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以来,古今中外都有实践求知的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开阔眼界,到卢梭的自然教育,再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虽然时代不同,但都蕴含着学习场域的转换。这些都成为后来国家层面出台研学旅行政策的重要支撑。
10月17日,在集团研学项目组的统一部署协调下,我校六年级的16位学生,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沂蒙研学之旅。为保证研学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成立了研学领导小组,安排老师全程负责研学工作。在出发前,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教师培训指导会、行前家长会、学生培训会,彼此达成共识,相互信任,希望研学旅行真正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人生课程。
在这三天里,我们一起深入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了解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一起“上山下乡”,草原写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一起演唱红色歌曲,感受革命人民的勇敢坚强;我们一起走进竹泉村,观竹听泉,与先贤们展开心灵对话。我们一起同吃同住,相互照顾,相互包容,收获了满满的师生情和同学情。在集团统一部署,并借鉴其他学校先行经验基础上,我校的首次研学旅行完美收官。为了使之后的研学旅行研有深度,行有厚度,我们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
一、研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研学旅行是一种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到一起的学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取证、亲身体验感知的教育活动来实现育人目的。因此,教育性一定是首要原则。回归到研学课程目标设置上,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目标都应该是指向的核心要点。此次沂蒙研学课程立足教育性,既有岱崮地质地貌与军工知识的了解,又有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有爱国精神、无私奉献、永不放弃等情感品质的熏陶。这些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是研学课程所要传达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研学课程究竟应该系统培养学生哪些素养、品格和能力?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也缺乏理性的分析。现在的育人目标是如何设置的?通常是先选定现有的旅行资源,然后再挖掘其中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们是否颠倒思考顺序,先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并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整体上为不同学段学生设置适切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相应的研学资源,实现研学课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二、研学课题的探究性与开放性
研学与游学不同,贵在“研”字,但研究在学校里也完全可以实现,为何还要走出校园?我想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实地观察或调查,获取证据,对书本、网络直接获取的资料不盲信,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这就要求研学课程要有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保证课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分组,分工合作,在出发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好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研学过程中待观察或待调查的问题(可提前设计观察表或调查表,便于到实地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获取证据。
三、研学内容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研学旅行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验性。课堂教学中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的问题,研学旅行中已不是问题。美国教育家希尔伯曼说过: “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东西的10%,所听东西的20%,所看东西的30%,视听结合能理解50%,与人探讨有70%的效果,亲身体验有80%的收获,给别人讲授后90% 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了。”
因此,研学课程设置要注意内容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切不可变成行走的填鸭教育。特别是在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活动中,可以增加学生讲解、提问、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否则简单的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讲解员的和盘托出,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被动消化知识,可能收效甚微。
四、研学手册编制的参与性
研学前,团队中的老师们会结合当地的旅行资源,开发出详细的学习任务和教育活动,编写成《研学手册》,研学前发给学生。但事情往往是,学生只被外出游玩这件事吸引,不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任务上。如何吸引学生们更多的精力,避免研学中学生不知道何时何地完成哪项任务,每次任务都需要老师再三提醒这个问题?
我想,是否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研学手册的编写?教师提前告诉学生要去的地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想做的事情。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并结合现实条件,选择出适合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研学手册,了解任务的安排,也使研学活动更具选择性,符合学生的需要。
五、教师的扶与放
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成就,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储备,还取决于自主发展能力。研学旅行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独立生活能力。学生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呵护,体验一种全新的集体生活。作为带队教师,我如何做才能既不让学生产生父母不在身边的失落感,又能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首先,教师要关注安全细节,把小事做细,不能撒手不管,要扶着学生,出发前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事项进行提醒,研学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也要及时嘱咐,如坐车全程系安全带;上下楼梯、上下车不拥挤,关注脚下;住宾馆中的烧水用电问题;餐厅走路要慢,注意地面是否积水或积油等。另外,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进行及时的疏通和引导。
另一方面教师绝不能做“保姆”,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剥夺了学生体验真实生活机会。比如研学前自己记录要带的物品,自主收拾行李箱;出发前、到站后自己存取行李箱;入住宾馆后,自行收拾内务;自己决定每天穿搭的衣服、要不要洗衣服;就餐时引导学生轮流分发碗筷,自己盛饭;遇到问题主动与周围人沟通等。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提示,绝不包办代替,变成孩子外出的“临时父母”。
作为新教师,缺乏教育实践经验,对于一些问题,可能也缺乏教育的敏感度。如何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我想,可以尝试编写“研学课程教师指导手册”,针对学生会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前想好应对措施,给出规范的做法。每次研学后,可以将新出现的问题补充到手册中。一方面帮助教师们缩短自己摸索的时间,尽快吸收先进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让研学工作更具规范性。
六、学生行为表现的背后意蕴
和学生相处的这三天,对我而言也是难忘且意义非凡的三天。我对每个孩子的了解更深入了,也让我对部分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是,我明确了接下来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改进之处。
首先,引导学生思维活跃,但行为规矩,表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如公共场所要懂得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等。当然,这些规矩学生可能知道但自我约束力较差,也可能真的没有意识到。这要求教师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及时提醒学生。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召开总结反思班会,表扬闪光点,指出不足。
其次,学生的阅读量过少、课外知识储备不足,而且阅读内容的思想品味有待提高。如何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问题?以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最近正在读的书籍;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随时交流读书感悟;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开展读书汇报会,彼此分享所读书籍;结合语文课程学习,和语文老师联手,分主题或分作者向学生推荐好书;和家长沟通,鼓励亲子阅读。
第三,学生课余时间安排问题,写完作业后的大量时间都被手机游戏和抖音占据。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将手机作为辅助学习而非消磨时间的工具?需要给学生普及使用手机的利弊,建议家长监督孩子使用手机时间。如果查阅资料、辅助学习可以使用手机,想玩手机游戏要坚决禁止。另外,给学生推荐一些有意思的学习软件,分散学生对游戏和抖音的关注。
第一次研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之处,但我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能卓越。人生就是一场马不停蹄的遇见,研学,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