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动态
成果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成果精选 >> 正文
【成果精选】赵树凯:漫谈公文写作——我的观察体会(五)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 22:44   作者:   点击:[]

五 写作中的发挥创新


这里的发挥创新,是指在规定方向、范围的写作创新,所谓“既要不出格,又要出新”。文稿写作中的发挥,是在特定目标和规范下的创新,更强调体现特定的工作取向、领导意图。

文稿写作首先要尊重体制要求。就文稿写作而言,任何特定的工作系统,由于机构或体制约束,都有一些规定的表达表述,即所谓范式、套话。既然是公文,就不能没有套话,不能没有程式,因为有一些共同的要求,特定的要求,特定的表达方式,如同戏剧的动作。但是,高质量的文稿,不论是工作报告、项目设想,还是领导讲话,重点肯定不在这些套话上,不在于套话说得多漂亮,而是要强调实际内容,是在实际内容方面下工夫。文稿写作,如同带着镣铐跳舞,要掌握一般要求、方向原则的基础上,要善于提出有实际内容的新东西。现在,我谈几点体会:

第一,要以平常心态对待高端作品,包括名家文章、重要讲话、重要文件等。

所谓平常心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视学习,懂得高山仰止,不能目空一切;另一方面,不能迷信崇拜,不要以为高不可攀。所有的文章都是人写出来的,所有人的思考写作,都是可以质疑的。如研究发现,即便是经典作家作品,在论证和表达上也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不严密的情况。在先秦经典中,学者们通常认为《道德经》的逻辑和表述比较严密,但是表达上重复啰嗦也不难发现,所以现在有些学者提出要搞现代修订版的《道德经》。

自从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我所在的单位都是在致力于起草文件报告,在起草过程中充满了争论和困惑。有些文件讲话已经发表,大家讨论中还是发现不少问题。有些文章讲话,是在多种尖锐不同的意见,妥协平衡的结果。没有问题的文件未必是好文件,好文件未必没有问题。所以,我们读高端作品,既要想到如何学习,又不要盲目迷信。拿到一篇报告讲话,拿到一篇高端作品,无论是讲话还是文件,当然首先要虚心学习,认真拜读,但同时,也不妨用挑剔的目光,质疑得心态去学习。要能判断那些是虚话套话,那些是真本实料、真知灼见。不要被朗朗上口的排比句、引经据典的宏论所吓倒。有一些文章,看上去气势恢弘大作,词藻华丽,但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逻辑的残缺、概念的混乱、思想的空洞。

第二,不要以为,只有理论精湛,学识渊博,才能写出好文稿,或者说写出好文稿需要很深的理论功夫。

从政策研究工作的角度看,翻检建国以来的农村工作文件起草,那些受到高度评价的文件讲话,基本上都不是所谓大理论家搞出来的。或者说,并不是从理论出发搞出来的。相反,一些所谓大理论家搞的文件,如1950年代的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的文件和文革文件,是陈伯达、张春桥等人主持的。这些文件当时都抬得很高,被捧为高屋建瓴、高屋建瓴、拨云见雾之类,看上去很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事实上,正是这些文件,给中国农村造成了历史性巨大灾难。从这些起草人来看,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学问,没有理论,文笔不好,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起草了好文件。这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没有大学问,没有高深的大理论,也能写出好文件、好报告。分析这种现象,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给我们信心。

第三,写作中要发挥创新,不能拘泥于领会贯彻上级要求意图,不能仅仅表述顺从和迎合,不能“述而不作”(只有阐述,没有创作)。

好的文稿富有特色,善于创新,起草人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一般来说,领导喜欢有特色、有创新的文稿,但通常不会具体指导,起草者发挥舞台很广阔。起草人首先要有自己的创意,好的构思,好的想法,好的表达。有了好的想法,还有善于表达,善于与领导沟通,善于向领导提出建议,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有所坚持。 文稿服务不是个人创作,不可能任凭个人尽情发挥,但是,文稿写作也很需要发挥创新,关键是,这种发挥创新,一定要获得领导认可。这对文稿起草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锻炼考验。如果不能说服领导,不论你的想法如何重要,这种创新都无法实现。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不能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还要善于说服领导,变成领导的想法。我曾经听到高级领导人议论提拔干部,说到某某受到提拔重用,重要的一点是:能领会领导意图并用文字表达出来,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善于让领导接受。

在文稿服务中,让自己的思想被领导接受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在特定科层制机构中,主导性意志只能是领导意志,领导不接受你的想法,你也应该接受这个现实,这就是要尊重体制。苏辙讲为官之道,有“明于至理,顺乎流俗”的说法,认为这是一种很高境界。在现代条件下,这种“流俗”可以解释为体制要求和约束。就是说,心里面要明白大道理,行动上要顺应某些特定规则。在机构文稿服务过程中,这些理念都很有启发意义。

这里还要说到杨坤泉的事情。1980年9月,中央召集各省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门讨论包产到户问题,会上爆发了激烈争论,后来形成了当年的中央75号文件,文件规定少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一般地区不要包产到户。杨坤泉是文件主要执笔者,他个人赞同普遍行包产到户,但文件表述要执行领导意志。会议召开过程中,在京西宾馆里,他到一些省委第一书记房间去聊天,动员他们支持包产到户,以此影响政策规定。这是他表达个人政策主张的一种智慧,成为机关里的一段佳话。

第四,处理好公文写作与学术写作的关系,通过两者相互促进,实现写作能力提升。

人们通常强调公文写作与学术写作之间的矛盾,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角度不一样,表达方式、叙事逻辑不一样,甚至语言系统也不一样。所以,如果公文象专业学术文章,或者专业学术文章象公文,这两者来讲都是不成功的。当然,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甚至词汇系统都完全被公文化了,这样就做不了研究,甚至写不出学术作品。我们看一些老干部回忆录,就能发现这个问题,思维框架和语言表达完全格式化了,写的像官样文件,很多非常重要的东西被淹没了。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公文写作和学术写作并不互相矛盾,甚至能够相得益彰。学术的严密逻辑,公文的清晰简洁,有时候互相促进,具有内在的共同要求。从历史上看,公文写作并不必然摧残个性化的创作研究。在古代文人当中,这两种角色其实也也是不断转换的。宋代文人如苏东坡、黄庭坚,唐代文人如柳宗元、杜甫、杜牧等人,都曾经是皇帝写作班子的,都做过批注奏折、起草招书、编撰重要文书的事情,这个职务通常叫中书舍人。唐代杜甫,曾经短时间内做过皇帝身边的咨询研究人员,而杜甫的很多诗,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当作很好的调查报告来读。杜甫作品在今天经常被用于政治史、社会史研究的资料。由此可见,公文写作并不必然损害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相反,这种经历还能够开拓学者的生活视野和思想视野,培养特殊的是观察分析能力。所以,在看到两种写作之间的矛盾时,也要看到两种写作之间的互补。

(未完待续)

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农政书院”





上一条:【成果精选】赵树凯:漫谈公文写作——我的观察体会(六) 下一条:【成果精选】赵树凯:漫谈公文写作——我的观察体会(四)

关闭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华岗苑南楼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0309 邮箱:iog@sdu.edu.cn

版权所有 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