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是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向拉美延伸。2024年,拉美地区政治局势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增长呈现复苏态势,主要国家的战略自主意识增强,对外关系的多元化取向更加坚定。面对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拉美国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力求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拉美国家开始更加注重与亚太地区的发展对接,尤其是深化与中国之间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整合,中拉全面合作成为拉美国家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依托。
在变革中探寻现代化道路
拉美国家现代化道路探索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复杂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大致先后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模式三个发展阶段。然而,虽然历经波折,但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包容性发展缺失和对西方依附过度而未能实现其预定的发展目标。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虽然2023年拉美的贫困率已降至1990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仍高达27.3%。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成为当前拉美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拉美国家普遍陷入发展困境,左右翼对现代化道路的追寻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期。2024年既是拉美地区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一年,也是左右翼治理理念和改革实践激烈交锋的一年。以巴西和墨西哥为代表的左翼执政大国,继续推行以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转型路线,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及工业制造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和数字产业等创新领域的发展。墨西哥则抓住拜登政府产业政策调整的红利,积极参与美国“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产业链重组机遇,谋求建立与美国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右翼执政大国阿根廷,米莱政府推行“激进自由主义”改革方略,主张取消国家干预,全面推进自由市场经济。米莱政府提出大幅减少政府开支、废除中央银行、取消多项税收等政策主张,试图在短期内扭转阿根廷长期存在的高通胀和货币贬值等结构性顽疾。从短期看,米莱的经济改革有利于稳定物价、削减政府赤字、减少贸易壁垒和吸引外国投资。但从长期看,若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阿根廷“产业空心化”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也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目标。此外,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还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治不稳定,增加政府治理难度。
拉美左翼与右翼在现代化探索中的实践,展现了不同的政策选择和发展逻辑。左翼模式更加注重社会包容性与国家自主性,但在财政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率上面临挑战。右翼模式更偏向经济效率与外向型增长,却容易忽视社会公平与自主发展。未来,拉美国家仍需要在左翼与右翼模式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平衡点,既注重资源合理分配与社会公平,也推动经济多元化和产业升级,以实现更全面的现代化发展。
可以说,拉美政治周期呈现出的“钟摆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选民意识形态发生了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大幅变化,而是民众对现任政府不满而进行“惩罚性投票”导致的政治周期变化。因此,拉美左翼或右翼执政浪潮的交替出现,在实质上是拉美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上的变革浪潮。
谋求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长期以来,拉美地区经济高度依赖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尤其是石油、铜、锂、铁矿石和农产品等自然资源,经济增长缺乏高附加值产业。这一“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使得拉美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边缘地位,易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外部冲击和国内结构性问题的影响,从而陷入“发展陷阱”。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拉美国家在2024年加快了产业转型,大力推动制造业、科技产业、绿色产业和数字产业的发展,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首先,大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巴西作为拉美最大经济体,其产业转型进程尤为关键。曾创造“巴西经济奇迹”的卢拉,自2023年初再次执政伊始便在经济和产业领域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护航巴西经济破障前行。为了扭转巴西经济的“去工业化”倾向,卢拉政府在2024年1月宣布启动“巴西新工业”计划,旨在设定未来十年的一系列发展目标,助力巴西坚定地向“跻身发达国家”的理想迈进。“巴西新工业”计划涵盖六大优先事项,包括优化农业产业链、建设健康产业经济综合体、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和推动国防技术发展,以期摆脱大宗商品出口依赖,增强经济增长韧性。
墨西哥的产业转型策略则主要集中在加强其制造业,特别是在全球科技制造业中的地位。作为全球制造业中重要一环,墨西哥在2024年通过加强与美国和中国的合作,推动其汽车、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秘鲁在2024年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鼓励本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产业升级,尤其是铜、金和锂的精炼和附加值。哥伦比亚在2024年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尤其是在交通、能源和信息通信领域。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哥伦比亚改善了国内交通和物流体系,提高了国内市场的联通性,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整合性。
其次,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因此积极推动绿色转型是提升拉美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另一个关键方向。拉美国家的资源禀赋使其在绿色能源、碳排放交易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而这些领域的发展正成为提升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智利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全球锂资源的主要供应国,智利在2024年加速了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尤其是在锂电池制造、风能和太阳能等领域。在2024年,阿根廷也加大了对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尤其是在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上,提升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
最后,拉美地区的数字化进程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当前拉美地区共有5000多家科技企业,其中48%位于巴西、19%位于阿根廷、14%位于墨西哥、8%位于智利、7%位于哥伦比亚。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墨西哥城,已经成为拉美地区科技企业孵化的重要基地。此外,拉美地区也是多家独角兽公司诞生地。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巴西有18家独角兽企业入围,居全球第9位;墨西哥有8家入围,居全球第13位。在互联网、金融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拉美各国通过引进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本土企业的创新,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全球南方视角共谋全球治理
2024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自2014年中拉论坛召开以来,构建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根本遵循,旨在通过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推动中拉关系的深度融合和全方位发展。
元首外交是国家外交活动中的最高形式,在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塑造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中拉整体合作的不断加强,中拉元首外交的频率和力度也日益提升,而密集的元首外交反过来又不断驱动中拉关系高水平运行,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互动。
202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赴秘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赴巴西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对两国进行国事访问,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双边关系再上新台阶,还从全球南方视角共同擘画全球治理的新蓝图。在两场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还密集会见了智利总统博里奇、墨西哥总统辛鲍姆、阿根廷总统米莱和玻利维亚总统阿尔塞。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已经6次到访拉美,先后访问过11个拉美国家,元首外交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走深走实夯实了根基。
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是驱动中拉关系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中拉经济结构的高度互补性,中拉之间的货物贸易额增速远高于同期拉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增速。2000年至2022年,中拉货物贸易总额增长35倍,同期该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贸易总额仅增长4倍。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发布的《2024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际贸易展望》报告显示,今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际贸易逐步复苏,中国将是其出口增长最快的贸易伙伴。预计2024年,中拉贸易额将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目前,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尼加拉瓜5国签署自贸协定,同洪都拉斯签署了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同秘鲁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中拉贸易额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中拉广阔的市场和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
拉美已成为中国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国是拉美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国。近年来,中国对拉投资已经逐渐从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拓展到清洁能源、绿色产业、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等领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例如在巴西,比亚迪集团和长城汽车投资的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厂已经投产,华为在积极参与5G网络建设,海尔等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工厂。2024年,中国企业在拉美大型基建项目投资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中车联合体斥资27亿美元中标巴西圣保罗城际铁路项目,中远海运集团斥资13亿美元获得秘鲁钱凯港的“独家经营权”。这些大型基金项目投资提高了拉美国家的交通物流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拉美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国和拉美都是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美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拉美也在通过结构性改革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和发展对接,中拉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重组与优化,对促进双方高质量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作者崔守军、韦梦晨,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6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