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要闻

12月19日,《光明日报》刊发学校党委书记徐剑波署名理论文章。文章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为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涉农高校承担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的时代重任,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爱农兴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有爱农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文章全文如下: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涉农高校承担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为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涉农高校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爱农兴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文化人,激发青年学生爱农情怀

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发挥着培根铸魂的导向作用。涉农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浸润作用,把“一懂两爱”的爱农基因植入每名学生的精神血脉,引领广大学生矢志成为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传承者。

在深化“三农”价值认知中厚植爱农情怀。爱农情怀根源于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深刻认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红色基因”与涉农高校“绿色元素”深度融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教育等人才培养各环节,把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情教育和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三农”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认识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坚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心和信念。

在赓续农耕文化血脉中厚植爱农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签,也是新时代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要推动耕读教育、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等课程教学,举办耕读文化节、农业科技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建好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农耕文化校园景观等,让学生在传承农耕文化、推进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砥砺爱农情怀。

在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要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加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把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强化生产一线思政育人要素的深度挖掘,通过建设科技小院、乡村振兴驿站、开展大调研等方式开设别开生面的“田间地头”课堂,引领学生走近农民、走进农村、走向农业,努力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践行者,把最好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文育人,培养青年学生兴农本领

大学是传承文化和培育新人的主阵地。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涉农高校要探索构建练就兴农本领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造就适应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在本领导向上彰显人才培养兴农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涉农高校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设置课程体系,强化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切实提升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匹配度。

在本领塑造上彰显人才培养兴农特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业文明,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环节和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承担着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涉农高校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和构筑发展中国式现代农业文明的历史使命,要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积极将农耕文化知识与现代农业文明相结合,用好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催化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传统农科专业,提高农业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在本领拓展上彰显人才培养兴农合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纵观人类历史,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要把握战略主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立产业研究院、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服务站点和服务乡村振兴定位观测站等平台,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和教育创新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力度,培养更多具有爱农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