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声音正文

深化教师评价改革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27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而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我省《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的出台,为我校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以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南。

一、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更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是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举措。

在过去一段时期,高校教师评价往往过于追求成果数量等因素,而忽略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教师评价改革要建立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和潜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在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下,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深入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统筹谋划、机制建设等方面下功夫,通过系列改革举措,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深入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突出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依据,不断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师德师风培训体系,通过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培训班,举办师德典型宣讲等多种渠道,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二是加强师德师风监督考核,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三是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通过组织“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评选、表彰和宣讲活动,选树“身边的榜样”师德典型,弘扬高尚的师德风尚,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坚持引进培育并举,构筑人才发展高地。完善人才引育制度,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潜力。一是优化引才体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服务山东强省建设为目标,抢抓“811”项目重大机遇,加强人才体系顶层设计,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履职贡献,持续优化人才结构。二是强化教师培养。实施“山海英才工程”“菁英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综合考虑人才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给予政策和经费帮扶,定期进行评估,全力支持教师成长。三是激发教师创造潜能和创新效能。聚焦关键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聚焦一流学科建设核心指标,实施人才发展类、人才培养类、科学研究类等项目“揭榜挂帅”制度。不以“人才帽子”“职称高低”“论文数量”论英雄,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军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推动标志性成果实现重大突破。

深化聘任制度改革,提高用人机制活力。一是优化教师岗位设置,修订《山东科技大学岗位设置、聘任及管理暂行办法》,对教师岗位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对教师的教学业绩要求,引导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二是完善岗位评聘制度。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标准和评聘办法。逐步构建正常晋升竞聘、“教学骨干”、“直通车”、“直聘制”等岗位聘任方式,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着重考察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成果,破除资历限制,向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教育教学效果突出、在科研中取得重大前沿技术突破以及在社会服务中做出突出社会贡献的教师倾斜。

三、持续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深化学校教师评价改革

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是系统化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岗位特点、职业特性和发展阶段,需要持续优化政策支持、制度设计、组织实施等工作。下一步,教师评价改革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通过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健全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贡献、重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突出教书育人实效,不断完善教师分类评价。完善分类评价标准,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岗位业绩要求,全面反映教师的真实能力和潜力。优化分类评价,遵循不同类型教师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周期,以聘期评价为基础,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坚持分类聘任,根据不同岗位类型和学科领域,设定差异化的评价体系,优化按系列设置的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申报条件。

突出质量贡献导向,用好考核“指挥棒”。优化“考什么”,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坚持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职业操守,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工作实绩的考核。完善“怎么考”,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导向,破除“重数量、轻质量”倾向。进一步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同行专家评价制度。突出“怎样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与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挂钩,让有真才实学、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突出知识价值导向,持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加强评价与激励机制衔接,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建立以教育教学类、学科建设类、科研类、人才建设类、综合管理类等五类业绩绩效为核心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核算体系,坚持向教学一线和突出业绩倾斜。构建人才团队激励机制,对年度内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团队给予绩效奖励,激励团队发展,推动开展有组织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我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落实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各项要求,有效激发教师立德树人内生动力,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作者苗汝昌,系人事处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