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党和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完成了合校更名,成为学校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山东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后不久便步入了“千禧年”,如何迎接新世纪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继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摆在山科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山东科技大学的组建与成立
(一)庆祝大会的筹备与召开
1.庆祝大会的筹备与各届祝贺
(1)筹备机构的成立与主要工作。为庆祝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学校研究决定,拟于1999年12月中下旬举行庆祝活动暨学校揭牌仪式。为了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学校成立“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曹书刚、王春秋任主任,王明镇任常务副主任。筹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宣传秘书组、校友来宾联络组、会务接待组,加强对筹备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明确各自分工与职责;各系(部)也成立了相应的筹备小组,负责本系(部)校友、来宾的联络和接待工作。筹备委员会在“隆重热烈,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节俭朴实”原则指导下,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明确了人员的组织分工、基本流程与财务预算等问题。
(2)各界祝贺。自1999年9月1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的通知》(以下简称“合并组建通知”)下发后,山东省、国家煤炭工业局与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对山东科技大学的成立表示祝贺。
1999年12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与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为庆祝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发来贺信,肯定了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多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勉励新组建的山东科技大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从严治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把学校办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次日,国家煤炭工业局发来贺信,肯定了长期以来学校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山东科技大学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继续为煤炭行业培养人才,加强与煤炭行业的联系,为煤炭工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为庆祝山东科技大学的成立,山东省、原煤炭工业部的领导同志纷纷题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志浩题词:尊师重教,科教兴国。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题词:发展科技教育,办好科技大学。原煤炭工业部部长肖寒题词: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培养一流科技人才。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书记、山东省教委主任滕昭庆题词:为山东科技育英才。
除此之外,为庆祝山东科技大学的成立,全国有40多个单位发来了贺信,有420多个单位表示祝贺,有70余家单位捐赠同贺。
2.庆祝大会的隆重召开
1999年12月28日,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庆祝大会在泰安校本部的大礼堂隆重召开。大会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书记、山东省教委主任滕昭庆主持,各级领导、各界专家学者、厂矿企业负责人、新闻媒体记者、校友代表、离退休人员、泰安校本部师生等近6000人参加。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刘长允首先宣读了“合并组建通知”,工作人员宣读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和国家煤炭工业局发来的贺信,并宣读了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志浩、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的题词。
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山东科技大学的成立,是山东省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山东矿业学院和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历史上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新成立的山东科技大学,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立足教学、科研最前沿,成为“科教兴鲁”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步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山东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之后,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宋本胜,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鲍志强,合校领导小组负责人、原山东矿业学院党委书记曹书刚相继发表讲话。曹书刚回顾了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所取得的成绩,阐述了新成立的山东科技大学建校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指出在建校基本思路和原则基础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重点做好的五项工作。
最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道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为山东科技大学揭牌,与会人员鼓掌庆贺山东科技大学的成立。
3.山东科技大学成立的意义
合校组建山东科技大学,是山东科技大学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对于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着极其深远的重大意义。
第一,组建山东科技大学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五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998年1月扬州会议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了力度,加快了速度。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由国家煤炭工业局划归山东省管理,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两校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是山东省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要求,对全省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第二,组建山东科技大学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山东高校结构,加快实现“科教兴鲁”战略。山东在全国属于经济大省,但高等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结构不合理,学校、专业重复设置,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梯次结构,办学效益低,人财物力闲置浪费比较严重,高校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组建山东科技大学时,全省共有普通高校49所,以师范类和医学院校较多,理工类院校较少。山东省每万人中有普通高校在校生18.5人,远远低于全国24.27人的水平;高校博士点、硕士点个数尚未进入全国排行榜前10名,这与山东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组建山东科技大学,办成一所规模大、科类比较齐全,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实力雄厚的多科性大学,必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山东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跃升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由煤炭高等院校升格为具有一般意义的科技大学,为未来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山东矿业学院时期,学校虽然已经初步具备多学科的体系,但总体上以煤炭工业为主,多学科或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之后,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的学科专业领域,为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应用基础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前提。
