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扎根农业沃土 培育青年英才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后合作导师束怀瑞 |
发布人: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7-06-17 浏览次数:200 |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1995年3月建立,涵盖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观赏园艺学和设施园艺学5个二级学科,其中果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果树学和蔬菜学均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截至目前,该流动站累计招收博士后86人,已出站博士后57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组织了三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该流动站两次(2005年和2015年)被评为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作为博士后合作导师,束怀瑞教授于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获何梁何利奖,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功勋科学家。束怀瑞教授从事果树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60余年,长期深入生产一线,熟悉我国果树生产和产业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沃土养根壮树、提高贮藏营养”为核心的优质丰产技术体系。从五十年代开始苹果根系生物学研究,发现果树根系具有功能补偿结构的特征,提出了根系的“局部效应、界面效应、冗余节能、结构及周年补偿”等观点,研发了多项配套技术,如“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被当时的国家科委列为重点项目,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470余万亩; “平原地起垅沟草制”、 “界面培养基质诱导生根”等技术对解决果树的逆境早衰等效果极为显著。 束怀瑞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果树栽培生理研究,对苹果碳氮营养物质的运转、分配、贮藏和再利用规律开展研究,相关成果在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总结出了“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的论点,提出了苹果三大主枝主干疏层形、枝组、优质丰产合理树体结构等经典的整形修剪理念和调控措施,一直沿用至今。他在学科建设中注重学科交叉,将数学和化学等领域的相关方法和技术用于果树学研究,构建了果树优质丰产的生物数学模型,开展了果树特色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建立了无融合生殖矮化砧木的无性种子繁殖体系。 束怀瑞教授完成了“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研究”项目,开发果园108万亩,三年由亩产100公斤提高到1010公斤,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开始主持山东省果树良种产业化项目,组织全省科技人员选育了一批苹果、桃、杏等优良品种,推广250余万亩。2006年承担工程院的咨询项目“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全国果树界54位专家,对我国果树产业的现状、社会经济地位、历史经验教训及今后的发展战略与目标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完成了65万字的咨询报告;培养硕士近30人、博士40余人,主编《果树栽培生理》、 《果树研究法》、 《苹果学》、 《果树栽培理论与实践》等高校教材和专著9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束怀瑞教授1995年开始组建并主持园艺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为合作导师培养博士后22人,他们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日本岩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研究内容涵盖果树学、农产品加工、土壤学、植物病理、农业经济管理、森林培育、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农药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植物、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农业资源利用、农林经济管理、材料学和生物学等17个专业。 目前,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从事多年的博士后培养工作,束怀瑞教授对此感悟颇深,他认为,国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是培育高层次骨干人才的重要环节,博士后人员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出高水平成果的学术团队,也是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骨干力量。首先,博士后们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们在各自的学科和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了系统的研究手段,对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了解比较全面,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在束怀瑞教授团队指导的博士后中,入站前的学科背景包括至少17个学科或专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对存在的问题有了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他们带着问题进站,利用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条件和基础设施,与园艺学相结合,集中精力深入开展研究,做出了创新成果;同时,注意联系生产实际,解决产业问题,在短短的2-3年就对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维持在10-20人,加上在校博士生,是一个很大的研究群体,他们带来各自大学和学科的优良学风,实现了学科领域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思维方法的互补和交叉;他们在培训和工作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实践训练,相互为师,彼此促进,培养了团队和合作精神,成为流动站所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三,在站期间,博士后为学科的发展、研究成果和高水平论文的产出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设施工程技术、根系生物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果蔬营养生理等主要方向都有较大的进步,如在董文轩博士工作的基础上,沙广利博士等育成了国际第一例苹果无融合生殖矮化种子;陈学森博士优化了胚培技术体系,实现了远缘杂交育种,育成杏×李、中国樱桃×西洋樱桃等种间杂交新品种;齐伟博士利用全球定位超感技术构建了DEM 模型,对栖霞50万亩苹果园等进行优化种植适应性评价;王秀峰博士研发了无公害设施无土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杨洪强博士等对果树根系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了第一部苹果根系生物学专著,深入研究了多胺类物质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张新忠博士对果树花芽形成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发了缩短童期的调控技术;潘增光博士完成了世界梨属植物的分子标记,姜远茂博士的果树营养研究国内领先。同时,部分博士后出站后在产业创新上做出巨大贡献,如张民博士的缓施肥技术,魏钦平博士的果树节水技术体系,杜金华博士的苹果酒酿造技术体系,周波博士与企业合作,生产高效优质海藻肥和生物有机肥等,都在果树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束怀瑞教授看来,指导博士后在站工作,合作导师和导师组至关重要,以导师组为核心的团队力量是关键,园艺学博士流动站的成绩也多来自团队指导,特别是在博士后建设的早期,流动站的导师团队由多学科的著名教授组成,如物化胶化专家黄天栋教授、植保专家张天宇教授、植物生理专家李德全教授、分子发育生物学专家张宪省教授、化学专家周杰教授、数模专家程述汉教授等,博士后培养的关键环节(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出站汇报等)都有多学科背景的专家组进行讨论指导,突出学科交叉效果。同时,流动站的实验平台和条件建设十分重要,在实验设备、资源圃、基地和经费保证等方面,对博士后开展研究进行全方位支持,是高质量博士后培养的前提保证。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束怀瑞教授老骥伏枥,依然工作在博士后培养的第一线,为流动站再创佳绩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