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肖静冉&王博等人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杂志发表光电催化水分解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3日 10:06  点击:

近日,化工学院肖静冉(学术教授)、王博教授等人在光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Enabling high low-bias performance of Fe2O3 photoanode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9.9)。

研究背景

Fe2O3光阳极具有高的理论光制氢效率和光化学稳定性,在光电化学(PEC水分解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除了自身导电性差导致的电荷转移效率低和光电流密度低以外,Fe2O3高密度表面态还引起了费米钉扎效应,导致其高度依赖偏置电压,开启电位Von约为0.8-1.0 V vs. RHE严重限制了其光制氢效率。常规掺杂手段(如Ti)往往可通过提高导电率提高光电流密度,但同时引入更多表面态,进一步提高Von。表面钝化层和助催化剂可有效降低Von,但其对Fe2O3光电流密度的提升效果与Fe2O3本身性能紧密相关。探索高性能无掺杂的Fe2O3纳米光阳极的制备手段,是获取低偏压下高性能Fe2O3基光阳极的关键。

成果介绍

通过水热制备FeOOH作为前体制备Fe2O3光阳极。研究发现,通过调节水热过程中乙酸钠的添加浓度可控制FeOOH前体的生长方向,从而调控Fe2O3电极的形貌。通过促进FeOOH径向生长,所制备的Fe2O3电极呈独立分布的纳米棒状而不是常规的纳米珊瑚状。该纳米棒状FeOOH在煅烧过程中可抵抗高温烧结,不会发生纳米结构的坍塌和合并。而常规纳米珊瑚状Fe2O3膜层增厚时,纳米结构发生合并,使空穴传输距离增加,从而降低了电荷分离效率,从而造成了光吸收和电荷分离效率之间的权衡。与珊瑚状状相比,纳米棒状Fe2O31.0 V vs. RHE偏压光电流密度提高到了0.84 mA cm-2Von降低了50 mV通过溶剂热后处理和NiOOH/FeOOH助催化剂修饰,光电流密度进一步提高到1.36 mA cm-2Von值降低到0.50 V vs. RHEABPE效率达到了0.45%本工作为制备低偏压下高性能的Fe2O3光阳极提供了方法。

该研究成果得到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2.11.134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