第四,组建山东科技大学对于两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均地处泰安市,两校合并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办学空间对学校发展的制约;两校主要专业都是面向矿业特别是煤矿,合并之后,有利于学科的交融与壮大;两校合并后,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科研实力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二)学校成立之初的总体状况
1.合并院校的基本情况
(1)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矿业学院1951年建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法、管结合的多学科院校。1998年9月起,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由原煤炭工业部划转山东省管理,由省教委主管。并校时,学院有在校生5906人,校园占地502亩,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单价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设备总值3478.89万元,图书72.37万册,教职工1581人,专任教师703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334人,占47.5%;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38人,占5.4%;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252人,占35.8%)。有2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28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5个学科门类。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1人,有5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与泰安煤炭工业学校、山东煤炭干校合署)由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主管。1975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山东煤矿干部学校,但因种种原因,拖了4年未能选址。1979年6月,经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准,重建山东煤矿学校,并决定将山东煤矿干部学校与山东煤矿学校合并建设、结合办学。1982年8月,经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党组研究决定,将山东煤矿教师进修学院迁往泰安,与山东煤矿学校、山东煤矿干部学校结合办学。1983年3月,山东煤矿教师进修学院改名为山东煤矿教育学院,同年12月迁往泰安。至此,一院两校结合办学的模式形成。1986年11月28日,经煤炭工业部批复,山东煤矿教育学院更名为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山东煤矿学校更名为泰安煤炭工业学校,山东煤矿干部学校更名为山东煤炭干部学校,山东煤炭教育学院、泰安煤炭工业学校、山东煤炭干部学校采用“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结合办学的管理体制,统设机构由教育学院牵头,学校享受师范专科学校的地位和政策。1998年7月前,学校受煤炭工业部、山东省双重领导,之后划转山东省管理。
学院以举办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为主,全日制在校生3674人,校园占地365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993万元,图书20万册,教职工383人,专任教师223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94人,占42.2%),有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设有大专专业12个、普通中专专业15个。
2.成立之初的机构设置与主要领导
山东科技大学成立之初的党群系统设置,学校党委下设7个校级管理部门: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团委、工会;25个校区与系部党总支。行政系统机构的设置,校长之下共设25个行政管理部门,即校长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处、科研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监察审计处、外事办、老干部处、总务处、基建处、校产处、保卫(公安)处、图书馆、高教研究所以及济南校区行政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人事处、基建处、总务处、校产处和图书馆;20个教学科研单位,即采矿工程系、地球科学系、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应用数学与软件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外语系、人文科学系、电气工程系、经济系、化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基础课部、济南校区社科部、济南校区基础课部、成人教育学院、矿山压力研究所、特殊开采研究所、工程爆破研究所、工程经济研究所。
学校党委书记曹书刚,党委副书记王春秋、油遂起、张士昌、马殿平;校长王春秋,副校长王明镇、宋扬、张云生、靳奉祥、陈维健。
二、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与十年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大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幅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1999年为开端,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数年进行扩招,规模得以迅速扩大。面对21世纪的挑战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以及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山东省“科教兴鲁”、建设经济强省的需要,新成立的山东科技大学如何抢抓机遇,顺应潮流,借势发展,是一个关系未来的重大课题。山东科技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与《山东科技大学2001—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简称“十年规划”)的制定,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基本方案。
(一)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
1.大会的基本情况
山东科技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于2000年4月10日至18日在泰安召开,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后的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学校各项事业沿着正确轨道、朝着跨世纪发展目标胜利前进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议大事统一思想,献良策绘制蓝图,聚群力以求发展,鼓士气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务实创新,为把山东科技大学建设成高水平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奋斗。
大会通过了校长王春秋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陈贵田代表上一届工会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并对《山东科技大学2001—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草案)》以及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进行了讨论研究,选举产生了山东科技大学第一届工会委员会。
2.校长王春秋作大会报告
4月18日,校长王春秋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继往开来 务实创新 为把山东科技大学建设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回顾了从1958年6月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成立以后,到1999年12月28日山东科技大学正式揭牌成立41年来,学校不断改革与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得出“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只有全校教职工团结一致,勤奋敬业,求是进取,开拓奉献,工作才有活力,改革才有动力,学校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兴旺发达”的结论。报告提出了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在新世纪初,使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使学校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更多特色学科和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把山东科技大学建设成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基础理论及高新技术研究、转化、推广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中心。”
