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之前,我一直承担着系主任工作,1998年我从系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有了更多的精力关注教学和科研。教学、科研和管理这三部分工作对于我个人来说,教学是最基本的工作。在大学里当教师,关键就是上好课、教好学生,这样才对得起教师之名。不做管理工作了,我就想静下心来琢磨琢磨如何提升教学水平。
2000年,接到教育部通知可以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当时的系主任王新华提出来由我牵头申报。我当时觉得教育部的教研项目难度大,不好做,所以不想出这个头。后来,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肯定不会好做,但正因为难,才要去啃这块硬骨头。更多的人觉得,多年来围绕着采矿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如果申报这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的可能性很大,这对于采矿专业课程优化非常有意义。当时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报!
既然决定要报,就憋着一股子劲,一定要拿下来,由我来带头申报“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几个人马上开始熬夜整理材料。
2001年6月,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我们的项目申报获得了教育部批准,项目的期限是从2001年10月开始,到2004年10月结束,并且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这个项目的获批来之不易,教育部的通知一发出就引起了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全国各个与矿业有关的高校都申报了,最后只有中国矿业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两个单位获得批准。比起当时申报工作,项目做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前前后后经过了三年多。首先,我们确立了用高新技术提升和建设传统专业,把采矿工程专业办成从事固体矿床开采的“大采矿”专业的基本改革思路。“大采矿”的意思是,不单单是采煤矿,固体矿床包括煤、金属与非金属。这个项目研究涵盖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式引入课题,要求实践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水准,整合现有的课程设置,设计了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都进行较为彻底的整合与优化的方案,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线的高新技术在矿业工程中的应用。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教学全过程,并积极支持学生广泛开展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最后提交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方案》及其《主要课程教学大纲》等多项研究成果表明项目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并部分超过了《项目申报书》和《项目认定书》中承诺提交的成果。
这个项目和一般的教改项目不一样,主要有几个特点。
首先,参加项目的研究人员多,除了采矿工程、通风安全、矿山压力、特殊开采等专业教师外,还涉及全校很多专业老师,包括文法学院的政治课,基础部的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外语学院的英语课,地质和测量学院的地质和测量课,机电学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普通电工和矿山电工课、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课程的专业教师。这个项目整合了学校乃至社会的力量,要组织这么多教师,协调这么多方面一起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再者,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巨大,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构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凝合专业主干课程。要彻底整合与优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最终提出各课程的课程大纲及实习大纲。我带领全系教师进行了大量课程改革,同时按照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新教材编写工作。
此外,在项目研究方面,我们不仅广泛调研了国内资料,而且还吸收了国外一些大学好的做法。课程设置吸收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印度矿业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学校采矿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优点。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吸收了学院团委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参加,重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完成以后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在很多方面都是国内领先的,这对国内高校采矿类专业教学发挥了示范和指导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大采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来只从事煤炭开采为主体的情况下,向金属矿与非金属矿床开采方向扩展,以适应地方矿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培养的学生专业适应面更广,更利于学生发展,也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在国内率先对采矿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全面、高强度、系统性的整合与优化,其中突出地对物理和多门力学课程进行了整合,使其体系明晰,删去了大量重复内容,节省了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层次性、全面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坚持“人文课要宽、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选修课要新”的原则,对各类课程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定位。
加大了对英语教学、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力度,开展了采矿专业全程英语教学的试验,多名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国内重点院校平均水平。在助推矿业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走向世界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对专业课程重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把多门专业课程整合成 “固体矿床开采学”一门课程,配以4门选修课,在专业课的教学上闯出了一条新路。
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有改革和创新,双语教学、名师讲座、分类实习、第二课堂等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整个教学计划和各课课程大纲外,还制作了15个教学软件与CAI课件,正式出版教材11部、专著9部,校内自印讲义6部,发表论文50篇。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项目在结题时,得到教育部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投入人力之多,经费之巨,完成工作量之大,取得成果之多,这在国内采矿专业中前所未有,对国内采矿学科的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一个“前所未有”,让同志们感到3年的付出再辛苦也值得。该项目最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大家高兴地击掌庆祝。回想起当时那种收获以后的放松和欣慰,到现在想起来都很激动。总结当时的心情,有点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的三种境界,一开始的时候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成功了是豁然开朗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选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讲述:蒋国安 整理: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