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要闻 / 正文
中心要闻
第三届“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4-09-24       阅读次数:

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的重要论述,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建设与民生保障领域的前沿议题,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生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与经验,9月22日,第三届“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办。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闾海琪,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出席会议并致辞。


邢占军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我们召开第三届“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学术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与民生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闾海琪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真知灼见,贡献高质量创新成果,助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努力。

在主旨演讲阶段,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展开详细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就题为“劳动力市场巨变背景下的就业保障”作报告,详细介绍了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转型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落实三中全会部署的深化改革促进就业举措,着力处理好就业市场供需匹配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江苏省社科联原副主席、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生活方式研究会会长叶南客教授作了“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与战略思考”的报告,系统论述了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原则、发展方向,详细阐述了老年教育现代化六大方面的战略重点和任务。

南京大学二级教授、社会建设与社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彭华民教授(线上)作了“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理论自主知识生产和贡献”的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实施上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加强学术研究和政策创新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立雄教授作了“过度精准与制度内卷:政策是如何终结的——基于低保案例的分析”的报告,提出低保治理中的精准化与内卷化的实践逻辑并强调适度精准的优化路径与策略。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山东省社会学会会长林聚任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社会福利保障的融合发展”的报告,聚焦当前城乡社会发展不平等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融合性城乡福利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乐作了“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报告,解读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建议。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奔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环节由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周长城主持。

9月22日下午,会议进入平行论坛研讨环节。本次会议设置了“共同富裕与生活品质”“乡村振兴与民生福祉”“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数字智能与风险保障”四个主题。有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学者、相关师生围绕各个分论坛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共同富裕与生活品质”论坛上半场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陆影主持,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数量经济学系系主任、教授贺建风与谈。山东大学(威海)讲师马艳朝以临终关怀为切入点,提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现路径;南开大学教授尉建文基于“信息茧房”对中国人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了探讨;山东大学副研究员程龙以河北省为例对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影响农民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峥旭基于就业视角探讨了共同富裕目标下财税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讲师陈肖涵基于扎根理论分析了企业职工休假的困境与对策。下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卫东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尉建文与谈。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李梦丹介绍了长期护理险政策对中国家庭内部向下金融转移的影响;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雪梅从恢复力视角出发,对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返贫防治进行了实证研究;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佳佳从公共政策的视阈入手,从时间利用的自由性、优质性、公平性对居民的时间利用进行了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亚茹通过SFIC模型,以温州市 H 区“托育养老一体化”模式建设为例探讨了养老托育服务融合发展路径;山东大学本科生赵旭基于各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了少儿抚养比影响工作时间与超额劳动的关系。

“乡村振兴与民生福祉”论坛上半场由《理论学刊》编辑部副教授邓帅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祝建华与谈。青岛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韩文燕分享了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的机制及实现路径;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廖家骏基于财政支农的调节效应研究,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凯霞介绍了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殷媛以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为分析框架,阐释了实现乡村共同体的再造行动与社会善治的实现路径;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孙翊铭从资源可获得性的视角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资源可获得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杰阐述了从贫困治理迈向乡村振兴的政策演进的现实挑战,并提出了优化思考。下半场由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教授郭海红主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凌文豪教授与谈。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探讨了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相关核心议题;山东大学副研究员陈仁兴基于嵌入式双轨治理模型的分析,讨论了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时金辉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现实堵点与未来进路;河海大学本科生刘俞麟介绍了乡村振兴中如何对农民主体性进行重塑与激发;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丽佳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耕地质量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论坛上半场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责任编辑王蕾主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青年研究会会长邓希泉与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成斌介绍了智慧养老中数字型社会团结的构建路径与机制;安徽医科大学教授杨善发介绍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并提出未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举措;山东建筑大学讲师张丹婷基于全国98位“第一书记”典型案例探讨了政党统合驱动乡村共治问题;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李树杨介绍了乡村振兴科普基地社区共建与共治机制研究;中共临沂市委党校讲师李瑾探讨了临时救助减贫效果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赵爽爽探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政策演进、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下半场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费立国主持,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成斌与谈。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希泉分享了对于当代青年“单数生活”的研究,指出未来“单数生活”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山东大学教授刘洋介绍了社区情感治理策略差异化的生成机制及其运行逻辑;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萌洋介绍了老旧社区治理的公共价值创造路径;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蔺小英探讨了住房福利治理作为政府范式与市场范式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的实现路径;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奉润分享了党建共同体的生成机理及运作逻辑。

“数字智能与风险保障”论坛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编辑王亮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系主任、教授严新明与谈。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谢东虹介绍了中国中老年人孙子女照料与生物老化的关系;烟台南山学院教授王丹丹分享了关于山东省农村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弥合研究;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佩瑶介绍了数字经济赋能银发产业的现实演变、挑战和路径分析;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牛秋雨对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进行了介绍;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图神经网络的新方法,通过自适应异常检测机制,实现对股票板块中异常股票的识别;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郭阳超逸基于嵌入性理论,对山丹县的易地搬迁二次嵌入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下半场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谢东虹主持,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周蜀秦与谈。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孙景珊探讨了“复式分析”视角下的基本民生保障研究;山东大学副教授李超基于技术变革视角对不断下降的生育意愿提出了新解释;中国石油大学讲师吴睿佳探讨了社会信用作为数字化治理工具的机制转型问题;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志敏基于社区韧性理论视角,分析了社会工作参与灾害治理的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何燕介绍了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山东大学本科生张曹逸探讨了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作用机制。

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原主任李建平,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周蜀秦及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科研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有关负责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及来自相关学院的师生共计200余人参加论坛。


文:褚  雷、王佳佳等

图:赵爽爽、王佳佳

编辑:杨景昊

审核:张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