第二部分回顾了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对于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报告指出:“一九九九年是学校建设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是我校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一年;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学校建设和改革进入新阶段的一年;是在组建山东科技大学过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各方面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一年;也是在高等学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我校在山东省乃至国内高校之林争得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的一年。”学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招生规模科研与产业工作、后勤管理、校园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三部分以“面向新世纪的山东科技大学”为题,以《山东科技大学2001—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草案)》为基础,描绘了学校十年发展总体目标与实施步骤。报告指出,实现十年发展目标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高等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实施意见,结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理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教学科研运行机制,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科技水平和在科技市场的竞争能力。”
第四部分部署了2000年的主要工作。在山东科技大学刚刚成立的历史背景下,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设高水平科技大学的需要,按照校党委的统一部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顺关系,务实创新,充实内涵,强化素质;以新的标准、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新的干劲和新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本思路是:“以建设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准备;以二级学院的组建为契机,促进学科规划、调整和建设;以新校区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保证办学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以干部制度改革为动力,促进干部队伍优化,提高管理水平;以推行聘任制、分配制度改革为关键,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大兴学习之风、调查研究之风和创新工作之风为重点,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水准、高质量;以学校的发展为大局,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克服困难,维护稳定。”
(二)《山东科技大学2001—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
1.确立了学校十年发展目标与实施步骤
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国务院、山东省“十五”计划纲要,在学校发展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山东科技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初步讨论了《山东科技大学2001—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草案)》(以下简称“十年规划”),之后,这一规划又经过一年时间的充分酝酿和修改,于2001年3月召开的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十年规划”将跨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将山东科技大学建设成一所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具有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对外交流多种功能,学科优势突出,科技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省属一流重点综合大学。
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十年规划”又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05年,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和发展,为十年总体目标打好基础。第二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重点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全面提高,争创一流。
2.明确了学校十年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
为实现发展目标,“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01—2010年的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包括:(1)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的建设和调整,拓宽学科专业覆盖面,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形成合理的办学格局。(2)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搞好科技成果转化,力争使学校的整体科研规模、水平、实力、效益走在省属高校前列。(3)实施“人才工程”,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与科技大学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高效精干、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4)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加快新校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提供基础保障。(5)抓住扩大开放的大好时机,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外国智力,培养国际人才,让山东科技大学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山东科技大学,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6)积极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加快校办产业体制改革,抓好产品结构调整,使校办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轨道。
3.提出了实现十年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十年规划”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高等教育改革快速推进与山东科技大学成立不久的多重背景下制定的,从宏观上描绘了学校十年的发展蓝图。为了顺利实现建设与发展目标和规划,“十年规划”提出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采取非常措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多方筹措经费,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三)历史意义
山东科技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山东科技大学建设发展起步之年、全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实事求是地回顾和总结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经验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一主题,研究探索进一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动员全校各方面力量,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团结一致,改革创新,以更大的勇气和胆识,迎接新的挑战,为加快学校建设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的跨世纪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会议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应运而生,学校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又一次宝贵机遇的形势下召开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新情况下,大会很好地解决了学校如何站在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高起点制定并实施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如何进一步统一全校上下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把广大师生空前的热情和积极性凝聚起来、发挥出来等问题。特别是讨论了学校“十年规划”,这是在山东科技大学刚刚成立的历史起点上,就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和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如何建设这样一所大学而进行的规划与设计,对于学校之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办学的基础是民主办学,只有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听取和吸收全校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才能把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好、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学校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广大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和管理,有效地实行民主监督、民主办学的一次大会。各位代表切实站在学校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会议的重要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审议,是学校民主办学的体现。
