要学习继承他们求真求实的精神、严谨治学的学风,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位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学术繁荣、人才培养。就我所在的教育学科来讲,改革开放之前,教育科学是一本苏联的《教育学》走遍天下。学位制度建立以后,在教育学门类下就设有十几个二级学科,1999年缩减为10个,进入21世纪后,起来越多的高校可以自设学科,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又多了起来。恢复重建了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中外教育史等学科,创建了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新兴学科。粗略统计,1979年教育学科从事科学研究的不足400人,四十年来培养的教育学硕士、博士已达数十万人。研究队伍不断扩展、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人才支撑。
《学位条例》颁布至今已四十多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权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位条例》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第一,我希望国家尽快完成学位法制定,改变劳动人事制度只重学历不重学位的状况。对于一些专业学位获得者,社会上只承认他们的学位,不承认他们的研究生学历,从而使学位获得者在就业和职务晋升上遇到困难。应该把学位与学历实现两证合一、与国际接轨,并强调学位的价值。其实,学历只说明学习的经历,学位才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第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需要调整。欧美国家学术型的硕士大多是一个攻读博士的过渡性学位。我国《学位条例》当初把硕士作为一个独立性学位有其原因:一是当时我国社会建设急需人才,博士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招生人数有限;二是我国学位制度刚建立,依靠国内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我们把培养力量主要放在硕士研究生上,在培养年限上大多都定为三年。
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能够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而且规模已经很大。应用型的专业硕士逐渐增加,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占了主导地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缩小比例,把学术型硕士研究阶段与博士研究阶段连接起来,我觉得这是合适的。独立设置的硕士研究生阶段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学术型人才培养把硕士博士研究连接起来,适当延长年限。这样,既能保障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能保证博士学位的质量。
第三,研究生培养很复杂,学科门类很多,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培养的方式方法就不一样。我对自然科学是外行,在社会科学中也只熟悉教育学科这一门。这几年来教育学科博士的质量,从总体上讲还是有进步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还存在许多问题。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博士的知识不博,他们的知识往往局限于自己博士论文的小范围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应该让他们多读书,古今中外的书都应该读,加深文化底蕴,在“博”的基础上达到“专”,才能培养博学笃行的人才。
第四,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只凭书面考试和简单的面试两种形式招生的办法,应以书面考试为基础,把重点放在面试上,了解考生的学习背景、专业意愿、能力倾向、思想品格,并给予导师较大的自主权。
第五,建立学位质量保障委员会,建立检查、监督机制,保障学位授予质量。要严格论文答辩制度。当初,一位博士生论文答辩需要半天时间,把博士答辩当作学术讨论,这不仅评审论文能否通过,学位能否授予,更重要的是博士生通过答辩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加明确今后研究的方向。现在博士研究生数量增加了,论文答辩简化了,往往半天就要有两三场的答辩,这样答辩的质量难以保证。我认为,要加强论文答辩的质量。事后论文抽查是必要的,如何取得与答辩专家意见的平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提高论文答辩的质量。
当前,我国教育进入了提高质量的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实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