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一本童话书随即展现在眼前,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翻动书页,《小红帽》《海的女儿》等经典童话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精彩呈现……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AI媒体作品创作展中展出的一项作品。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像这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媒介创作的作品还有很多。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新时代传播人才,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近日,2024·新街口Y·未来媒体大会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十周年论坛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时代如何培养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传播人才以及新文科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人工智能技术开辟行业发展新局面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新闻传播学科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还助其丰富内容形式、拓展服务领域,为传媒行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媒体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为内容创作提供了优秀的工具和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教授吾守尔·斯拉木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创作新颖的文章、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报道的个性化呈现。
但当前,部分新闻从业者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和使用不够深入,因此,培养熟练使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闻传播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围绕这一目标,高校展开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新技术赋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
吾守尔·斯拉木介绍,新疆大学在AI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工作,并在多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上取得了进展,实现了语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模态信息的融合处理。这为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信息处理、内容分析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我们建立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掌握传播规律的同时,能够用人工智能的手段生产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介绍,学院建立了“人工智能+传播学”的双学位项目,将于明年开始招生。“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业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人才。”张洪忠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介绍,学院引入计算机等学科的师资力量,将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和理念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此外,学院还与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展开合作,开发了“AI+新闻”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人才培养新思路
学科交叉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要研究这种新现象,必须借助跨学科的手段。”张洪忠说,新技术的兴起也将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研究范式。
张洪忠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发展道路。学院构建了面向未来的前沿交叉学科科研体系,打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网络素养、传媒经济与认知神经传播、智能传播与计算传播、数字出版与数字影像、风险传播与数字治理5个团队。同时,学院设立传播工程奖,鼓励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这是我们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他说。
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凭借自身特色,探索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特发展路径。
“同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设立的多个研究方向,都融入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介绍,今年学院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共建实验室。该实验室涵盖媒体数据、视听技术、VR/AR技术、数字虚拟人以及人机交互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
(原文刊载于《科技日报》2024年12月2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