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逐梦深蓝 执着创新——记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执行院长杜立彬

发布时间:2020-07-17  点击:

他是一名有海洋强国梦的人,十几年如一日驰骋在海洋监测领域追逐着科技兴海梦想,为我国海洋监测装备的自主创新发展默默付出了青春年华,用默默的坚守和不变的执着,深刻诠释着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他,就是杜立彬。

杜立彬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执行院长,深远海探测技术团队首席专家,一个醉心于海洋监测装备研究的科研学者。同事每次和他谈起海洋监测技术研究,他总是充满激情和情怀的谈起十多年前初次接触海洋监测装备时的情景:我国是个海洋大国,300多万海洋国土面积我们还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经略海洋首先要认识海洋;而当时我国在海洋监测装备领域与国外有20多年的差距,95%以上监测传感器装备都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海洋监测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海洋工作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不忘初心,同向同行,坚守科研方向

2010年杜立彬成立了深远海探测技术团队,建立之初就以建设一支国内具有特色的融合深海水下剖面测量、定点测量、可视化观测和海底观测网等一体化探测的深远海探测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团队为目标。十年来,他带领团队瞄准国内急需的海洋投弃式传感器技术、海底观测网络技术、激光雷达技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从基础的测量原理到结构设计、软硬件结构,一步步去探索攻关。

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几十万经费开始起步,到多次承担国家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高水平专家学者,他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牢记初心,始终把提高我国海洋监测装备水平作为自己科研的最终目标。对于他来说,科研项目、课题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主持第一个国家863海洋领域探索性课题开始,每一个技术方案、每一个实验细则都要仔细推敲,反复论证。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负国家的信任。

记得2012年,科技部门为了解决船载投弃式传感器国产化的问题,特意找到杜立彬教授询问是否能够在两年内实现技术产品化,为相关海洋业务部门提供可用的设备。当时国内科研单位在此领域的科研积累较少,和国外产品的差距在15年左右。面对这一国家需求,杜立彬没有迟疑犹豫,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科研努力的方向,无论难度有多大,我们都不能畏惧”。经过两年通宵达旦的技术攻关,终于研制出投弃式剖面测量系列产品,成功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助力海洋仪器国产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海底观测网络为平台的科学、技术和国防安全的国际竞争日渐激烈。而我国在此领域基础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11年开始,杜立彬教授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展海底观测网络组网设备技术攻关,开始了新的科研征途。他带着团队一干就是四五年,所有的技术难题,杜立彬教授总是要沉下心去研究,别人懂的他要懂,别人不懂的他更要弄清楚。

有时候为了一个技术方案的细节,他不断地开会讨论、仿真验证、改进、调试。一次为了解决一个通信故障,他带着团队一根线路一根线路的检查,不断地拆装设备,累了就在实验台趴一会,醒了就继续调试。靠着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和科研韧劲,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远距离供电技术、高宽带通信技术、自适应故障诊断处理技术、自适应接驳技术……终于研制出海底接驳盒等组网关键设备,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我国下一步深海观测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总是鼓励大家,“只要我们有信心,下功夫,技术难题总是能突破的,我们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光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国家负责,这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海洋装备的海试是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海试时风吹日晒雨淋、磕碰受伤是常有的事,还要搬运和操作重达几十上百公斤的仪器设备,严重考验着科研人员的体力、脑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为了保证海试质量杜立彬每次都亲自带队,这对容易晕船的他来说是一次痛苦的折磨。同事李正宝谈起过他第一次跟杜立彬出海的场景:由于时间紧,大型专业试验船航次不好协调,临时租用了一条十几吨的小渔船做海上试验,当时海况不好,船还停靠在锚地,他就出现了晕船的感觉。大家都劝他这次就不要上船,由我替他做试验。他对我说:“你是第一次出海,没有经验,会有危险。况且这是这台设备第一次出海,我必须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我最清楚应该如何测试、测试哪些参数,出海做一次试验费用高,我们不能浪费任何一点经费,晕船我能克服。”等到预定站点时,他已经面色蜡黄,但仍穿着救生衣、腰里绑着绳子,忍者恶心呕吐的难受感觉,亲自一个个投放设备回收数据,坚持着完成了这次试验任务。

10多年来,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杜立彬一直穿梭于科研实验室和海边、海上试验现场,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战。在杜立彬带领下,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4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建立相关产品标准3项;成功研制了海底接驳盒、海底高压电源、水下高清视频、溶解氧传感器、水下悬浮微粒分析仪等组网关键设备;实现了船载固定及投弃式剖面测量仪器的产品化及应用;在海洋高精度传感、海洋环境可视化监测、海底观测网络、海洋激光探测等领域取得的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形成合同额1500多万元。

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开创蔚蓝事业新局面

2019年杜立彬来到山东科技大学担任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并作为海洋技术学科带头人,担负起学科建设与教书育人的重任。学院成立之初,各项条件比较薄弱,工作思路、科研方向还不够清晰明确。他带领大家紧紧围绕国家智慧海洋战略,确立“船海并重”的发展思路,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向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技术领域进行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依托区域优势与产业定位,与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共建海洋探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智能船舶与无人平台技术、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等几个特色研究方向。

他不断探索实践,努力破解难题,重点突破创新发展,积极组织本科专业申请,打造实验室建设。学院成立短短1年来,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及一级学科点,海洋测绘重点实验室获批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为学院下一步的发展壮大打下良好的开端。

杜立彬是一个勤勉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个心系学生发展的导师。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对学生言传身教。在生活上,教导学生以更高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积极的开展自我人生的规划;在科研中,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实际科研工作,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从“小白”到“科研人”的转变。学生们常说杜老师真的是做到了为人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

他常说,海洋技术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既要从宏观角度去发现问题,又要能脚踏实地解决问题。一直鼓励年轻科研人员积极创新,勇于试错。鼓励用新方法新思路去研究领域发展中的各种“卡脖子”问题,鼓励大家带着问题去做科研,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他始终对科研创新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广泛吸收各个领域的优秀技术成果,改进创新的投入到海洋技术领域中,解决了一系列的海洋监测类传感器的技术瓶颈问题。海洋学院供稿 责编: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