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时空应用与安全为国家战略和新基建基础,北斗新时空与空天信息微系统团队(BDCNS/PNTS)面向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开展前沿理论技术、电路终端和系统装备研究,致力于培养一流的交叉学科创新和转化高端人才。针对我国自主北斗高精度缺芯少核卡脖子共性难题,“智端”+“云网”协同在方法、芯片、终端、工程、推广中原创性设计;有效实现了广域北斗高动态亚米车道级的核心技术与服务系统、静态毫米级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的突破,将自主研制的北斗精密定位算法、集成芯片和格网差分技术在精准交通、农业、海洋等多个规模化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负责的“北斗GNSS/INS/DR敏捷精准测控微芯片系统技术与集成应用”“精准北斗新时空微系统关键技术、增强平台及应用”成果刘经南院士主评达国内领先水平;“省域北斗三号高精度位置综合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北斗副总师杨元喜院士主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国率先开办北斗智慧物联创新班,全国首个北斗微专业入选国家级新工科教改专项;科教、产教高阶赋能了我国、全省北斗+科学价值,具有重要社会经济意义。科教和产教协同“顶天”+“立地”实践“国家北斗、专创融合、红色思政、育人之魂”。
团队成员包括国家万人计划特支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国家青年万人、泰山领军人才、国家杰青、齐鲁青年学者等共20余人,专业领域涵盖电子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工程、信息与通信系统等多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方向:(1)北斗GNSS导航通信监视微系统技术;(2)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孪生时空物联技术;(3)多源融合定位与授时智能微系统技术;(4)电磁抗干扰与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技术;(5)陆海一体空地协同星地网络增强技术。
团队拥有山东省部级北斗新时空智慧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微纳器件与芯片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支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发改委重点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多项,与国内外一流院校及企业具有重要合作,具备优秀的交叉学科创新与工程技术基础。获批省北斗星光慕客科普专家工作室;省北斗AIOT数字孪生慕客空间实训基地。
二、团队组成人员
(一)招生导师
邢建平,工学博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副院长、集成电路学院智能集成微系统所所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担任中国卫星定位协会顾问团成员、山东省工研院(山东大学)北斗新时空智慧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国北斗科普基地/山东省北斗科普专家工作室/北斗AiOT数字孪生实训基地负责人,长期从事我国自主北斗新时空物联技术及产业化,产教协同下创新驱动创业实践育人工作,研究了首个广域北斗3号网络增强服务关键技术及平台,研制出支持5星9频惯导组合北斗芯片级微单元,建设了中国北斗新时空科教实验网(山东),在北斗精密高精度多星座芯片级微系统“北斗GNSS/INS/DR敏捷精准测控微芯片系统技术与集成应用”“精准北斗新时空微系统关键技术、增强平台及应用”2项目、广域格网增强方面“省域北斗三号高精度位置综合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给予了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的评价。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国家863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持计划课题等10多项和省部级项目30+项,同时担任国家级双创基地执行负责人、国家新工科教改专项负责人、国家双创学院执行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建设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创新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山东省课程思政名课/名师/名团队、山东省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等20+项;发表SCI/EI论文收录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项,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计算机软著20项、主持参加标准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排名1一项)、省部级科教成果特/一等奖9项(排名1六项)、二等奖10项。
担任教育部创新方法教指分委委员、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区主席、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IC分委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协会顾问团成员、全国交通运输标委会服务组专家、山东省创客协会理事长、全国电赛/建模山东赛区秘书长等,山东省物联网/单片机/创新方法/原创科技赋能大赛等5项赛事发起人,全国双百案例星光学堂l慕客空间&北斗时空技术与应用创始人,指导/辅导博士后国金/国银、互联网+国金/国银、挑战杯国金/国银、iCAN全国总冠军/国际创新奖等各级学生获奖百余项。
(二)合作导师
韩琳,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齐鲁青年学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面向生命健康和海洋环境监测的新型生物传感芯片与系统研发,开发了10余种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芯片(DNA、miRNA、抗原、抗体、外泌体、单细胞等)。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Chemical SocietyReview、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现了千万级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成果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报道。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面上、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课题等10余项,担任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群体项目首席。曾获青岛市拔尖人才、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奖、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担任卓越期刊BMEMat和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编委,担任山东省医学会类器官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生物标志物与人工智能应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济南市微纳传感芯片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先进电子材料、器件、生物传感芯片和装备(如: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和器件,GaN材料和器件,微流控生物芯片及其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主持和参与国、省、市科研和产业化基金10余项,包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基金项目,产业化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以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包括Small methods,advanced health materials,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nano-micro letters等期刊,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7篇,中科院1区16篇,中科院2区6篇。学术成果在国内/国际会议上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20余次,得到业内的认可和好评。申请国际和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已授权10余项,其中1项国际专利授权给国际知名公司进行产业化,1项生物芯片技术授权国内一家公司进行产业化推广。
徐天河,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国家万人创新计划获得者)。
甘甜,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东航,研究员,中国卫星定位协会。
吴海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子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姚铮,副教授,清华大学。
王志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胜利,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学院。
刘玉峰,浪潮智慧产业集团。
(三)其他成员
孟令国,副教授,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刘玉,副教授,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宁亚飞,副教授,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曹利华,高工,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宁一鹏,副教授,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学院
三、联系方式
邢建平
电话:0531-88390160
电子邮箱:xingjp@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