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
身体观是连接体育文化与整个社会生活的桥梁, 是群众体育得以发展的内在依据.目前群众体育 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迸行宏观调控, 而且需要激发、培养群众的健身兴趣与热情,而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群众健身热情的培养皆需以群 众身体观为根本依据,充分考虑群众参加健身的 个体诉求,树立积极合理的健康观与体育现。群 众身体观是历代文化思想沉淀的结果,认知传统 身体觇,探寻其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从 而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是改善当今群众体育发 展困境的有效方式之一。
1传统身体观与身体运动 u “形神一体”的传统身体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神关系”集中体现了 传统身体观的主要观点.“形”是指人的身体、形 貌及其外在表现,“神”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思想 意志或神采、生趣,“形”与“神”相对举,“形 神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荀子》认 为“形”为“神”之基础,提出了“形具而神生” (《荀子•天论》)的论断。桓谭《新论形神》以烛 火喻形神,认为形谢而神灭。东晋佛教领袖慧远 以“薪火之喻”论述了“形尽神不灭”的思想。 南朝范缜以“刃利之喻”代替“薪火之喻”,提 出了形质神用的观点。宋代周敦颐认为先有"形” 而后有“神”:“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太极图说》)。虽然历史上对f•“形 神关系”提出了“重形”、“重神”、“形神并重” 等不同的观点,但诸多观点都不否认二者相融为 一体的内在关系,并把外炼之“形”作为内聚之 “神”的基础和阶梯,形成了“形神一体”、“形神 共养”的传统身体观.,
迥异于西方身心二元论下的•‘身体坟墓说”、 “身体镣铐说”,“形神一体”身体观是建立在“天 人合一”思想上的整体观,"身”与“心”、“形” 与“神”既对立又统一。传统身体观将身体视为 精神、心灵的基础和源泉,认为人内在的精神境响下,身体之“形”的地位被削弱,身体及身体 运动成为儒道思想观念的承载体之一。
在道家“静为躁君”、“重神轻形”思想影响 下,以健康长寿为目的保健、养生术逐渐形成, 进而建立了系统的养生思想。老子主张“致虚极, 守静笃”(《道德经》>,以静养神,从而开启了“静 神”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提出“静神”以摄生 防病;嵇康《养生论》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 以令身”的观点;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认为“静 者寿,躁者夭”,主张“和心1少念,静虑,先去 乱神犯性之事”;孙思邈亦提倡“少思、少念”以 静神养生等等,,
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影响下,人们形成了道 德生命高于生理生命的观念,“身体”受到道德、 精神的压抑与遮蔽,身体活动也被烙上了 “道德 为首”、“伦理至上”的印记。一方面,儒家养生 将人的感情欲望纳人到礼教范围之内,借此抑制 贪欲以及过激的情绪和不良的习性孔子提出r "仁者寿”的观点,运用伦理道德思想对日常饮食 起居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拫据不同年龄阶段的 生理特征,提出了“二戒”养生法:“君子有二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 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 得”(《论语•季氏》),另一方面,无论是射箭、 清时期形成了门派林立、拳种众多的武术体系。 传统武术的演练以“形神一体”身体观为基础, 既注重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身体之“形” 的外炼,更注重精、气、神的内修,在外炼内修 中体会阴阳、动静、刚柔、快慢的内在关系,感 受儒道思想的精髓
节令民俗是在民间传说、原始宗教等基础上 融入了儒家、道家思想逐渐形成的,成为民间传 播、宣扬儒道思想的重要方式,民俗类身体活动 是特定的节口、节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 令民俗中,秧歌、高跷、舞龙舞丨师、登高、放风 筝、郊游踏青等身体活动,通过特定的装扮、固 定的身体活动方式表达节令民俗的文化意义,具 有鲜明的仪式性、符号性.1
娱乐类身体活动是与人们自由本性相通的游 戏活动,如蹴鞠、马球、步打球、毽球等球戏, 斗鸡、斗牛、斗羊、斗狗、斗蟋蟀等斗戏,六博、 双陆、象棋、围棋等棋戏等娱乐类身体活动因 与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所倡导的观念向左,在发展 过程中经常倍受压抑,甚至逐渐走向衰落。儒家 认为君子修养的目标是形而上之“道”,修养的过 程需“终日乾乾”、兢兢业业,对于影响君子修养 的游戏娱乐活动持排斥的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力避“玩物梃志'娱乐类身的健身活动,对于群体工作“落地”难的现状有 所改善,但由于缺乏社区体育发展方略和长效机 制的设计,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的设计,导致了社会转型中社区体育发展的乏力 与疲惫,“落地难”、“长效难”等困境仍然存在。
群众体育发展困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 因,首先,庞大的健身人群与匮乏的硬件设施之 间的矛盾是群众体育开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群众 体f是指社会平闰再姓的体育,平民百姓在我国 社会中大致占有85%.左右.,群众体f参与的人群 数量巨大,而场馆设施建设人均数量低,体育公 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势必成为群众体育开展的瓶 颈.,其次,社会转型期管理理念及方式不成熟等 问题直接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 水平的提高和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群众体育的 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体育职能部门在群 众体育工作屮的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合理定位,提 高其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构建完善公共体f服务 体系,是目前群众体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然 而,政府由管理走向服务,这一职能的转变仍然 处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
