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红胜火,农大校园喜事多,76校友重聚会,师生情谊暖心窝。”这是80多岁的果树专家辛培刚教授,出席园林专业73级1班毕业40周年校友座谈会时即兴朗诵的诗句。
5月17日上午9时,林学院园林专业73级1班毕业40周年校友座谈会,在隆重热烈的氛围中举行。校领导,林学院领导和老教师代表,与来自全省各地的19位73级1班毕业生校友座谈。美丽的校园,亲切的领导,和蔼的老师,让老校友一下子找到了40年前的感觉。
殷殷母校情
校友是学校重要的办学资源,是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而母校则是校友人生的重要起点,是校友一生的感情依托和精神家园。
林学院园林专业73级1班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原本计划在潍坊进行。后来经过几位同学反复沟通,决定活动改在母校进行。改变活动地点理由:一是毕业40周年聚会恰逢农大校庆110周年,在母校进行更有意义,既可以看看母校的发展变化,看看母校的大礼堂和一号楼等老建筑,寻找40年前青年学生时代的感觉,又可以加深与母校的感情。二是看望40年前的恩师,继续聆听老师的教诲,畅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沧桑巨变,感恩母校,交流人生经验,规划60岁之后的晚年生活。
学校党委、行政领导和林学院领导,对这次校友回访母校活动高度重视,专门听取汇报,确定座谈会日程。校党委副书记董新胜出席座谈会并致辞,欢迎园林专业73级1班校友毕业40周年相聚母校,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介绍学科、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工作的情况。校党委副书记车先礼、副校长朱莉专门到校友住处看望了参加本次聚会的老校友。农大校友办公室主任胡敦业,林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亓爱收、刘训理、鲁法典、齐宪磊出席座谈会,热情接待校友,并介绍林学院的历史和发展概况。
5月17日一大早,林学院楼前就挂上了“热烈欢迎园林专业73级校友毕业40周年相聚母校”的大红横幅,座谈会会场干净明亮的条桌上,摆满了新鲜水果和刚出版的农大《校友通讯》,室内正面高挂着“园林专业73级校友毕业40周年座谈会”的会标,多媒体荧屏上显示着“林学院是我们共同的家,欢迎各位校友常回家看看”的温馨话语。会场内外的喜气盈盈,处处洋溢着母校对校友的一片热情,使每一位来到会场的老校友顿时产生一种回到家的亲近感。
同样,校友们也时常牵挂着母校的发展,希望母校发展越来越好,自觉为母校的发展尽心尽力。
1992年10月母校校庆,以刘有先为会长的淄博校友会专门为农大创作并烧制了100多平方米的大型壁画《希望的田野》,并请专业人员将彩绘的小块马赛克一片一片粘贴在学校图书馆对面路东一面高高的墙上,这面承载着2000多名淄博校友心意的《希望的田野》,成为校园一景,在农大校园矗立了8年,直到文理大楼开建时被拆除。
2006年10月母校百年校庆,淄博校友会专门制作了一个直径1米的圆形瓷盘,并把山东农业大学10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官防印章,烧制在一个白色大瓷盘上,成为农大收藏的珍贵文物。同时,他们还为母校专门烧制了带有山东农业大学百年校庆标志的白色茶杯,赠送给3000多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表达对母校的一份祝福和心意。
深深师生情
1973级同学,是“文革”中入学的工农兵学员,是1971至1976级6届学员中唯一经过推荐与文化考试相结合,择优录取而进入大学学习的一届学生。在这一级同学身上镌刻“文革”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艰难中前行的时代记忆。
1973级工农兵学员,由于经过了国家组织的正规文化考试,文化程度比较整齐。他们在校期间,珍惜机会,学风端正,学习刻苦认真,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教师同吃同住在一起,虽然受到“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是他们尊重知识,尊敬教师,与老师建立了深厚感情,深得老师们喜爱。数学教师吴健、无机化学教师吴守戒、有机化学教师吴耕西、物理教师赵秉周、植物学教师张恒悦、植物生理教师程炳嵩、树木学教师朱元枚、郭善基、李健,果树学教师辛培刚、林木育种与栽培课教师龙庄如、梁玉堂、许慕农、孙善功,林木病虫课教师包柏玲、路燕君,数理统计课教师吴全清等等,均因讲课引人入胜,教学效果好被同学们铭记在心。老师们严谨治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优良作风,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人。
1976年8月,他们从山东农学院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从事行政管理,还是林业专业技术工作,都能做到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奋发进取,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母校争了光,添了彩。同时,他们感恩母校,长期保持与学校的密切联系,力所能及地为学校实践教学和老师的科技推广服务提供帮助。
座谈会上,老教师代表辛培刚、孙林书、李健,校友代表、原淄博市副市长、山东农大淄博校友会会长刘有先,原73级1班党支部书记李德和,毕业生田宗富、梁国恩等先后发言,缅怀40年前,师生一起在泰安农场、泰山、徂徕山,开展树木学、果树栽培学、测量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情景,回顾毕业40年来用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山东森林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经历和体会,共叙母校情、师生情。
果树专家辛培刚教授,当年给园林73级1班的学生讲果树修剪课程,带领学生到徂徕山区农村和泰安农场果园实习果树嫁接,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感情。40年后,辛培刚又见到了当年的学生,感慨万千:“40年前,我给你们上课的时候,你们是20多岁的小青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非常地活跃。毕业之后,你们工作以林业为主,林多了一点,因为我们师生关系比较密切,到每个同学工作的地方去,同学们非常关照。比如,有一年我到刘有先那里,到桓台县讲课,有先是县委副书记,很关照,还安排我坐船到马踏湖观光游览,让我感到心里很热乎,有咱们自己的同学在那里工作,现在回忆起来还是相当感动!”他最后用诗歌表达了和学生的深厚情谊:“忆旧农场果树下,边干边学趣闻多,今朝再观学子面,乐观高唱幸福歌!”
