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机电学院

【系列报道五十九】机电学院201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风采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00:00  点击:

告别流火的七月,迎着八月的骄阳,我们的行程也迎来了尾声。在这一周中我们依次参观了位于沂南的红嫂纪念馆,兰山区的革命纪念馆和华东烈士陵园,河东区的新四军军部还有莱芜战役纪念馆。一路上我们追寻着革命的步伐,寻找并传递着那星火。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红色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在沂南,载我们去红嫂纪念馆的的出租小哥竟然是第一次前往红嫂纪念馆,在革命纪念馆跟我们闲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拖排车的大爷在提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对我们说没经历过所以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身处这一片红土的人们对红色文化是这样的淡漠,其实也不用多么奇怪,那在生活的重压下佝偻的身影说明了一切。管子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阶段,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生活奔波着无暇顾及其他。也正是这些为了生活整日奔波的人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时候无私奉献,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始终与党和人民军队站在一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像红嫂纪念馆的那位姐姐说的一样:中国人民是有大仁大义有大爱的,在灾难面临的时候是会团结起来激发出更大的潜力的。如果不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也许一辈子默默无闻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在那种面临着仁和义和爱的选择的时候,做出了牺牲,做出了奉献。沂蒙人民成就了那段历史,那段历史成就了所有在沂蒙山区战斗过的革命英雄。

身处这个浮华的时代,文化的泡沫折射出离乱的光影,仅是一团篝火看起来也像霓虹般闪耀,我想问我们究竟丢掉了多少东西,有多少传统技艺在我们这一代面临着失传的境况、有多少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消逝了踪影。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在这几天的调研中,我想我们都找到了,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了解红色文化,尽我们的微薄之力把红色文化发扬并传承下去。或许几十年过去,满头白发的我们还可以拄着拐杖给孩子们讲讲当年革命先烈们的故事。

归心似箭,一夜无眠。坐在公园的转椅上仰望繁星点缀的夜,如走马灯般仿佛永远都不会疲倦,夜还是那样的深沉,只是星光不如记忆中的璀璨。贪婪地呼吸着雨后习习的还沾着泥土味道的凉风,伸一个懒腰,赶走这几日旅途上的疲倦,迎接这又一个八月。

好了,传星火,行临沂,明年再会!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