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学生风采 >> 正文
毕业生说|朱振辉:成为一名被需要者,在输出中彰显活着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8日 16:15    作者:    点击:[]


朱振辉

男,中共党员,1987年8月出生,2018级MPA研究生,淄博市临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会主席、人才工作科科长。

在校期间获得荣誉:

2019.05 “案例中心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

2020.01 山东大学研究生创新竞赛奖;

2021.06 山东省普通高校2021届优秀毕业生。


聊聊三年生涯

想来决定考研,也是一念之间的决断。循环往复的生活节奏中,总需要点变奏来增添精彩。未曾给读研有所预设,初心是能唤回几近搁浅的好奇心,激活日渐消弭的求知欲。秉承这样的信念,去备考、考试,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如获至宝。三年里,得以不断尝试新事物,拓宽新见识,累积新历练。一路走来,遇良师、得益友、广开智,有了新的成长。

三年难忘的,是MPA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总如春风化雨,令人大开眼界。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了不同的理论,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领悟了不同的见解。在软件园校区308的课堂上,曹现强院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公共管理的要义,方雷、楚成亚教授用精简的知识树梳理出庞大的政治学脉络(好吧,我承认,当年那张政治学导图其实是我做的),张天舒老师循循善诱讲授NPO的体系,张沛老师博古通今用评述的口吻讲评传统文化,孙宗锋老师风趣幽默得抖出学术干货等等。老师们的精心备课、精彩讲授,“教书用情,育人关怀”,让人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三年收获的,还有一群同窗挚友。难以忘怀,在软件园的大山坡公园,得三五同窗,看万家灯火,“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到不眠。与学硕不同,MPA的同学一般公务在身,所在单位也遍布齐鲁大地。大家的工作单位不同,见闻经历不同,脾气秉性各异,但同窗攻读时,又是心气一致,很容易产生共鸣。一路并肩走来,回首时,均已是知音好友。

重返校园,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能重返校园图书馆了。在静谧的图书馆,徜徉书海,手不释卷,收获一份心境,耕出一片心田,不可谓不惬意自得。步入社会的游子,总是念念不忘象牙塔里的安宁。当沉浮于工作、生计及家庭时,私人的宁静愈发珍贵。身边学子岂知坐在旁边的每一位MPA学员能同桌共读是何等不易。

三年经历的,还有赶路的历程令人印象深刻。我是从淄博往返于济南,或开车或火车或拼车,近一年半的周末奔波下来,也是感慨良多。往返途中,既有迎着凌晨四点半的月光赶路的焦灼,也有偶遇晚霞铺满天的惊喜;既有无灯夜路上一个人开车的孤独,也有同窗拼车相伴的欢乐;既有路遇N小时堵车的无奈,也有绕路后柳暗花明的欢喜。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车辙就到了尽头。

在论文撰写的路上,也经历了黑暗中的苦苦思索、迷茫中的困顿难耐,在导师张天舒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终于完成。难忘孤灯下踱步的身影,更难忘呼之难出的梗塞,最难忘被理性之光点醒的通透。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个人的学术思维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得到了加强。这些经历,将成为沉淀在灵魂深处的财富,激励自己在以后的生命中不断前行。


侃侃案例大赛

undefined

“可研可田队”获得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


参加案例大赛,源于一场讲座加一顿午饭。MPA中心安排的第一场讲座,主讲案例教学。听完讲座,酣畅淋漓,余音绕梁,由此也埋下了想学习理论分析现实案例的种子。若不是机缘巧合,这颗种子可能就一直深埋心底了。无巧不成书,我们的案例课是由孙宗锋老师主讲。午饭之时,我们又在食堂偶遇。边吃边聊中,孙老师问询我的工作内容,我就讲起了工伤认定的那些事儿。工伤认定虽不为大众所熟识,但其中的案件讲起来,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以案说法”小故事。当讲到一个我的认定生涯中唯一的败诉案件时,孙老师建议我把它写成案例,来参加案例大赛。最后留了一句“有搞头!”后,我们就收拾已经落凉的残羹离开了。

当时,成型的案例文稿我是无法独立成文的。于是,我就趁着案例大赛的公告尚未发布,根据我的办案经历将案例写成了一篇两万字的纪实小说。将案例故事化,目的在于让队友在最短时间内学懂弄通工伤认定这个学习门槛较高的业务体系。此外,通过最大限度尽可能完整的回顾案件办理流程,提供更多的信息点以便后期的分析挖掘。

