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现代化建设少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助力。“诚”这一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的认知,彰显着对人生价值的期许,更承载着青年使命与担当。
真理之“诚”
中国圣哲在《中庸》中提出“诚者,天之道也”的哲学命题,用“诚”来描述宇宙本体。至于诚的含义,宋代大儒朱熹注解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就是实有、实际存在。由之来看,用“诚”来描述宇宙本体,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自然宇宙作为物质的存在,实实在在地有,而且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自然宇宙具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无论人是否承认,自然宇宙规律都客观存在并且时时刻刻地起着作用。
宇宙本体之诚决定了人类追求真理的必然性,因此《中庸》在“诚者,天之道”后面接着说“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文化最重视的就是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人之所以与万物不同,就在于万物只能在“规定的程序”中生活,而人则有主动性、能动性,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依据规律改造自身的环境。这正是“诚之”的过程。
人主动发现自然规律并运用规律的过程,也就是人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成为参赞天地化育的“大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这样才能够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主动追求真理正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使命和担当。
品德之“诚”
诚不仅描述了宇宙规律,还指出了人类实践的态度,其中首当其冲便是品德之诚。中国哲人认为“天命之谓性”,人性来源于天道,天道是廓然大公的诚,人性必然也是诚而已矣。然而,自然宇宙没有主观意识,因此不存在虚假,而人则因为有主观意识,因而存在着虚伪。如朱熹所说,“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人不能真实无妄,故而要刻意修成真实无妄。
修养品德第一件事就是诚意,主动地去掉障蔽在良心上的私意和虚伪。至于诚意的下手处,则是言语诚信。《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君子内在实有德性,总是通过他的言语、行动表现出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19岁时便高中进士甲科,他一生最得力的一个字便是诚。刘漫堂《麻城学记》中说,“温公之学,始于不妄语,而成于脚踏实地。”不妄语便是言语诚信。人所以言语不诚信,往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私意私利。不妄语不仅要求对人言语坦诚,将真实想法开诚布公,使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将对方的处境、利益纳入考虑之中,由此而养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胸怀和格局。
青年时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言语诚信正是青少年品德教育的第一粒扣子。
做事之“诚”
诚不仅是一种品德,还强调了青年做事应当具有的态度。宋明理学家把“诚”看作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全部集中、统一起来的状态。在这种专一的意识态度中,无不伴随着严肃、畏惧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敬”。这也就是程颢所说的“主一之谓敬。一者之谓诚”。可以说,没有诚不可能敬,没有敬不可能诚,《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十分形象地描绘出诚敬的模样。这种做事时的小心谦畏、专一认真,在《论语》中被称为“执事敬”。“执事敬”用冯友兰的话来说,就是“把那一件事‘当成一件事’去作,认真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少年的教导中也提到要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不要养成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错误观念。这一点是真正关系到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青年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不尚空谈,这样才能把握住机遇,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和民族未来。
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同国家民族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用中华文明这一公器来雕琢广大青年,无疑能够使他们的人生更加深厚,经得起波涛巨浪的考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作者李甜甜,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4年12月23日第12版。)