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深度报道正文

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记我校“师德标兵”文法学院孙法柏教授

发布时间:2018-06-16  点击:

校党委书记袁俊平在学校各类干部会议上,多次讲到:“认真就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认真就是要细致、规范,对事物不放过任何细节,尽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这是袁书记对学校所有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我校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我校“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孙法柏不仅将此奉为座右铭,而且身体力行,以爱为出发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书写着精彩的育人华章。

尽心尽力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孙法柏,1970年生,山东新泰人。1993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先后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获得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法律硕士学位与法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93年8月在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煤炭教育学院)任助教、讲师以来,至今在教育岗位上已走过20多个年头。

20多年来,孙法柏先后为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三个层次10余门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超过600学时。不论是在本科生还是在研究生课堂上,孙法柏始终遵照“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的理念,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核心地位,没有过丝毫的放松。他的授课,一是要求严,二是效果好,学生喜欢上他的课,就连本科四年级的课,学生也几乎是全勤。

孙法柏授课从不搞“满堂灌”“一言堂”。他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还尽可能地把学科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生对孙法柏的专业水平非常钦佩,但对他也有“抱怨”,那就是“太严了”。孙法柏带的研究生反映:孙老师的课“不好糊弄”,上孙老师的课必须全力准备,否则课上很容易“出糗”、很难过关;课下做论文,也必须百倍努力。因论文质量问题,孙法柏从来不因自己是分管的副院长而对自己的学生网开一面,反而以身作则,更加严格。因要求严格,指导有方,孙法柏连续8年每年都有3-4名研究生获得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几乎每年都有孙法柏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入选。

孙法柏认为,教书育人就是要让学生爱上学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孙法柏课上课下、茶余饭后,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他谆谆告诫: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读书武装自己;学术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但研究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学术研究锻炼能力。本着这样的理念,孙法柏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反复强调要求学生一要“坐得住冷板凳”,多读书,勤积累,只有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才能把可用的知识变为能力,古话说:“天下之势,单少则平,积多则神。”二要融会贯通,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将知识“吃”进去并消化吸收的过程,知识只有化作自己的认识,已不再是外在“客观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构成“能力”。三要创造性运用知识,知识只有与实际结合,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知识的力量才会迸发出来。

尽职尽责推进学科科研建设

2004年,孙法柏承担了研究生秘书工作,晋升副院长后,先后分管学院的研究生、学科、对外交流和科研工作。工作中,孙法柏不仅自己带头开展科研工作,而且群策群力,努力推动学院的学科和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孙法柏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的分配,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更像一只“萤火虫”,努力发光,他要用短暂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近年来,孙法柏先后在《国际法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法论丛》等发表法学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国际环境法基本理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信息化生态化模式下青岛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国际法与环境》等著作多部;主编《WTO与国际经济法》(英文版),副主编《经济法律导论》《国际经济法学》《法律职业伦理》等教材;获得省社科联、省软科学奖、青岛市社科等科研奖励10余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WTO环境壁垒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主持多项省部和厅局级项目,主要有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生物技术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机制研究、山东省软科学项目——节能减排评价体系研究、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实践教学与法律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山东省教育厅计划项目——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信息化与生态化模式下的青岛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环境法律政策整合研究、中华环保联合会委托项目——土壤污染侵权案件分析报告等,俯首当牛,勤耕不辍。

管理工作中,兢兢业业,顺势而为。在学院党政领导下,孙法柏负责组织申报并成功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点、法学一级学科学位点和公共管理硕士点(MPA)。先后参与组织申报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科技厅软科学基地、省社科规划办科研基地等3个科研平台,2014年,成功组织全院教师合力申报并获批了“海洋与经济社会发展”校级科研平台,以此进一步推进学院科研的特色化和团队化建设。自2008年以来,学院科研经费稳步提高,科研层次明显提升,从原来的年均科研经费不足2万元,到现在的年均50万元,科研项目层次从省部级、国家级项目几乎为零,到近几年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论文质量和专著数量都有大幅度提升。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科研经费和立项层次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和提升,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学院也非常重视保护教师的科研热情,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确保科研工作的推进。

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孙法柏有一个很朴素的观点:只有学生认可了我的工作,我的努力才有意义。教师就应该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才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自2008年分管学院研究生工作以来,孙法柏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了“研究生珠山法学论坛”学术研究交流平台,举办读书会、专家学术报告、学术沙龙、法律实务讲堂等研讨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20期,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力,来校参加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已达百余人,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科大法学的影响,促进了学校间的交流。学生也爱上了这个论坛,已毕业的学生经常说,“很怀念论坛”“总想回去看看”。

孙法柏深深懂得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他积极对外联系,争取学生的学术锻炼机会。2012年、2013年,孙法柏主动联系组委会,并负责组织学院研究生参加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做到“全程跟随,服务到底”,两次比赛分别获得全国三等奖和优秀奖。自2012年以来,孙法柏寻找机会,联系台湾百年名校中兴大学法政学院与科大文法学院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已先后有多人次来校为学生授课讲座,并形成了常规化的交流机制,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方已实质性地参与到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中,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经过多方交流磋商,与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法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联系,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便利。

“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这已不单是孙法柏时间管理的哲学,也是他朴实恒重的人生观。孙法柏谦逊、文雅,看上去有些书卷气,但熟悉他的都知道,他内心坚韧、执著。他深深热爱着教师这个岗位,深深热爱着他的学生,他愿意在教育这片田园里一生耕耘,积极探索,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