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与“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是山东大学校级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一校三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申办。“稷下风”讲坛立足国家战略急需的科技前沿,由专家教授主讲;“海右”论坛着重分享学术成果和读博经验,由优秀博士研究生主讲。2024年,学校研究生学术品牌以“助力关键领域有组织科研·锻造拔尖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坚持从数量拓展到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进步,围绕“四个面向”的高水平高层次讲座,依托公众号、官媒等渠道发布学术预告推文,支持培养单位拓展科研协作,联络牵引更多关键领域的学术资源,赋能研究生知识生产和科研攻关,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和超常规培养渠道拓展贡献力量。
“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本年度举办71期,共邀请主讲人76位,其中有院士(10人)、教授(46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0余所国内单位;邀请国外专家17位,分别来自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等10余所国际院校。
表1 2024年“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数据分析
在能源与环境领域,主要关注全球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的前沿问题。重点包括新型电力系统中“源-荷-储”发展趋势及挑战(第1409期)、生物质热化学高效转化负碳利用助力碳中和(第1408期)、碳纳米管集成电路技术及其挑战(第1383期)、风电场与电网交互的动态建模(第1379期)等前沿问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提供了科研基础。
在材料科学与化学领域,主要包括非铅钙钛矿的结构调控、发光性质及应用探索(第1398期)、聚离子液体多孔膜与光热耦合催化碳基小分子转化(第1396期),展示了在绿色化学与功能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二维材料输运和电子元器件(第1366期)、热力学亚稳态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生长基元化学势调控(第1365期)等新型电子材料的开发设计和优化,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落地转化开拓了思路。
在物理与工程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周期性介质中多尺度有限元方法的最优误差估计(第1406期)、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原子分子物理(第1403期)、 原子分子超快调控(第1393期),以及四旋翼无人机远程感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第1382期)、散射光场调控及其应用(第1345期)、可编程活性物质(第1340期)的最新进展,展现了物理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创新潜力。
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聚焦医学实践的交叉创新,氢分子医用材料的研究(第1404期),揭示了氢分子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从理论和框架出发促进护理实践的转化(第1390期)、社区认知筛查的护理实践与启示(第1346期),在护理实践方向进行了研究揭示。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在田野中阅读家谱(第1407期)、出土文献研究的方法与视野(第1405期)、经学与新经学的学术传承与变革(第1401期)、《周易》的现代阅读方法(第1361期)、《三言二拍》中商人与女性的传奇故事(第1358期)、对中西司法运作中的“第三领域”(第1347期)、跨民族美国研究与翻译的比较(第1343期),展现了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深刻的文化思考。
在学术方法与教育领域,知识转化与实施科学的研究现状(第1389期)、JRMGE论文投稿注意事项(第1388期)、结合办刊实践探讨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第1387期)、行为实验经济的公开分享(第1384期)、高水平科技论文写作技巧(第1342期),帮助研究者提升学术表达能力。
在跨学科与新兴领域方面,展示着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成果。移动电子设备作为通用分析工具的潜力:从比色成像到基于App的定量分析(第1380期)、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中科学机器学习与大模型的构建(第1375期)、人工智能开源生态与鹏城脑海系列大模型的研究(第1355期),展现了跨学科研究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迄今已举办1410期,品牌聚焦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分享前沿学术成果、探讨学科发展趋势,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助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学术生产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新担当新作为。
“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
“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本年度共举办21期,包含“优秀博士毕业生毕业报告月”系列活动一次,全国“海右”博士生学生论坛一次。“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由19个培养单位承办,35位博士研究生作为主讲人作报告,参与研究生1500余人次。
表2 2024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校内)分析
在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围绕“选题—写作—投稿—发表”的读研关键时期开展多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论文选题与写作经验分享”(第841期)重点探讨了如何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简谈近代史学史论文写作经验”(第840期)聚焦于历史学领域的论文写作,深入分析学术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如何在学术规范中体现个人研究特色;“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过程经验分享”(第828期)详细讲解了从论文撰写到投稿的全流程;“如何进行高效科研写作与成果发表”(第826期)从科研效率的视角出发,提供提升写作速度和质量的实用方法;“如何写好一篇科研论文——从实验到写作”(第822期)结合实验研究的特点,系统梳理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成稿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实验数据转化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在科研经验与人文关怀方面,注重通过经验分享帮助博士研究生更好地应对科研过程中的挑战。“优秀博士生科研经验分享会”(第829期)汇聚多位在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博士研究生,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出发,分享如何高效开展研究、克服科研瓶颈以及平衡科研与生活的宝贵经验;“科研学习与博士生涯经验分享”(第824期)则聚焦于博士生涯的整体规划,从科研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到学术规范的遵守,全面探讨了如何在博士阶段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术突破;“跨界到融合——我的科研成长之路”(第833期)通过讲述科研人员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探索与实践,展示了如何在学科交叉领域找到创新点,并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哲’里遇见更好的自己”(第837期)通过哲学思考引导博士生关注自我成长与内心世界,强调人文精神在科研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敦医励学,薪火相传”(第836期)则聚焦医学领域的职业道德与文化传承。
在学术前沿与技术创新方面,品牌展示不同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发展方向。“塑料废弃物的酶催化降解机理研究”(第838期)探讨了塑料废弃物降解的酶催化机理,为环境科学与化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智能控制:科技探索与创新”(第825期)聚焦于智能控制技术的前沿探索,展示了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应用;“健康经济学视角下护理管理的价值讨论”(第823期)从健康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护理管理的价值,结合医学与经济学的视角探讨学科交叉的可能性。
在励志与职业规划方面,激励博士生追求理想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传承青春薪火,共赴理想征程”(第834期)鼓励博士研究生勇敢追求职业理想;“学而有术,药创未来”(第832期),探讨药学领域科研与职业发展的齐头并进;“回答时代之题,彰显科研力量”(第831期)强调科研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海右”研究生学术论坛截至今年累计举办841期,旨在打通多学科思维交流脉络,全面覆盖研究生学术需求,真正发挥“三全育人”实效,为广大研究生接触学术前沿、交流学术成果提供平台。
迸发文化菁萃,肩负“两创”使命
2024年,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在山东大学举办。依托“稷下风”“海右”学术品牌,精心策划系列相关讲座,服务大赛全局,为各高校参赛师生了解大赛背景、赛题解读、文化“两创”时代背景和学术前沿搭建了桥梁。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赵沁平做客“稷下风”第1355期院士报告会,分别作题为“人工智能开源生态与鹏城脑海系列大模型”和“文化+VR”的学术报告。高文院士以群体合作与知识共享为切入点,介绍鹏程云脑开源生态和鹏程·脑海系列大模型计划,强调开源、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寄望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赵沁平院士回顾科技对文化形态与传播方式演变的推动作用,重点剖析虚拟现实(VR)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并针对数据获取与融合、人机交互、古籍数字化等挑战提出合作探索。
杜泽逊教授、罗鹭教授、王芬教授、田智忠教授、宋慧文教授做客“稷下风”第1356期“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首届赛题发布暨赛题介绍会”,详细解读大赛的四个赛题。
2024年全国“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眼中的‘文化中国’——技术转向与‘两创’图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论坛是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全国总决赛同期学术活动之一,邀请到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10余位博士研究生从多角度探讨主题,表达了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两创”的思考。活动引领参赛硕博研究生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文化“两创”的内涵意义与时代价值,对内切实开拓研究生科研视野、贯彻落实“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