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宋月鹏团队基于仿生学原理开发了一种作物茎秆低损切割刃具

作者:宋月鹏记者:通讯员:摄影: 出处: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4-10-17

近日,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宋月鹏教授团队在《Agriculture》上发表了题为“Study on the Bionic Design and Cutting Performance of Alfalfa Cutters Based on the Maxillary Mouthparts of Longicorn Beetles”的最新研究成果。宋月鹏教授、任龙龙博士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机电学院硕士研究生马静怡为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通讯单位。

苜蓿是一种优质的多年生饲草豆科植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它不仅是动物饲料中的可消化纤维及蛋白质来源,还能作为轮作作物为土壤提供氮源,从而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苜蓿再生能力及刈割周期与茎秆切割质量有极大关系,但是,我国目前使用的刈割刃具使用寿命短,对茎秆的切割阻力大,刃口磨损快而钝化,降低了收割效率和质量,同时茎秆切口粗糙,损伤严重,作物极易发生枯萎及病虫害,影响苜蓿的再生能力及产量,目前我国每年苜蓿进口量已达40%以上。

基于上述问题,宋月鹏教授团队采用仿生学原理,通过研究天牛下颚口器的结构与功能,设计了四种适用于苜蓿茎秆的切割刃具。研究团队利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及自制的茎秆切割力测控试验台,对仿生割刀进行结构特点与切割性能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切割工具相比,相同作业条件下,四种仿生割刀的最大变形量降低了31.4%~64.1%;对苜蓿茎秆的最大切割阻力降低了28.6%~52.4%,茎秆切口损伤大大降低;台架正交试验表明,割刀种类、滑切角对茎秆的最大切割阻力有极显著影响(P<0.01),并获得了较优参数组合。


图1 本研究仿生原理及实验模拟情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割刀进行苜蓿刈割时,刃口极易钝化,茎秆损伤严重,延缓了切口的愈合进程,导致苜蓿再生周期延长,产量及品质下降。而仿生割刀能够形成自磨锐特性,茎秆切口光滑平整,愈合速度快,再生周期大为缩短,试验结果表明,仿生割刀在提高苜蓿再生能力和改善刈割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宋月鹏教授指出,这项研究为作物收获机械关键零部件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接下来,团队将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索更多仿生原理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场景,为农业生产向高效、可靠、经济作业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iculture14081302


编      辑:万    千 

审      核:贾    波 


供稿审核:
责任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