2.2传统身体观视域下群众体育发展困境原因分 析
群众体存足对每个公民参~健身权利的尊重 看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事情,健身意识薄弱。 同时,由于“重文轻武”传统观念影响,群众对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健身娱乐 上,造成参与意识不强,并且难以坚持。
由此看来,缓解群众体育的发展困境需要在 全面认知群众身体观及身体诉求的基础上,提高 群众健身的个体需求,培养其健身锻炼的兴趣, 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发挥其主动性 与积极性.
3传统身体观与群众体育发展路径的选择
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身体观对广大 民众参与体育的“个体需求”的培养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全面认知传统身体观对群众“个体需求” 的影响,传承发展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挥民间 草根体育社会组织的功能,建立“内生型”体育 发展模式,不仪有效缓解群众在文化接纳、行为 适应、身体认同等方面的问题,而a是当今群众 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1身体观视域下建构群众参与体育的“个体需 求”体系
群众参与体育有两个必需条件,一是个体需 求,一是条件允许:“条件允许”更多是客观方面 的因尜,而“个体需求”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 众参与健身个体需求的复杂性,构建适应时代特 点的个体需求体系,是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内在动 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客观分析传统身体观视 域下群众参与体育的个体需求,充分发挥传统身 体观对当今群众身体诉求的潜在的、隐性地、间 接的影响,建立以健身价值为基础的多元化“个 体需求”体系。另一方面,结合现代体育观念, 将健身健美、挑战征服的身体诉求纳入到个体需 求体系中。
因此,在身体观视域下,全面认知群众参与 健身的身体诉求,融合中西方体育文化观念,最 大限度的丰富“个体需求”体系,有助于激发不 同年龄、性别、层次等群众健身的热情,从而将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群 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2传承传播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传统体育文化 建设
虽然社会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带来群众生活环 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体育成为体育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 接受、参与到现代体育项目活动中尚需个过渡、 缓冲的阶段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传统文化及民 风民俗,是传统身体观影响下的产物,与群众的 身体诉求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因此,加强传统
“内生型”体育发展模式
民间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是参与个体自愿参加、 实现个体化身体诉求的组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传统体育发展历史过程中,传统体育项目大多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通过血缘、宗法、 地缘等方式融入百姓生活中并得以传承,形成了 具有宗法伦理性、草根性、自组织性的民间体育 社会组织,成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时期以來,随着现代化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传统民间草根组织因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逐渐走向了解体,但依托社区、互联网的新型民 间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2 年底,全国网络体育组织达到80多万个。
针对当前民间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根 据群众年龄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为民间草根体育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方面,以社区为 依托,鼓励农村及城镇中老年人群接续传统,建 立民间草根组织;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优势, 保障网络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民间草根体育社 会组织的建立以参与者的个体需求为前提,充分 发挥这类组织的传统,并将这传统与体育价值 精神相融合,建立“内生型”体育发展模式,以 改变群众体育工作“落地难”的现状。统身体观,另一方面,结合时代体育文化的身体 诉求,在身体观视野下建构多元化个体需求体系, 接续传统,改善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6
参考文献:
丨1|燕连福.中国哲学身体观研究的三个向度丨J].哲 学动态,2007(11):49-55.
丨2|刘媛媛.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研究及其现实意义丨J1.体育科学,2012(1):81-87.
[71陈璐,等.从身体规训到生存美学:福柯身体观 的转变及对体育实践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13(2):31-33,
[8】张再林.“我有一个身体”与“我是身体”- 中西身体观之比较[J].哲学研究,2015(6>:120- 126.
[9]丨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