组队友,4名同窗加1名强力外援。定队名“可研可田队”,谐音“可盐可甜”,寓意我们队既可学校之内做研究,又可广阔田野之中真实践。一波操作下来,几个人就这样从陌生人拧成了一股绳。案例文本撰写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扎实的调研。调研足迹几乎遍布了淄博市内的全部区县,访谈对象也包含了各个层级的业务人员。与此同时,各自分工,对全国已公布的工伤认定判例进行了下载梳理。有了扎实的调研资料,孙老师便开始带领我们攻关克难,对案例本身及所有的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几经破立,伴随着青岛校区食堂的早饭香,我们终于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分析框架。这是我第一次学习用学术思维来审视自己的工作,一场头脑风暴下来,终于洗涤出了真知灼见。

关于正文的撰写过程,此处可以省去八百字。要点在于合理分工,注意文风。我们的分工比较明确,案例的文本部分主要由我执笔,案例分析部分由队友孙悦执笔,先分后合,相互配合。就我个人而言,因为常年起草关于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的答辩状等材料,行文之中会夹杂各种法律术语,这直接导致读者容易“跳戏”。为纠正这种笔法,孙老师帮忙找了各种资料,下了大力气指导。书写案例,也是一遍遍回顾自己过往工作经历、记录自身体悟的过程。

三易其稿后,案例部分终于成稿。之后的合稿、定稿,就是统一文风、理顺要点,无需赘述。投稿过后,孙老师成竹在胸,我们几名队员则惴惴不安。直到32强名单公布,我们在欢欣雀跃中一颗悬着的石头落地。我们最终获得了大赛三等奖,案例评委会公布了决赛的视频实录,如有兴趣,可自行搜索观看。那场决赛,是我32岁的人生旅程中,首次登台辩论,虽不完美,但已无憾。

undefined

朱振辉在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现场


关于参赛的经验,我觉得有如下三点:一是要与指导老师深入沟通交流,将现实中的案例全貌尽可能的呈现给老师及队友,打破彼此的信息差;二是队长要一以贯之得认真负责,周密计划,坚决执行,确保案例调研和分析工作如期完成;三是“不要怕,大胆写!”,这是我们压箱底的绝招。

undefined

“可研可田队”队员在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合影


说说捐书故事

undefined

朱振辉捐书证书


我们拿到了第三届案例大赛的三等奖,根据大赛章程规定,会有一千元奖金,怎么用这笔钱成为摆在每名队员面前的问题——平分?聚餐?亦或买点礼物作为纪念品?看起来似乎都很不错。在讨论中,我的提议是“大家都是学公共管理的,咱们何不把这笔奖金捐赠出去?”捐赠?对,这应该是这笔“小费”最恰当的归宿。捐赠的对象与形式,我们也做了简单的考量。没有山东大学,就不会有我们的成绩,更不会有这笔“意外的财富”。我们决定饮水思源,乌鸦反哺——捐给山大。就这样,大家一致同意并快速地确定了这笔资金的用途,制定简单的方案后,我们便着手实施了。

经多方了解,那时山大还没有接受校友小额资金捐赠的部门。正在苦苦寻觅相关信息时,我们在学校图书馆的页面中发现了捐赠图书这条“明路”。致电图书馆采访部后,我们得到“接受捐赠”的肯定答复,但捐赠的图书能否入馆还取决于图书的质量、种类和馆藏情况。之后,我们就开始了漫长的“寻书之旅”。

书如瀚海,甄选如拾贝,“寻书”也是气力活。因为了解到捐赠的书籍只有在学校没有馆藏的情况下才会大概率入藏,所以我们筛选出的最终捐赠书籍必须无馆藏。为了让学弟学妹有更丰富的图书资源,我们是分三步走的:

一选,缩小图书搜索范围,确定备选书单。我们所学的专业是公共管理,涉及诸如政治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都是我们搜索的目录。书单的梳理来源主要有三个:老师推荐的书目、推荐书目中的参考书目、“知乎”“学术志”等网络平台推荐书目,汇总整理后是178本“目标书籍”。

