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军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Multi-level biological effects of diverse alkyl chains phthalate esters on cotton seedlings (Gossypium hirsutumL.): insights into individual,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erspectives”的研究论文。硕士研究生吕慧娟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王军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污染和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有关黄河三角洲地区酞酸酯的生态风险及环境危害还缺乏系统研究。对此,本研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酞酸酯污染问题,选取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为模式生物,分别从个体、生理生化以及分子水平全面揭示了典型酞酸酯(DOP、DBP和DEP)对棉花幼苗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图1 图形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酞酸酯(PAEs)暴露均能对棉花幼苗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PAEs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棉花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并出现非气孔光合抑制。DEP、DBP和DOP胁迫干扰了棉花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并造成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功能基因的异常表达表明污染物能够降低棉花幼苗的抗逆性和耐盐性,这对棉花幼苗的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风险评估显示,DOP对棉花幼苗的毒性影响最大,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其次是DBP和DEP,这可能与棉花幼苗对短链PAEs具有更强耐受性有关,分子对接模拟和污染物富集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图2 PAEs对棉花幼苗的毒性作用示意图
本研究为深入了解PAEs在盐碱地环境中的生态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结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有效控制和阻断PAEs对环境的污染提供科学支撑。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专项基金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
文章地址: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2352
编 辑:万 千
审 核:贾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