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深度报道正文

“学生愿意来 来了乐意听”——访山东科技大学2023年度教书育人楷模王刚

发布时间:2023-09-18  点击:

王刚在实验室

作为一名山东科技大学青年教师,他有多重身份——教授、博导、山东省杰青、山东省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成员……他说,他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这个身份。

他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就要做到“科研就要能够真正解决社会需求,育人就要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他就是2023年度山东科技大学教书育人楷模、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王刚。

从学生到老师:“上课做到学生愿意来、乐意听”

王刚说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讲课。

历史的时针回拨到十多年前。2012年博士毕业的王刚选择了留校任教。他回忆,那时适逢国家推广微课建设。微课是什么?如何进行微课设计?这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王刚来说是个难题。

遇到难题的王刚想起了自己的求学生涯:2001年,他被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录取,亲戚、同学都不看好这个专业。但没想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讲授的专业知识吸引了他,宋振骐院士等老一辈教师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煤炭精神”感染了他。

回想自己的恩师对教学的热情、对科研的追求,他开始奋力在每一位老教师身上汲取养分:系里的教研活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老教师的课堂观摩……很多场合都有王刚的身影。

渐渐地,他不但掌握了微课教学的相关要求,就连自身日常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2015年,他获得了全国煤炭专业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山东省第二届本科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2016年后,国家逐步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王刚与导师程卫民教授及课程团队成员一起着手《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思政建设。湖南省郴州兴源煤矿“8·28”重大中毒窒息事故、甘肃酒钢集团西沟矿“8·16”重大火灾事故……许许多多教学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被他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同时,他将自己的成长经历、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们感受一辈又一辈煤炭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2021年,这门课程被评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所有成员均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让动画飞入教材”是他的大胆尝试。

随着2014年微信“扫一扫”功能的快速发展,他带领团队成员从《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里挑选出较难理解的50个知识点做成视频动画,以二维码的形式编排在教材相应知识点处,方便学生用手机扫码学习。经过反复校对,2019年1月,这部教材首次印刷出版,紧接着便服务于2017级的大三学生。

采矿工程2017级学生解树亮说“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教材,感觉很新奇,特别适合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近十年来,他曾先后两次作为主要参与人主持修订该课程教材,编成了国内安全工程专业首部融媒体教材,2020年,该教材获得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第三届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材特等奖。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王刚注重教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了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学生愿意来,来了认真听”成了王刚所讲授课堂的真实写照。

从一线矿井到科研高峰:“认准方向就持之以恒”

王刚在大三就开始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他自己说“不知不觉,这一干就已经20年了。”这一路走来,他跟随导师学到了太多太多;在长期研究中,他从未喊过苦、叫过累。坚持深入煤矿生产一线,不断向着更高的科研高峰前进。

“要解决矿上的问题,必须亲自到现场一线”,这是他对自己和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就经常与矿上工人一起下井,在井下一待就是8小时。体力跟不上,不说苦;脚后跟被水靴磨破了,不说苦;小腿被磕了很深的口子好几个月都未痊愈,不说苦;差点被巷道顶部突然掉落的石块砸到头,不说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危险,他从未向家人和老师叫过苦。经过多年的拼搏,他逐渐构建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针对深部低渗煤层瓦斯灾害现象背后对应的关键科学问题,他带领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开展了煤体微细观结构表征及其多场耦合渗流传输机制研究,厘清了多场耦合作用下煤岩孔裂隙结构与渗流参数的内在关联;开展煤体“气——液”输运条件下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机制研究,建立了低渗煤层注水难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他的研究成果被山东卫视等媒体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相关栏目多次报道,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山东、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支持。

上述研究成果也让他首位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各1项。

工作以来,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纵向课题13项,横向课题4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8篇、EI论文14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与学校、老师的培养、团队的协作、家人的支持也分不开。他曾被朋友戏称“在家,王刚就是家人的舍友”,家人则称“家就是他的旅馆”。

在他的身上好像总有一种用不完的劲儿,团队成员和学生就见证了他几乎“全年无休”。一位刚到学院管理岗任职的老师说:“我发现,同样发的微信通知,王老师总是回复最快的那个。”

从良师到益友:不断提升和学生感情温度

“老师,您周六晚上有时间吗?我们想了解一下考研与工作的事情。”这是今年开学不久,王刚收到的安全工程2020级3班班长的信息。他是从这个学期开始,半道接手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他毫不犹豫地回复了“没问题”三个字,并把当周周六晚上的时间预留出来。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当班主任了,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他提出了“1211”的工作方法,即每周找2名学生谈话,每月召开一次班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状况,结合自己成长经历,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老师,我们几个想参加个专业类的竞赛,您能给我们一些指导吗?”面对眼前这几名安全工程2020级的学生,他给出了煤矿CO2封存的课题。这些学生当时才刚刚接触专业课程,掌握的知识还不是特别多,面对这个课题,学生们表现得束手无策。王刚则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技术等方面耐心讲解,并布置了每周“作业”,每周都找时间进行线下或者线上汇报,同时为他们小组配备了两名研究生作为“小导师”解答疑难问题。两个月下来,课题组的学生们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经过他们的努力,最终的研究成果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第8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一等奖。

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则采用“私人定制”的培养模式,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每个人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中,曾有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中1人连续2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已毕业研究生中2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2名毕业生分别进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1名硕士研究生已成长为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中青年科技骨干……

刚刚获评为山东科技大学教书育人楷模的王刚说,相比荣誉,他更看重的是“心系学生,为人师表”,这是一句朴素的话,也是自己永恒的追求。(记者: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