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团队掠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团队掠影 > 正文

《人民日报》专题采访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研究学术团队郑敬斌

发布日期:2018-06-29    作者:     来源:    

6月28日,《人民日报》政治版(第11版)刊发了《精准问责倒逼干事创业——天津启动为期3年的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的专题报道。我院郑敬斌副教授就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接受了《人民日报》的专题采访。

《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根据具体情节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针对个别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天津市去年开展了专项治理,今年又启动为期3 年的专项治理行动。确定整治重点,向不作为不担当严厉问责;紧盯环保、扶贫等重点领域,畅通举报渠道,解决“慢热”“不热”问题;在明责确权上下功夫,做到全面履职“有法”,严格尽责“有据”。

郑敬斌指出,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个别党员干部还存在不作为、不担当的问题,企图“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新担当新作为,必须精准发力、系统施策。

正行先正心。不作为不担当,表面上看是办事态度问题,本质上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场观点问题,是有没有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的问题。因此,要始终坚持将思想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责任观,真正做到用权力履行责任,以使命呼唤担当。

治理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思想教育是基础,制度建设是根本。要建立健全“无功即是过,庸碌就是错”的正向激励机制以及“能上能下,不换脑子就应腾出位置”的监督问责机制,旗帜鲜明保护担当者、问责不为者,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要明确问责主体和认定标准,规范问责程序和惩戒手段,从而为治理不作为形成硬约束、划出硬杠杠。

(作者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