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乡村政治与乡土文学”系列学术对谈活动(第二场) ----新时期乡土中国与中国文学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3日 10:02 点击量:


    4月16日,山东大学政府决策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场“乡村政治与乡土文学“系列学术对谈活动,本场对谈主题为“新时期乡土中国与中国文学”。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驻院专家杨争光先生与山东大学政府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进行对谈,山东大学马克斯•韦伯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民教授做对谈主持。对谈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


    杨争光先生首先由文学与时代的承接关系谈起,他简单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学创造的主流,指出那一时代的作家作品都与土地和粮食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及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代表性乡土文学作品都会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再分配和使用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作家拥有进一步的创作空间,在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背景下,乡土作家面对农村创作“关键词”变得逐渐丰富,但是文学作为感应的神经,一直担当着 “为政治服务”的特殊使命。

    山东大学政府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借由文学为政治服务谈到,每个人都是政治人,虽然未必有清醒的政治观点,但是总是在政治生活中有他的地位或感觉,个人要不知不觉或者说自然而然地关心一部分政治。每个人通过文学来表达他对政治的感受、想法、建议,从这个角度讲文学为政治服务是没错的,但绝不可狭窄地等同于“文学为政策服务”甚至于“为文件服务”。每个人都是政治人,每个人都可以有文学表达,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文学这个工具来为自己的政治观点、感受、立场、利益服务,文学表达更应发挥其对错误政策和决策的调整、匡正的社会功能。

    三位学者还就知青文学与乡土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就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家赵树理的作品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杨争光先生进一步谈到,新时期以余华为代表的乡土作家对政策的关注逐渐减少,逐步将关注点转移到人的身上,开始更加关注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变化。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丰富不过产生这个文学的时代,针对文学与时代孰高孰低的表述,他认为文学的高度需靠读文学的人去认知,生活的高度和深度也是由感受得来。

    谈及对新时期文学的阅读,杨争光先生着重推荐韩少功、王小波、阿城等作家的作品。对谈的最后环节,三位学者与现场参加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互动。此次对谈是“乡村政治与乡土文学”系列学术对谈活动的文学专场,杨争光先生分享与会者乡土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是一次难得的加强文化浸润和提升人文修养的机会。



    (文字:何鲁燕  摄影:莘子玉)


    --山东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E-mail:policy_making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