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声音正文

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方法

发布时间:2024-12-09  点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而且还指明了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中,要求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感召法的运用,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

感召从字面理解就是感动、召唤,基本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交流。感召所体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所进行情感的引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方法,就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借助一定的教育内容,运用正向情感去感染、感化、感动和引导青年,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感召方法的方法论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一种理念,其要旨是在于社会实践领域中意见沟通、平等协商、共同参与。当这一观念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基本原则时,它直接指涉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交行、互动的双方,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

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是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构建,要求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对象的主体地位,适应新时代青年自主意识,顺应他们的思想变化,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帮助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完成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感召方法,注重人文关怀,体现情感性,注重人情味,是一种尊重人的尊严、人格、情感的方法,体现的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的理念,真正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开展。

感召方法的心理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接受意识选择性的制约,而意识的选择性具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性接受包含着两种接受范式:一是无意注意接受,即:不由自主地对某一事物发生注意而引起的接受;二是有意注意接受,即有预期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地注意而产生的接受。内在性接受与人的兴趣相联系,是一种兴趣性接受。兴趣的产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他就有可能对有关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同时,认知冲突也可以诱导人们产生优先的注意。

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方法更多地注重心理交流与情感的运用,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的一个重要要素。实践证明,一个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能无情感的参与,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情感并非接受活动的某一个独立环节,它存在于接受活动的诸多环节之中。无论是外在接受的意识选择还是内在接受的意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感召方法都体现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独特优势,运用感召方法可以强化无意接受,减少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教育,转变思想观点;可以升华有意注意接受,使其主动接受教育;可以唤醒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其需要的接受原动力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

感召方法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向

以真理的力量感召青年。与其他教育方法相比,理论教育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教育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里,理论武装就是引导教育对象正确的方法论分析社会现象后的本质,让教育对象认识到科学理论的彻底性,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对科学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信科学理论的伟力。说理教育过程中,注意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的引导,以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情感“共振”“共鸣”。

以辉煌的历史感召青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如党史中既包含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包含着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的鲜明政治品格。以辉煌的历史感召青年,就是要从对党和人民的历史情感上,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取得的苦难辉煌,从历史上吸取精神营养,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伟大目标感召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目标指引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是感召方法的本质要求。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宗旨引导青年厚植人民情怀,始终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以光明的未来感召青年。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未来的光明前景,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美好的前景,光明的未来需要担当,需要奋斗。要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鼓舞和激励青年,引导和教育青年认识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锲而不舍,不懈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的青春篇章。

(作者周静宜,系测绘学院辅导员。本文系2022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的实践路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