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述
1.专业培养目标
财政学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财税问题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2.研究内容
(1)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收支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实现在就业和国民收入领域的目标。
(2)税收政策与实践。研究税收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发展,了解税收政策的调整,熟悉各税种的征管业务。
(3)政府预算管理。研究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及绩效评价等预算管理过程。
(4)财税史。研究中国财税制度发展的历史并探究财政运行的规律性。
3.学制与学位
(1)学制四年。
(2)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二)知识构架
1.核心课程
(1)主干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
(2)主要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中国税制、税务管理、财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银行会计、政府预算、资产评估、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
2.实习和社会实践
军事技能、劳动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中国税制课程实训、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税务管理课程实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实训、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三)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
1.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合在财政、税务、金融、咨询中介、其他企业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2.发展前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财政学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懂财政、精税收、通会计、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财税复合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学习本专业的优势与劣势
1.学习本专业的优势
(1)培养公共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财政学专业的基础是公共财政理论,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公共部门的社会价值,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培养公共意识,增强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2)构建完善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课程设置全面,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会计、贸易等多方面的财经类核心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或参加工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量大,职业前景广阔。毕业生除了可以在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就业以外,还可以从事企业会计、中介咨询、银行、证券等相关行业,选择范围非常广。且上述职业工作条件普遍较好,薪酬待遇可观。
2.学习本专业的劣势
财政学虽属应用经济学门类,但也涉及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专业的知识,课程复合性较强。另外,政策研究偏宏观,而税务实践偏微观,复杂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学生还需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与执行力,善于分析和解决财税领域内的实际问题。
(五)学生素质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
(1)政治立场坚定,爱党爱国爱人民。
(2)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3)树立正确职业观,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4)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2.知识与能力要求
(1)系统掌握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
(2)具备良好的文献阅读、动手实践、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六)我校此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1.财政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就业优势明显
财政学专业有50余年办学历史。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财政局、税务局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他类型企业,主要从事行政、财务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就业情况良好。
2.师资力量雄厚
财政学专业拥有职称、学历、年龄、专长、学缘等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团队,初步形成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
3.教学与科研成果丰富
近年来,财政学教学团队一直秉承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主编《财政学》、《中国税制》等教材,建有山东科技大学财税科学研究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和CSSCI检索,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省级、厅局级纵向项目和多项横向合作项目,编制了纳税申报、税务管理、纳税检查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实验教材及教学软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
4.实验和实践条件优越
现有政府会计模拟实验室,财税综合实验室,财政学科创新创业实验室等,能满足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并逐步与多家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充分满足财政学专业实习实践的需要。
5.图书资料丰富
图书馆现有专业纸质藏书90多万册,订购报纸100多种、期刊1000多种,电子图书100多万种,购进了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Web of Science和Springer 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8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