二筛,挑选无馆藏类书目。经过简单枯燥的Ctrl+C、Ctrl+V以及二次筛查,仅有28本书符合无馆藏的条件。也就是说,在我们筛选出的书单中,竟有近90%是能在图书馆找到的!学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之完整、种类之完备令人感慨万千,也再次感谢学校提供如此丰富资源和优渥的学习条件。

三买,网上采购。通过网上搜索筛选后的28本书,我们发现有些书目已绝版,有些书目网上断货。为方便馆藏、借阅,最终采购的书目尽量在2本以上。经过综合考虑以及集体会商,借着618大促,我们锁定了12本书共31册。

夏日某个周六的上午,我们将沉甸甸的一箱书搬送到图书馆,清点书目无误后进行捐赠。图书馆的管理员问清我们来意后,也帮我们拆封记录并留下了我们的联系方式。

几天过后,胡馆长告知我,我们捐赠的图书均符合入馆条件,图书馆同意入馆!此外,还将为我们颁发证书。心愿达成,喜出望外。捐赠的初衷,其实很单纯:为母校做一件能做到的小事。

undefined

“可研可田队”队员捐书获得图书馆捐赠证书

谈谈求学感受






朱振辉作为学生代表在第二届山东大学公共管理论坛发言


关于学习动力
2010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齐文化的发源地淄博临淄,在临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我曾负责工伤认定八年多,是“互联网+”“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等政策在基层落地的亲历者和践行者。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余,我产生了很多疑问:“我们政府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了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影响?”然而工作中并没有我期许的答案。
为了解这背后的逻辑,打破现实的桎梏,拥有更多维度的视角,在而立之年,抱着对学无止境、笃行致知的追求,踏上寻求自我提升、学习理政之道。想通过新的学习经历,穷究研学之力、探求知行合一之道。
关于学之所得
“五本课堂笔记”,让人梦回课堂的引线。老师们的讲课甚是精彩,妙语连珠、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若是刷手机、看视频,可谓暴殄天物。我自幼天资驽钝,不善记忆,因此只能用本记录、用笔记忆。PPT是别人的,笔记才是自己的。一堂堂课程听下来,一本本笔记就这样留下来了,截止课程结束,竟也累计5本课堂笔记。在就读结束的日子里,轻抚起这一摞翔实的笔记,课堂的画面便又跃然纸上了。
“42本书的书单”,解救书荒于水火之中。在老师们的讲课过程中,会偶尔蹦出新名词、新观点或新视角,之后便是新书目的推荐了。不同的老师会根据科目推荐该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中的权威书目,无脑列入研读清单,省却筛选的时间成本。经过梳理各位老师在课上推荐的书籍,共累计42本推荐书籍,其中方雷、孙宗锋老师的推荐书目均以10+本名列前茅。而这42本书籍,也为上述的捐书事宜作了重要参考。
“110000字+的文稿”, 说明码字难都是纸老虎 文字工作者在三年时间内写多少字未知,但 自己在近三年的码字数,已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 在案例故事、案例正文和论文正文的撰写过程中,从无从下笔,逐渐到流畅的表述。从对学术规范的一无所知,到学术用语的严谨表达,写作带来的不仅有词汇量的增加,表述精准度的提高,更有思维深度的提升和逻辑性的锻炼。
“N个第一次” ,让求索路上精彩满满。第一次见山大凌晨四点半的校园;第一次作为Leader带领团队过关斩将;第一次登台辩论且直播;第一次在重要场合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在自己的极限与韧性之间不断试探,就这样把生命辗展开了。
“Be Creator,Be Needed!”,公管人就是要有公共情怀之人。这是三年所学感悟的凝练,成为一名创造者,而非单向的接收者,为这个世界创造一点新知、新事;成为一名被需要者,而非躺平的依赖者,在输出中彰显活着的价值。在职研究生,有着天生践行的优势,在工作中嫁接学理的精彩,在生活中划入成长的骄傲,在理性之光照耀下此生长行。


undefined

祝山大,

展百廿积蕴,育天下英才,

成山海之势,愿未来可期。


文/朱振辉   编辑/王深   责任编辑/丁恺


上一条:毕业生说 | 闫科蕾:以逐梦之光照耀求学之路

关闭

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济南)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滨海路72号(青岛)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文化西路180号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威海)
电话:0531-88376518(济南)
0532-58630305(青岛)
0631-5688083(威海)
电子邮箱:sdumpa@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