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能源学院

【“乡”约盛夏 筑梦出征】实践服务黄河流域 科技助力绿色转型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6日 22:13  点击:

中国青年网菏泽83日电(通讯员 李云飞)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近年来,菏泽市在国家黄河经济带战略大保护、大发展背景下实施的相关路径和对策,为减污降碳、生态修复和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议。2022728日,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嵙创瑞沃团队菏泽分队前往菏泽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调研,探究能源企业在保护黄河流域的绿色方案

创客中心助力山东第一矿转型升级

山东第一矿美誉的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新巨龙公司,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自身转型升级命脉工程,搭设创客中心平台,有力推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和增盈创效。今年以来,该公司创客中心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技术攻关70余次,组织头脑风暴、创客论坛10余次,完成课题攻关160余项,产生1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嵙创瑞沃团队菏泽分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创客中心园区、产业孵化基地和设备车间。据介绍,新巨龙公司创客中心常驻创客122人,他们瞄准打造国内井工矿井人均效率效益第一品牌的目标,坚守变问题为课题理念,对接生产瓶颈、经营难题,实施攻关,原煤运输系统区域集中控制技术”“回采发泡水泥充填工艺”“全方位立体电法物探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应运而生。

图为实践队在参观创客中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云飞 摄

图为实践队在参观机修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云飞 摄

昔日矿区塌陷地变身今日绿色产业园

你们这来的还不算是好时候!谷雨以后、清明之前是园区最美的时节,所有的花都开了,尤其是800多亩白色的油用牡丹花海,别提多美了!龙美公司经理曹军笑着说。在参观完创客中心后,嵙创瑞沃团队菏泽分队来到新巨龙矿业子公司-龙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究矿区塌陷地上的绿色产业园。

图为实践队在参观龙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云飞 摄

万亩采煤洼地变良田池泽,千户属地农民变产业工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采煤人学会了种树,这里种植的经济林在菏泽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派上了好用场。据他介绍,目前,经济林种植面积7500亩、共300万株,除种植经济林外,园区最北端是现代畜牧生产养殖区,园区中部是省级湿地公园,园区的最南端是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新巨龙根据矿区开采方案对沉陷区进行超前预测,实施动态复垦工程,客土回填改造旧村,整合荒地、废路、坑塘,恢复耕作用途,形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林成行、管成网的园区布局,遍布沟渠路配套、乔灌草一体化的新农田景观,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立了和谐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截止目前,新巨龙治理塌陷地18000亩,相当于2个杭州西湖的水面面积。这一绿色、低碳、清洁和可持续发展循环采矿模式,荣获改革开放35周年百项经典工程称号。

这个绿色的园区不只是省级湿地公园和3A级景区,还是煤炭行业首批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不只是国家第九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还荣获国家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井工煤矿边采边复矿山用地新模式先锋等系列称号。

生产实践提出精益化生产方案

2022729日,在生产工人的带领下,嵙创瑞沃团队菏泽分队开始了为期五天的生产实践。据悉,嵙创瑞沃团队菏泽分队均为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研究生,他们的专业有矿业工程、资源与环境、系统理论及工业工程。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他们深入采煤一线,以节约创效、降本增效为抓手,实地调研生产中的问题;随后又到调度室、洗煤厂及选煤厂完整的参与了煤体开采、处理及储存的全过程。

生产实践结束后,嵙创瑞沃团队菏泽分队成员与煤矿生产经理、工人代表展开交流嵙创瑞沃团队成员李云飞提出要做好设备物料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加强机电管理和人员教育、行为管控,从自身寻找突破口,认真排查当前存在的经营漏点、管理难点;认真强化回收率管理,重点强化中夜班以及翻刀关键节点的盯班管控,细化两巷放煤管理。同时,嵙创瑞沃团队成员还积极细化整改了铁器杂料回收、废旧钢丝绳再利用、40T链条及钢绞线等物料回收复用10余项。此外,他们还在物料回收等问题上举一反三、认真对标,认真落实好企业算好经济账、严把材料关的要求,强化开源节流,真正助力煤矿形成人人都是经营者、个个都是效益源的精益化管理新格局。

图为实践队在井下进行生产实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云飞 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嵙创瑞沃团队菏泽分队成员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结束后纷纷表示要学好专业本领,不断深化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认识,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以实际行动助力能源企业全方位推动绿色转型及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