三、开局之年学校的工作与成绩
山东科技大学成立,适逢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潮涌之际,适逢我国和山东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和成就之时。合校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结构,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增强了办学活力。2000年是山东科技大学成立之后的开局之年,也是发展和建设的起步之年,做好2000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学校之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在开局之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全面开展“三讲”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学校于2000年9月25日开始在校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为了深入扎实搞好“三讲”教育工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是未讲先学,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三讲”氛围。为了提高思想认识,学校党委组织处级以上干部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关论述,传达学习了全国高校“三讲”教育电视电话会议和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各类文件、报道,还编辑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补充读本》,充实学习内容。同时开动校报、电视、宣传栏等一系列宣传工具,做到校报每期登“三讲”、电视每期播“三讲”、领导逢会讲“三讲”。二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三讲”教育提供有力保证。学校成立“三讲”教育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曹书刚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春秋和党委副书记张士昌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开展“三讲”教育日常工作。三是广泛调研,拟订方案,确保“三讲”教育顺利进行。6月17日和9月1日,校党委两次召开党委常委会,听取学习调研情况的专题汇报,并结合学校实际作了具体部署。9月5日至8日,学校先后在校本部、职业技术学院和济南校区召开离退休校领导、离退休教职工、处级干部、教师、民主党派成员等五个层面的10个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逐步形成学校“三讲”教育实施方案。
在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9月25日,学校隆重召开“三讲”教育动员大会,标志着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在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全面展开。
10月8日,学校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阶段情况通报会。23日,学校“三讲”教育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总结与动员大会举行。校长王春秋主持大会并宣读了省高校“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同意山东科技大学‘三讲’教育转入第二阶段的批复”。校党委书记曹书刚作“三讲”教育第一阶段总结和第二阶段动员报告。11月9日,学校召开“三讲”教育民主测评大会。13日,学校“三讲”教育由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总结与动员大会召开。曹书刚作了总结与动员讲话,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27日,学校“三讲”教育由第三阶段转入第四阶段总结与动员大会召开。
12月7日,学校“三讲”教育总结大会举行,曹书刚在大会上作了总结讲话。讲话指出,根据上级要求,学校本着“认真对待、精心组织、严格运作、确保质量”的原则开展“三讲”教育工作。通过“三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优良传统再教育,增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增强了搞好政治理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找准并抓住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了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使党委班子和成员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工作重点,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学校各项改革。
(二)二级学院的组建与学科专业的调整
1.组建二级学院
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论证报告中提出,山东科技大学实行一校多院制,即实行校、院、系三级领导体制。按照“五统一”的原则,根据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学科建设需要调整专业设置,逐步组建一批二级学院,扩大学科交融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拟组建8个二级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组建二级学院工作迅速启动。学校成立了组建二级学院专家组,由以退休教授为主的12名教授组成,蒋全法研究员任组长,周文安、赖昌干教授任副组长。专家组对学校各系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实验室装备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级学院组建的原则意见和初步方案。本着“突出特色、突出优势,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和“成熟一个,操作一个,既有紧迫感,又不草率行事”的原则,在已有的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学校于4月17日正式成立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于6月18日正式成立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年之内完成了7个二级学院的组建工作。
2.学科建设、专业调整与重点实验室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发挥了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促进了普通学科建设,发展方向明确,成效明显,“采矿工程”学科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目标的建设工作起步。在专业设置上,学校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力求结构优化。自1999年以来,通过本科专业申报,学科门类与专业数量逐渐增加;2000年3月17日,学校1999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月,学校新增矿产普查与勘探、机械设计及理论两个硕士研究生单考专业。是月,学校拨款1000万元,同时,各相关院(系)、部按1∶3的比例匹配经费,对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进行强化建设。学校印发了《关于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强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由科研处组织实施。10月,经批准,学校新增“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基础数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工程力学”“精密仪器及机械”“材料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三)招生规模的扩大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1.招生规模的扩大
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使高等教育的扩招势在必行。2000年,学校共招收本专科生2487人,招生总数比1999年增加63%;硕士研究生招生达到102人;博士生招收11人;成人教育招生2048人。
2.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1)总体理念。山东科技大学成立以来,学校按照“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的办学思想,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讨论的基础上,围绕增强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强调教学改革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性的观念;要树立加强素质教育,把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观念;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要改变教学就是用一个模子“塑造”所有学生,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要树立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是培养学生根本途径的观念。在教学的全局性工作中,要树立质量意识,视教育质量为学校的生命。在高等学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本科教育是基础的思想成为学校工作的主导思想。