淄博市的临淄区和桓台县、高青县,是全省小麦、玉米高产县,博山区和沂源县又是山东林果大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果树、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老教授余松烈、李晴祺、刘殿英、束怀瑞、辛培刚,到中青年教师于振文、李宪利、孙明高、高东升等,经常到淄博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推广小麦良种、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果树栽培技术、青石山封山育林技术。刘有先不管是担任桓台县委副书记,还是担任淄博市农业局长、市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只要是听说山东农业大学的领导或老师来了,他都要抽出时间看望老师,请老师吃顿饭,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并帮助解决老师们提出实际的问题。慢慢地,淄博校友会成了农大招生就业、教师走向农村、农业成果推广转化的重要依托平台。
依依同学情
园林专业73级1班同学,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们1973年9月入学,1976年8月毕业。此次毕业40周年“相约泰山,回访母校”活动,正逢学校筹备校庆110周年。同学们听说要回母校,临行前就高兴地几夜睡不着。
5月16日上午,几位女同学,毛京春、张桂凤、胡尊芬、王爱英、宁月兰、魏廷美,在酒店大堂一见面就相互拥抱,激动的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男同学们相见,则相互抱起来转圈,等情绪平静了,才相互交谈,共叙手足之情。
当年,73级1班共有29名同学,班风好,学习风气好,关系融洽,毕业时没有一个社来社区的,也没有上边疆的,这免去了后来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麻烦。同学们毕业后,分布在全省20个市县工作。如今,他们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62岁,退休后,有的跟随子女到国外居住,有的到北京、上海接送孙辈上学,有的在家照顾老人,有的身体不太好,召集一次聚会绝非易事。但是此次73级1班同学毕业40周年聚会,联系到27人,学生时代的班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带头,最终19人参加,出席率高达67.8%。其中,几位同学克服困难,不远千里赶来,来去匆匆,就是为了见上同学一面,回忆学生生活,感悟人生经历,珍爱同学情义。
胡尊芬,毕业后回到原籍临沭县,长期在临沭镇苗圃和林业站工作,10年前因血栓造成腿疾,行动不大方便。此次同学聚会,她听不进家人和同学相劝,执意要来参加,见一见多年的老师和同学。结果,她在老同学田宗富的帮助下,不但来了,参加了校友座谈会,见到了亲爱的老师,还登上了泰山天街。珍惜机会,真爱友谊,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坚强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洪浩,在德州市蔬菜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休,跟随子女常住北京。由于德州的电话停机,多次联系未果。5月15日下午5时30分,在聚会报道的前一天,刘有先获得了王洪浩在北京的新手机号,我立即联系上了王洪浩,向他通报了同学聚会筹备情况,希望他能来参加,他当即表示要乘16日一早的高铁,从北京赶来参加聚会。
王爱英,在潍坊市林业局研究员的岗位上退休,跟随子女常住上海。由于多次转乘地铁,再从上海虹桥乘高铁前来费时费力,当天须早晨4时出门。因此,她提前一天于15日下午3时30分来到泰安。第二天上午,同学们陆续到来,她反客为主帮助会务组接待报到同学们。18日下午6时48分,她又从泰安乘高铁返回上海,19日凌晨1时到家,千里迢迢,来去匆匆,就是为了见一见日夜思念的母校、老师和老同学。
梁国恩,是班里年龄最大、最有威望的同学,今年69岁,从威海市林业局研究员的岗位上退休。他是最早倡议举办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的同学,并多次打电话和季江令、刘有先、刘观浦沟通,专门提出集体登一次泰山、集体拍一张合影的建议。参加同学聚会前,他特意将40年前全班同学的合影照片,扫描、放大、塑封,送给每一位参加聚会的同学。在座谈会上,他操着浓浓的胶东口音,激情朗诵了毛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表达这一代人,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参与其中,贡献其中的感慨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