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菜和技术 都卖给老外
发布时间: 2014-01-14 浏览次数: 780

   人物档案

  张晓军,山东农业大学2000届本科生。毕业后,他到寿光市稻田镇蒋营村当农民。他把212户农民整合起来搞了个“绿能农村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现在,他不仅把合作社生产的90% 以上的蔬菜卖到日本等国,还开始向俄罗斯等国输出有机大棚技术。
 

  毕业,放弃留校去种菜
 

  张晓军2000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以下简称资环学院)。毕业时,教授建议他先留下再考研究生。但张晓军说:“光研究没意思,不如干点实事。”
“上学时有次我们到一处菜地测土壤,氮磷钾等很多元素都超标,有的甚至高达十几倍上百倍,土壤板结、盐化严重。我们告诉菜农,土壤恶化后不仅会减产、降低品质,还会孳生许多不该发生的病虫害。但菜农说,没办法,大棚土壤都这样。”张晓军说:“怎么没办法呢?教授们不是早就说可以用厌氧复合菌群改良土壤吗?后来我知道,这些办法还主要限于实验研究,真正付诸应用的很少。”
张晓军说,人这辈子总得做点事,做不成大事就做最实际的事。比如,这种菜农最需要而实验室少有人愿做的事。
张晓军的想法立即得到稻田镇蒋营村“明白人”蒋德云的支持,二者一拍即合。先是在大棚旁建自己最简陋也最实用的实验室。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以菌治虫、无毒、无残留、防治土壤根线虫及各种蔬菜病虫害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以及生物有机肥取代化肥高产蔬菜的“实用型有机栽培技术”。然后,他们便开始设法建自己的大棚基地。


 

  创业,从两口大锅开始
 

   到2002年时,张晓军终于有了自己的研究基地——寿光市绿能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当时,他自己东拼西凑筹集了50万元,并在当地工商所的协调下,申请到了30万元的贷款,建起了12个在当时来说都是最高标准的大棚,而那时当地农户最多也就是俩大棚。“当时都没考虑过会赔,现在想想有点后怕。”张晓军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张晓军的办公室其实就是大棚基地边上的三间像棚子间一样的平房。最里面的是实验室,中间的是办公室兼会议室和会客室,外面的半开放的棚子间主要有两个大煤炉,炉子上就放着两口锅,算是“菌种培育车间”。“一个锅熬药,一个锅熬配制菌种的营养基,接入菌种,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倒在地里就能用。”进门时,张晓军首先指着外间的那两口大锅向记者介绍。
由于他的技术有效改良了土壤,“绿能”的蔬菜普遍比别的大棚种出的蔬菜质量好,附近的菜农纷纷来向他讨教。2007年下半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刚颁布,张晓军就第一时间找到工商所,准备成立寿光市绿能瓜果菜专业合作社(下简称“绿能合作社”)。
 

  开拓,牵头成立合作社
 

  果不其然,由于周围的菜农早已见识了他的“土壤改良和生物防治术”,首批就有27家农户入社。
一般人都认为,有机蔬菜种植成本较高。但是,记者在张晓军的绿能蔬菜基地看到,这里的有机蔬菜成本不高反低,所以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很受益。张晓军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地加上发酵池、鸡粪、厌氧菌、放线菌(防治根线虫),成本约在260元,而且这些是分三次放,每次也就是80元钱左右,而施复合肥的话则要一二百元钱,另外一亩地再加个十斤八斤的晶体肥料,一个棚一茬菜光成本就能省1200元,高的能省2000元。
“我那两个大棚,一天能摘一千斤黄瓜,50天卖了五万块!”社员赵宝德脸上笑开了花。据介绍,后寨村的赵宝德2006年到基地学技术,2007年加入到农村合作社,他的两个大棚有1.3亩,由于所种的蔬菜质量好,又无农残,积累了很多客户,根本就不愁销售。
据了解,绿能合作社社员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0585元。张晓军说,2007年最初参加绿能合作社的农民有27户,2008年一年就增加了175户,现在有212户,涉及寿光市稻田、侯镇、古城等四个乡镇近30个自然村。
 

  成功,产品技术出国门


  由于大棚里施的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源农药,所以张晓军种出的蔬菜是无化学农残绿色食品。从2007年开始,“绿能合作社”种植的茄子、圆椒等蔬菜,90%都用做出口。
不仅如此,张晓军还把有机蔬菜技术卖到了国外。
张晓军向记者介绍,我国出口的茄子运往俄罗斯要半个月,很多茄子运到后都淌水了,但客户发现其中总有几包茄子是完好的,一追查是他们基地生产的。从那以后,双方的合作更密切了。不久前,俄方公司想自己搞种植,希望绿能提供个技术员,张晓军就把技术员小马派去了俄罗斯。“4月25日刚走,对方提供的酬金是两万美元。”
另外,张晓军的师弟陈昌最近也将被派去越南做技术服务。记者了解到,目前,仅他从山东农业大学和泰安职业技术学院招来跟他干的大学生已有六名。对这些大学骄子,他安排的第一条是:想当技术员,先到大棚里干一年!
(摘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