(2)教学改革。①不断深化教改与教研工作。2000年1月18日,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部署之后两年的教学改革任务,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意见:一是深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增强质量意识;二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教学计划管理,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三是确保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出一批实质性成果,教学方法改革有突破进展;四是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五是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六是扩大办学规模,发展研究生教育,引导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10月,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教育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了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试点课程校级立项工作,建立了省、校、院(系)三级教学改革立项体系。在教学研究的项目管理上,实行滚动制,学校资助项目每年确定一次,经推荐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研项目的,学校还按照省级项目经费给予配套资助。该意见的出台,从制度上保证了学校教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推动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年内,“材料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拟滚动立项的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实施学分制。2000年,学校制定了《山东科技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学分制的实施,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使学校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之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学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因材施教原则与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完善对教学质量测评与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改进考试考核办法,积极推进教考分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风建设。2000年成立校、院(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
3.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各类荣誉与奖励
山东科技大学成立之初,在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各种教学资源趋于紧张、教师工作量加大的情况下,学校保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
(1)科技竞赛。2000年,学校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1项。组队参加了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全国银奖1项、铜奖1项,山东省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在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中,学校有4人被授予“中国网络之星”称号。在“百灵杯”首届山东省电脑网络大赛中,1人被授予“山东省电脑网络百灵之星”称号。
(2)英语教学。2000年,1998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在题型变化大、考生增多的情况下取得了平均分66.47分,通过率为68.75%,优秀率为6.5%的好成绩,明显高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学校平均分比全国高校平均分(53.78分)高12.69分,通过率比全国高校平均值(35%)高33.75个百分点,比全国重点大学平均通过率(51.15%)高17.6个百分点,优秀率比全国高校平均值(1.6%)高4.9个百分点。
(3)体育竞赛。2000年,在由学校承办的山东省大学生CUBA篮球选拔赛中,学校男、女队双双夺冠,并在随后举行的东北赛区比赛中获男篮亚军,进入全国八强;在首次与外国篮球队(澳大利亚青年篮球队)的比赛中,学校男、女队双双获胜;校男篮代表山东省参加了成都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居全国第四位。
(四)科研工作改革与主要成果
1.科研工作改革
(1)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国家在科技工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高校科研工作面临全新的形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也适时进行了深化改革,不断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开创新局面。2000年,学校修订了《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奖励办法》,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
(2)注重科技信息开发。科技信息开发工作是广大教职员工确定研究方向、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成果转化最基本的前提。科研处一直非常重视科技信息开发工作,不断探索新思路。在纵向方面,针对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后立项渠道的改变,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拓宽立项领域,开辟立项渠道,先后邀请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信息产业厅领导到学校具体指导工作,并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领导来学校考察基础研究情况并与教师座谈基金申请有关事项,使学校科研立项局面有了较大改观。学校立项领域已从传统优势领域拓展到信息、机械、电子、环保、化工、经管等多个领域;在巩固原有立项渠道的基础上,开辟了海外学者合作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国土资源部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项目、山东省环保局项目等新立项渠道。在横向方面,学校不断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力度,拓宽横向科技开发领域,努力为教师的横向科研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2.科研立项与主要成果
(1)纵向科研立项。2000年,全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密切关注上级部门及各有关部门科技政策的改革动向,努力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科研优势,积极培育高新技术生长点,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多学科多渠道申报各类纵向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就。共获纵向立项64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47项;计划经费357.2万元,实到经费238.4万元。主要科研立项有:信电学院刘淑琴副教授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高速电磁轴承系统试验装置研究”,使学校在国家“863”计划三个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宋振骐院士承担了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吴国华教授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煤炭行业入世后的战略研究”;职业技术学院范维元副教授、冯文旭副教授主持了“煤矿井下人员自动定位系统”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学校留日青年教师蒋宇静博士依托学校申请的“工程岩体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纵向立项在层次高、经费多、竞争激烈的国家级项目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如海外学者合作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863”磁悬浮项目等均为学校首次获准此类项目。
(2)横向科研立项。2000年,全校共获横向科研立项122项,合同经费达到2035.8万元,实到经费1418.9万元。其中,在非煤领域立项53项,合同经费1462万元,占全年合同经费的71.8%,成功实现了向非煤领域的拓展。
(3)主要科研成果。2000年,全校成果获奖共计1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9项;完成项目鉴定、验收共计31项,其中鉴定15项(作为第一单位8项)、煤炭基金评议通过5项、国家基金结题5项、山东省基金结题6项。获准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出版各类著作64部,发表各类论文1032篇。据教育部科技司公布的大学科研评估,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位次分别为:科研经费第87位,获奖成果第85位,论文发表第78位,成果转化第122位。另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0年10月发布的检索结果,全校发表的论文被EI收录7篇,居全国第122位,被ISTP收录10篇,居全国第77位。特别是学校自主研制的“大型喷浆机器人”,2000年11月通过科技部“863联办”和省科技厅共同组织的产品验收和鉴定,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于12月被评为2000年度“山东省十佳科技成果”并居首位,样机应用于施工现场,受到一致好评。
