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高峰论坛培训感受
从最初报名的时候,就有种被一众大咖闪到眼睛的感觉,总觉得他们离着我们太遥远。那种不真实感一直持续到报名邮件发送成功,并及时收到举办方的回复以后。迫不及待的踏上来听课的旅程,满满两天的培训让自己收获颇丰,前段时间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豁然开朗。名家们对核心素养的解读深入又有自己独到的体会,每个人都倾囊相授,对参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耐心解答。“深度教学”的提出,各种针对深度教学而设计的课堂模型的展示,无一不让大家感受到大师们的真实和努力。有解惑就有收获,有指导就有思考,接下来就是自己教学中去实践、去摸索。

一、说课堂
牛献礼老师的《探秘三角板》,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严谨又不失民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拼、动手画,然后发现规律、提出推测、得出验证,发现数学的逻辑之美,培养学生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学习。
李慧静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发生真实性的学习。通过核心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思考、有分享的过程,将知识内化。
马梅老师的《小数的除法》,合理使用学业纸,运用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课堂中,学生通过思维引导、思维碰撞、思维迁移以及思维导图,尤其是思维碰撞环节,每个学生都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合理又有序。
李松老师的《四巧板——T字之谜》,通过益智玩具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课堂中,先让学生动手尝试,遇到困难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以前先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已知中寻找数学信息,并组合成自己更容易使用的知识,进而解决棘手的问题。
刘松老师的《认识负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生生评价,促进学生发生真实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强震球的老师的《圆的认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内在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两位杭州来的教师,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课堂风格,教师随意幽默的话语,让学生们无比放松,所有的知识都采用学生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相质疑评价,这样的过程,使得学习真正的发生。
刘万元老师的《折线统计图》,通过直观展示,进而抽象出知识结构,最后形成建模思想。他提出:数学知识基本都可以找到直观的原型,我们的课堂要经历现实——直观——抽象——现实的过程。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比,最终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而应用到生活中去,完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刘永春老师的《认识圆》,,利用“学帮理练”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后互相帮助解决,遇到难点时借助工具去直观解释,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然后在通过层次的练习,及时的评价,让学生自主讲题,提高课堂效率,孩子们都不想下课了。
二、说名师
不管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教学”,还是“思维碰撞课堂的实践智慧”,从“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到“核心问题推动核心教学”,我能深深的感受到每一位专家对核心素养下教学变革的坚守与突破。而所有专家的经验分享中,都有一句话“发生真实的学习”,这与我们山大基础教学集团“共享生命成长,让学生发生真实的学习”不谋而合。
通过8位专家的报告,让我对深度教学、真实性学习有了更深的感受。每一位专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大家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力,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掌握的基础上。并且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设计核心问题,教师更像是课堂上的“裁缝”,负责穿针引线,刺激学生引发思维的碰撞。
深度教学就是为了理解而教。那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呢?首先,要看学生能不能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其次,要看学生能不能做出判断、能不能做出新的理解。还有,学生能不能真正运用知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出知识。
专家们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各有方向,展示的课堂有概念课、计算课、活动课、直观教学课、游戏课多种类型。提出“探究——发现”模式,、“问题引领”模式、“动手探究”模式、“思维碰撞”模式等等多种适合深度教学的课堂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追求“生动且深刻”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只有经历了过程,才能真正发生”的教育理念。
最重要的是,每一位专家都提出课堂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所有知识的起点。一节课不仅仅要给学生留下知识,还要留下数学思维,更重要的是留下问题。学生在下课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疑问,而这个疑问就是他下节课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是他对这个学科的兴趣所在。
三、说自己
通过专家的分析,特别是北京亦庄小学牛献礼老师的专题报告,突然让自己意识到,职业的成长要有原动力,职业理想的实现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思考方式。其实,我们与名师之间真的只差一步,就是“会思考”。在实践的层面上,我们往往有很多做法跟名师的做法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就缺了那一步,再思考再实践。别看只是这小小的一步,确是破茧成蝶的一步。牛老师问了所有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每天工作的时候,什么事情占用你们的时间最长呢?是讲课?作业?班级琐事?他说:我自己每天最多的时间就在备课!
教师的研究一定要从研究教材开始,并且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研读的教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一定要经常思考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并及时的记录,尤其是记录自己每一次的改变,对每一次对教材分析、课表分析所产生的新能量要及时的收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是上完这节课以后,再也不会去重复分析教材,更不会产生新的碰撞,并且自己对教材、对课堂产生的疑问和思考也都没有及时记录和再回顾,这也是我们与名师之间的差距。
所以说,我们与名师之间只差一步,对教育,要坚持“求真”,真正的思考,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实践,真正的反思,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