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写作中的平台支持
写作是典型的个体化劳动,作品质量内在的决定于个人水平,但是,个人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是逐步积累的过程。那么,有没有快速提高的办法,或者说是捷径?应该说,是有的。这就是机构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为个人能力的提升建立一种支持体系,或者说有某种平台支持。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台支持具有决定作用。
好的环境氛围,对于研究写作构成有力的支持体系,有了这个支持体系的支撑,个人能力可以显著提升,甚至超常发挥。最容易说明这种现象的例子,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的运作机制,如麦肯锡、兰德公司等智库,往往三五个人的研究团队,其中有的并非资深人员,就能够承担大跨国公司、政府的咨询项目,收取很高的费用,产生很有影响力的咨询研究报告。这其中的重要因素,不仅因为研究人员个人本身有实力,更重要的是小团队依托大平台,小团队后边有整个机构的支撑体系。相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支持体系,仅仅是孤零零的三五人组合,别说是收取很高费用,就是收取很低的费用,也很难拿到咨询项目。
对农村改革有所了解的人知道,1980年代中央曾经连续出台5个1号文件,创造了中国改革史上的辉煌。前边我提到过,负责起草文件的,是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杜润生革命资历老,行政级别高,比当时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资历老,中央领导对他都很尊重。在机关内部,他特别重视建立宽松开放的工作氛围,在刻意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他主持开会讨论文件和报告,特别注意让大家充分发言,年轻人甚至面红耳赤互相争辩,有些省领导严厉用词尖刻的当面批评中央部门负责人,他甚至鼓动争论,在会上鼓励争论、思想交锋,不搞一言九鼎。研究政策问题时,经常特意邀请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参加。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有的是部长级干部,也有的是年轻人。他要求大家下去调查,他自己身体力行,70岁左右的人了,有时候一次农村调查一个月。单位内的研究气氛很活跃,杜润生仍然不满意。他说:“我们的机关作风不生动,不主动,还有官僚主义习气,多年来形成的机关化作风要改变,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科学的、战斗的作风,机关要对内对外开放,要是一个大熔炉,能沸腾、活跃起来,使每一个人能得到训练。”杜润生倡导的这种研究氛围,对于帮助研究人员成长、保证研究报告的质量非常重要。
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三十年,主要做农村研究,经历了几次岗位转换,后期五六年担任编刊部门负责人。很重要的一点体会是,对于优秀研究人员的成长来说,工作环境和氛围非常重要。这种环境氛围,实际上构成研究写作的平台支持。好的研究报告,正是依托了这种平台支持才能够顺利产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80年,有很好的研究传统,有着宽松的学术氛围。长期以来,国研中心领导经常反思调查研究报告存在的问题,鞭策研究人员不断提高研究报告质量。自上世纪末期开始,中心领导把研究报告存在的问题概括为“浅、轻、散”,不断自我警示。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学术环境改善,不断采取措施,为研究工作建立的强有力支持体系。最近几年,中心领导对研究报告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不断优化调研报告的审批流程;在机关内部建立严格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探索建立全国性政策研究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国外智库信息的收集整理系统;不断提高对编刊部门、编辑人员的责任要求。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研究报告质量的提高。
营造研究写作的良好环境氛围,建立起有力的支持体系,首先依靠是单位领导的重视,同时个人也可以有所作为。 对于个人来讲,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平台支持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这种支持体系中。一方面,主动利用已有的正式平台,如把本单位或相关机构的支持体系充分利用好;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非正式的办法,搭建自己的支持平台,开展常规化、高水平的同行交流切磋。
(未完待续)
图文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农政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