3.国内外学术交流
2000年,学校于4月24日至25日举办了“中俄城市与矿山地下工程学术会议”。会上,中外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学术会议时间虽短,但为学校下一步扩大与俄罗斯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与山东大学于8月6日至11日承办了“2000年国际复分析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7个国家的47名外国代表和53名中国代表,会上有20名中外学者作了学术发言。在引智工作上,有4个国际合作项目获国家外国专家局资助,分别是:“废旧塑料的再生和加工”“地表沉陷控制与塌陷治理”“高应力区洞室开挖优化设计”“采准巷道围岩水泥注浆加固”。这4个项目均顺利完成,并及时撰写了较高质量的总结报告。经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推荐,学校的3名学者(王春秋、宋扬、陶华学)被正式接纳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于2000年4月25日在学校成立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这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国外成立的第一个科学中心,对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和知名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4.高教研究与期刊工作
高等教育研究所是与学报编辑部合二为一的学术机构,兼有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承担决策咨询和期刊编辑出版等职责。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1980年建立的山东矿业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为处级编制。下设一个编辑部、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个编辑室。多年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所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参与到科大建设和发展中去,在高教研究和期刊工作方面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
2000年,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28篇,占年发表论文总数的13.3%。据不完全统计,学报发表论文被国内外著名文献索引刊物共收录131篇。其中,《中国数学文摘》收录26篇,《矿业文摘》摘录105篇,国外刊物检索10数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学报在走向世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00年底,学报已进入国际三个重要文献检索系统和数据库:CA(美国《化学文摘》)、MR(美国《数学评论》)和EMA(美国《工程材料文摘》)。其中,CA是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一,成为它的来源期刊,标志着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物质量、学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报被国内7个大型文献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它们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期刊文摘(CST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中国数学文摘》和《矿业文摘》。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1999年创刊以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记办刊宗旨,政治上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学术上追求高品位,办刊水平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赞扬,许多文章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00年,学报第1—3期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三大权威性检索期刊摘登1篇,全文转载8篇,专栏介绍论文1组,标题索引70篇。
(五)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与高端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
1.干部制度改革
2000年3月20日,学校举行部分处级职位竞争上岗答辩会,来自校本部及济南校区的19名同志公开竞聘人事处处长、学生工作部(处)长、总务处处长、教务处副处长、研究生处副处长等5个按规定需要交流和补充的职位。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干部制度改革,搞好校党政管理机构领导干部的选拔配备工作,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校党委面向全校下发了《关于对人事处处长等五个职位进行竞争上岗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自荐或组织推荐,党委组织部测评审议后最终确定19名同志参加竞聘。竞聘上岗的实行,是学校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此后处、科级干部的安排,一般都采用竞争上岗、好中选优、择优聘任的办法,打破了干部的终身制,初步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
2.高端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
2000年,学校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教授来校工作,从校外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纯伯教授、杨芙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教授、钱七虎教授等4名两院院士为兼职教授,并担任二级学院名誉院长。职业技术学院聘请教育部职教司原司长、国家督学杨金土教授为名誉院长。新增博士生导师9名。学校初步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新引进校外博士5名、硕士30余名,有16名博士、2名博士后返校上岗工作。有21人被评为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从2000年开始,学校先后成立了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工程建设委员会和人才工程专家组,全面启动了“新光工程”人才建设计划。6月22日,学校召开会议部署选拔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评选资深教授工作,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六)校园文明建设取得优异成绩
2000年5月16—17日,全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组对学校校园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复审。经过复审,检查评估组认为,山东科技大学巩固发展了校园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并针对问题进行认真、扎实、有效的整改。一是对校园文明建设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学校把建设文明校园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举措,作为塑造山东科技大学的形象工程和学校二次创业的良好机遇,从而使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学校的各个层面上得到激发。二是学校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预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成效显著,使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不仅完善修订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而且把竞争机制引入创建工作,找到了通过改革促进学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也使管理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拓展了校园文明建设的领域,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明建设的内涵。经过复审,检查评估组认为,学校校园文明建设达到了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标准的要求,成绩优秀。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根据检查评估组的建议,并经省普通高校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批准,授予学校“文明校园”称号。
总之,山东科技大学在开局之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目标,理顺各种关系,不断充实内涵,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实现了“开门红”。尤其是制定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与方向,擘画了学校在新世纪初期的发展蓝图,对于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乘势而为,用奋进之笔写好科大历史新篇章,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