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与修复实验,依托生命学院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专业,打造特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开放式教学虚实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项目通过虚拟场景以及图片、影像等资料,使陌生抽象的生态系统演替与修复变得直观具体,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解决多数学生无法全面的把握不同类别生物的细致特征、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修复问题。在群落演替的实验中,可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办法来探讨群落的演替进程和特点,以此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课堂相互补充,实现“虚实结合、以虚补实、以虚促实”的目的。
问题式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修复实验知识点多,内容涉及学科广,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科研结果,设计了黄河丰水、平水和枯水期不同的演替路线,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各个群落演替阶段的特点,虚拟实验操作和问题贯穿在整个实验,激发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思考,并掌握与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点,在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效果。
研讨式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项目针对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修复实验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设置开放性课题,设置了虚拟助教小精灵“灵灵”,妙趣横生,即时人机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式互动教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实验报告或制作幻灯片和具体实践、讨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研讨中培养科研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多样化考核指标,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通过线上(虚拟实验操作)和线下(实体实验操作)综合考核,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项目采用开放性课题研究方式增加项目的趣味性、科研性,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改革实验课程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山东大学(青岛)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对接,重点支持培育,积极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与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