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栏目  学院新闻> 正文
  • 人文雅集第十四讲| 孙显斌研究员为我院师生开展数字人文专题讲座

    提交时间2024-12-24 22:18:08

      129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显斌莅临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我院倪根金教授、魏露苓教授、王福昌教授、谢萍副教授、余格格副教授、杨柳副研究馆员热情接待了孙显斌研究员,双方围绕科技史专业的建设发展与学术交流展开座谈。

    座谈交流

    会上,孙显斌研究员向我院赠送价值近8千元的《中国科技典籍选刊》(7辑共40册)。为感谢孙显斌研究员的慷慨捐赠,王福昌教授为孙显斌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赠书仪式

    随后,孙显斌研究员为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作《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数字化》的讲座。讲座由王福昌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汪小虎教授和广州大学郭永钦副教授,我院倪根金教授、魏露苓教授、余格格副教授、杨柳副研究员,我院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孙显斌研究员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国内外发展情况,指出这一新兴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人文研究方式的革新,相关学会与期刊的成立更是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他深入浅出地回顾了古籍数字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学者们的智慧与汗水。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双重挑战,孙研究员强调,经典文献的精深博大需要更为高效的整理方法,而典籍数字化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利器,它涵盖了图像化、文本化、本体化三个核心层次,为古籍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在报告中,孙显斌研究员还生动展示了古籍数字化工程的实践成果,特别提到了由李铎教授领衔的北京大学数据分析中心团队与中华书局携手打造的“资治通鉴分析平台”。该平台功能强大,不仅实现了全文增强阅读、本体标记与导航,还提供了检索、全景分析、人物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事件—时间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古籍研究的效率与深度。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是古籍数字化的发展重点,包括古籍OCR技术、自动句读标点、命名实体标记等在内的智能化技术,将助力构建古籍整理研究的智能化平台,推动古籍研究向理论化、工程化、基础设施化方向迈进。

    讲座现场

    互动交流环节,孙老师针对数字人文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认识和利用AI等话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充分交流。

    合影留念

    图文:郭佳浩、彭德、滕政钟等

    初审:王福昌、陈志国

    复审:程夏敏

    终审:肖蕙

    作者:人文与法学学院   来源:人文与法学学院   人气:10

    官方微信

    • 学院公众号
    • 团委学生会
    • 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